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4-09-27张宽怡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乡村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要求每个音乐教师把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品介绍给每一个孩子,同时,将学校的口琴教学、管乐艺术、非遗文化——崇明山歌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孩子开展生动、形象的美育教育。老师对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口琴教学或管乐作品,以及别具特色的崇明特色山歌,从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具体细致的学习感悟,让学生从每一部作品的具体感受和欣赏中训练培养审美能力,更要求音乐教师掌握学生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精心指导孩子快乐、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之中,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审美感知,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就会逐渐形成。

【关键词】音乐教育;乡村学校;审美能力

上海市崇明区东门小学作为郊区艺术学科窗口学校,学校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从初中到研究生,在艺术领域的素养程度参差不齐,有些是农村居民或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美育方面的知识比较枯竭。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既有先天劣势,但更有潜在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开展得如何,将是培养“完整人”的重要手段。

一、 立论依据

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开展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音乐教育对人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和升华作用,它将直接影响人的情感、气质、性格等,并且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作为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具有艺术特色的课型,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具体地说,就是构筑听觉审美对象,培养审美感知;充分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审美过程;深化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师的日常教育中,孩子如果失去了对美的追求,那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孩子热爱生活、渴望美,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让他们去创造美,这就要求艺术教师更多地去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一般的审美活动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和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客体两个因素构成,很多是趋于娱乐和观赏的自发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由教师、学生和音乐客体三者组成的,音乐老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客体之间的纽带。面对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口琴组、合唱队、管乐队和舞蹈社团活动,发挥孩子积极性,让他们享受舞台给予的荣誉感。同时,管乐艺术oMU+VCEW+7gB6Yu+PyJFJg==的融入更加让孩子拓宽自己对艺术的认知,非遗文化—崇明山歌渗透于艺术教育中,让孩子感受崇明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音乐艺术的美。这样,深刻发掘了音乐客体中的审美源泉,让每一个孩子最大限度地得到美育教育,从而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案

1.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索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在艺术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主要是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活动,来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美育教育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

2.内容

(1)小学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①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②音乐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③学校社团活动和非遗文化渗透于音乐教育的影响力。

(2)小学生艺术审美偏差和困惑的原因分析。①学业负担过重的因素;②传统观念的因素;③家庭教育误区因素;④网络、游戏等娱乐项目误导的巨大因素;⑤社会媒体音乐的影响因素。

(3)“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①指导教师的因素。郊区与城市的差别就决定了郊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应给郊区音乐教师多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校还应鼓励教师继续参加进修学习。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自身更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音乐知识,只有自己拥有了“满满一桶水”,才能搞好音乐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②社会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家校合作,适当培养家长的音乐审美,从而协助学校对自己孩子进行音乐审美的培养。③学生实际的因素。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而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教育。

(4)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艺术审美能力途径”的研究。①课改教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途径(教材歌曲);②管乐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途径(管乐艺术);③口琴、合唱、舞蹈社团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途径(活动拓展);④非遗文化—崇明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途径(传统文化)。

3.方法

(1)主体方法。教学实践研究法:在上海市课改理念和《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的具体实践,探索音乐学科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原则,获得对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新认识,构建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美学教育育人目标和教学模式。

(2)辅助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资料,整理记录,建立文档,并编制索引,为本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②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面谈等形式对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制约音乐审美教育的因素作研究分析,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③实验对照法:确定具体、明确、合理的观测项目和指标,在学校的部分年级抽取实验因子,对影响学生审美提高的不利因素进行对照实验研究。④研讨筛选法:通过“实践—探究—再实践—再探究”,对已获得的音乐学科审美教育的经验进行不断整理、发展和优化,从而获得可操作的实践经验。⑤个案经验法:总结出典型经验和教训,在实际调查、搜集资料、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剖析研究,编写可供音乐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的,具有启发和实效性的案例。

三、研究条件分析

1.工作基础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审美教育,设置音乐室、多媒体视听室、录播室,配备音乐教育专职、兼职辅导教师,组建音乐社团开展兴趣活动,在多年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热爱音乐教育,关心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艺术骨干队伍,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认真学习音乐艺术知识和相关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目前,我校的合唱舞蹈、管乐艺术以及非遗文化—崇明山歌方面在活动开展中取得了不俗成绩。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的课程化建设,紧密结合学校日常的各种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良好审美能力培养的全员参与阶段。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工作中,主课题人已进行了五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撰写了《简析“倾听”习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实践与研究》《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孩子审美情趣初探》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

2.研究外部条件

从音乐学方面来分析,音乐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审美的功能。音乐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美学的科学, “主动有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课题组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成员包括擅长对学校音乐教育有高度研究的领导和专家;擅长音乐艺术教育的教研员;擅长科研指导的教科室主任;擅长艺术教学的区级骨干教师;擅长小学音乐教育的优秀教师。他们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的成长,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这些都可确保本课题有效、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