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练习密度及运动负荷测试分析
2024-09-27闫岩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我校一至五年级15节体育课练习密度及运动强度进行测试分析,发现我校体育课总体呈现运动负荷偏低现象。影响我校体育课运动负荷偏低的原因主要为体育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及教材内容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差异,进行认真的备课;合理规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保证适宜运动负荷;用观察法来了解学生的运动负荷,及时进行调控;根据课的类型安排运动负荷;合理安排教材,保证适宜运动负荷。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有合理的运动负荷。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主要为运动强度及练习密度。鉴于此,笔者对任教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下文简写为九亭四小)一至五年级15节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及练习密度进行了监测,并进行分析,同时找出影响我校体育课运动负荷偏低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提高我校小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提供参考借鉴。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练习密度情况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取决于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时间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运动负荷。通过对九亭四小一至五年级15节体育课全课预设密度及实际密度的对比(表1),可以发现,15节体育课只有1节体育课的全课实际练习密度超过教案预设的练习密度,1节体育课的全课预设练习密度与全课实际练习密度接近,其他13节体育课全课实际练习密度均未达到全课的预设练习密度,而且有几节体育课的预设与实际练习密度相差较大,这说明大部分体育课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从基本部分练习密度看(表1),15节体育课实际练习密度有14节体育课未达到预设的练习密度,而且有些体育课的实际练习密度还与预设练习密度相差较大。
2.体育课运动强度情况
运动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构成运动量的因素之一。
本次测试体育课共15节,每节体育课随机挑选两名受测人员(一男一女)。通过测得的平均心率来看,大部分体育课的强度都不大(仅仅从挑选学生测得数据来看),结合练习密度来看,我校体育课运动负荷都偏小。这可能与教师的因素、课的类型(新授课、复习课)、教材内容等有关。建议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及不同类型体育课,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体育课能够达到适宜运动负荷。从最高心率来看,受测学生心率基本上都没有超过180次/分,只有两个学生心率超过180次/分(跳绳),说明运动强度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分析
1.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其对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安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通过对我校体育教师的访谈得知,所有体育教师都能认识到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重要性,但是对运动负荷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使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例如通过与部分体育教师的交流,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密度含义及计算方法等存在模糊现象,这是导致预设密度与实际密度相差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方面因素
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理解、接受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通过对上课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几乎所有体育教师表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知识与技能的讲解方面以及课堂秩序的维护方面,很难做到精讲多练,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另外,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的性格,体育教师因怕学生出现危险,会用较多的时间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综合上述两方面因素,学生的练习时间减少,学生的练习密度也就降低,过低的练习密度也会导致学生的运动负荷偏低。
3.教材内容因素
不同类型的教材也会对体育课运动负荷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本次测试时间较为集中,教授的内容多以田径教材为主,田径教材中跑、跳类项目由于其项目特点,其运动强度较大,所以体育教师考虑学生的安全因素,降低学生的练习密度,但是体育教师没有考虑课次因素的影响,导致运动负荷偏低,例如,跑的第一次课,虽说跑的强度较大,但是由于第一次课的原因,学生多以尝试练习为主,则强度不会很大,而教师再降低练习密度,则就导致运动负荷较小,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三、提高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策略
1.了解学生差异,进行认真备课
备课不仅仅是教师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教师应该了解所任教班级学情。学生作为差异化的个体,最适宜运动负荷标准不同,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首先,通过一至两节课时间了解班内的学生基本情况,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见表2)如: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健康状况等,其中要特别注意肥胖、特殊体质学生,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学情进行分层分组;其次,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对每位学生体育课心率变化进行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率变化规律,掌握学生的靶心率,为接下来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最后,体育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及学生心率变化规律后,进行针对性的备课,根据课的内容、任务、类型制定生理负荷曲线,在教授学习内容的同时,通过分层教学等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体育课需求,以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
2.根据课的类型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也与体育课的类型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也不同,因此,体育教师要知道各种类型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特征。如技术复习课和练习课,其练习密度大,运动负荷也一般为中等以上负荷,若体育教师不知道技术复习课运动负荷的特征的话,盲目增加练习次数,运动负荷则会超过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所伤害;若体育教师明白不同类型体育课运动负荷特征的话,则会适时对学生的练习次数进行调整,使学生保持着适宜的运动负荷。
3.合理安排教材
不同类型的教材也会对体育课运动负荷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体育课要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也必须考虑教材的特点。在安排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标准的要求,又要考虑各项教材在一定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强度和学生生理上的负荷。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锻炼的前提,过高或过低的运动负荷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运动负荷及其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充分了解学生差异,进行认真地备课,合理规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授课过程中要用观察法来了解学生的运动负荷并及时进行调控,根据课的类型安排运动负荷、合理安排教材等手段使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参考文献】
[1]谌晓安,王人卫,白晋湘.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04).
[2]吕思涨,李玉玲.不同选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比较研究[J].训练与竞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