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活动观视域下的农村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09-27刘晓愉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上海市浦东新区坦直小学地处于偏远的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平时缺少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学生语用能力较弱。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农村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策略,研究教师如何有效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农村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英语学习活动观;语篇教学

活动观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路径,在农村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尤为重要。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篇结构,掌握及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文化知识形成,促成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开展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

1.以创设真实情境为支架,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产生于情境之中,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交际活动。学生在情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牛津英语4B Module 4 Unit 1 P4 The piper of Hamelin,内容选自《格林童话》。为了使故事更有趣味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笔者基于教材进行文本再构,从“童心”的角度去创设有效的情境。在故事开始就清楚地交代了故事背景,让孩子熟悉故事发生的地点,了解Hamelin这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在情境中不断引发学生去体会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情感体验,代入感极强。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内容,引领学生轻松地走进英语知识的殿堂。

2.以搭建问题导向为支架,厘清文本脉络

问题驱动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以问题导向为支架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英语学习的语用指向。

牛津英语 5B Module 3 Unit 3 P4 Changes in Shanghai一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文本朗读,信息寻找,问答交流等提取上海变迁的相关信息,理解语篇内容。让学生感受上海的过去和现在,感知自己生活的城市—上海的今昔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围绕What was Shanghai like?What did people do?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又通过一系列的小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探究,熟悉内容,获取关键信息,并能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解决问题,逐步厘清语篇脉络,构建语言能力,培养思维品质。

二、开展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

1.以自主探究为支架,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任务的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鼓励他们积极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些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信息搜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探索和理解语篇中的语言点和文化内容,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深层次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牛津英语5B Module 4 Unit 1 P4 The Louvre Museum一课,让学生对卢浮宫这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卢浮宫的学习后,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语言支架比较稳定之后,笔者选择了我国最著名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作为拓展文本,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索。所编文本的结构也是和卢浮宫相仿,放手让孩子自主阅读The Palace Museum后完成information card练习,如:故宫博物院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里面有什么、能学到什么等,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介绍故宫博物院,既培养了孩子的探究精神,又培养了孩子合作互助的学习能力。

2.以思维导图为载体,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脉络,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牛津英语5B Module 3 Unit 2 P4 George’s favourite seasons一课,要求学生在故事语境中,能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描述George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环境下进行耕种的生活方式。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旨在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这一形式在阅读时的作用,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对故事内容进行概括及复述。在第一部分了解故事背景的学习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后完成思维导图的填写,并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这一形式。在“spring”的学习时,笔者通过“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What did George do?”的问答及阅读,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提炼关键信息“warm and wet, planted some rice”填写思维导图,并指导学生如何结合关键句型及思维导图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在“summer”的学习时,笔者通过听读、判断,再次巩固思维导图的填写,并结合前两部分的思维导图,加强复述的练习。在“autumn”和“winter”的自主阅读时,学生通过前三部分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填写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关键信息。同时,基于之前的操练,学生最终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对故事进行简要复述。

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读,更学会了思考、提炼和表达,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开展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

1.学以致用,升华主题意义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将火把点燃就是指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尽量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牛津英语5B Module 3 Unit 3 P4 Changes in Shanghai一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文本朗读,阅读,信息寻找,问答交流,提取上海市变迁的相关信息,理解语篇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上海的过去和现在,感知上海市的今昔变化,激发孩子热爱家乡情感。于是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设计了“说说坦直小学的变迁”。这个任务的设计是对教学的延伸,学生能在学习上海市的变化后,利用老师提供的图片与关键词等支架,从学校的环境、规模、硬件设施等方面创造性的运用语言,两两合作说说坦直小学的变迁。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并进一步拓展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生活。而且学生在互助中,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2.学创融合,实现育人目标

“故事续编”是一种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且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故事续编是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文化差异、调动思维、展开想象,对故事结尾的深度挖掘和续编再构,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留白更加丰富、人物情感更加充沛、主题意义更加凸显。

牛津英语5A Module 3 Unit 3 P4 The toothless tiger一课,通过故事的阅读、角色语言理解和角色扮演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了解引发疾病的多种原因,体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前提”以及“善用智慧战胜困难”的道理。在课堂最后,笔者设计了“What will happen after the tiger becomes toothless?”续写故事的环节。有的学生说“The tiger says sorry to the animals.They become good friends.”有的学生说“The tiger goes to the dentist’s and install denture.”还有的学生说“The tiger seek revenge from other tigers.”虽然只有一两句话,有些词句学生不能完整表达,但通过老师的帮助与补充和一次次的积累,不仅能让学生激活旧知、巩固新知,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思辨能力。

通过对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小学农村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笔者深刻感受到语篇教学不再是机械的教学任务,而是主题意义下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活动链。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口手脑并用,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蔷.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英语(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梅德明,王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胡姗姗.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英语故事续编教学策略研究——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