五育融合背景下在探究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4-09-27顾云倩
【摘要】本研究聚焦“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背景下如何在探究型课程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对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及教材内容挖掘,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如劳动价值理解不深、实践体验不足等,提出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劳动教育策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尊重劳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劳动教育,并在教学反思与改进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活动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型学习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然而,如何将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入探究式课程,确保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探究科学知识的同时,能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深刻体验劳动的价值,从而内化为个人品格特质,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聚焦于五育融合视野下,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例,探讨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旨在构建一种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深度实施劳动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行动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号召与要求。
一、研究策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智慧与辛勤劳动的结晶。通过设计一系列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的探究活动,教师试图构建一个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和庆祝节日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艰辛,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综合素质。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课程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点策略。
1.深入体验,深化理解
学生可能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有理论上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劳动体验,难以真正理解并尊重劳动的价值,存在知识与实践的脱节。解决方法是通过组织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食品、装饰环境等,让学生亲手参与其中,感受劳动过程,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如在“五月初五话端午”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包粽子的实际操作,从准备材料(糯米、粽叶、馅料)、折叠粽叶到包裹米料、捆绑成型,全程参与并体验劳动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让学生亲手实践,真实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乐趣,领悟劳动的意义。
2.合作交流,提升认知
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兴趣、能力或性格原因,在劳动实践中表现消极,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注重差异化教学,提供不同层次的任务挑战,并鼓励团队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协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如在“五月初五话端午”中的互动分享环节,完成粽子制作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心得,包括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劳动后的感悟。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意图是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反思,提高他们对劳动价值和团队协作的认识。
3.提炼要点,巩固认知
仅停留在表面的动手操作,而忽视了对劳动精神、劳动伦理以及劳动成果背后的社会价值的挖掘和引导,造成了劳动教育深度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活动前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五月初五话端午”中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通过播放有关端午节起源和习俗的动画视频或讲述屈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背景。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认识到节日传统背后蕴含着人们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接着,教师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并重点介绍粽子的制作过程及其象征意义,揭示其背后的劳动价值。设计意图在于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使学生对劳动活动有初步的认识。
4.知行合一,以劳树德
结合自身的教学价值取向,教师将致力于创建一种既有知识传授又有实践操作,既注重个体发展又强调集体合作的教学模式,力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渗透和落实劳动教育理念。
如:在“五月初五话端午”中的总结升华环节,教师带领全班回顾整个课堂内容,强调劳动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例如撰写劳动日记或进行家庭劳动实践,以进一步巩固劳动教育成果。
二、研究反思
在端午节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他们通过亲手包粽子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与不易。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认识到劳动在传统节日中的价值,并在互动分享环节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劳动精神的感悟。
然而,教学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在实践操作阶段,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导致包粽子的速度和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全体学生的活动体验。对此,今后可以提前组织技能预习或邀请家长、社区工作者进课堂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操作练习机会。
其次,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但在课后的反馈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劳动教育理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困惑。因此,后续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实施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如协助父母做家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理念。
另外,关于学习效果的反馈,观察到学生在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升,但在深度挖掘劳动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方面还有待提高。未来可尝试引入更多跨学科元素,比如结合历史、地理、社会学科知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更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以及应用劳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将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全面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馨月.“五育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创新教育研究, 2022(01).
[2]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
[3]檀传宝,郭彪.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当追求“五育”融合[N].光明日报,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