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中高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实践研究

2024-09-27刘春梅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学习要求也多有体现。本文通过梳理二到五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内容,以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为例,探索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读懂文字打基础、内化文字想画面、描述画面表达感受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边读边想象画面;多角度想象

阅读能力是指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和处理能力。阅读能力是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础之上,发挥想象,把抽象的、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画面和场景,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由于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明确以单元语文要素的形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笔者就以这两个单元的课文为例展开论述。

一、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教学实践

理解是想象的前提,要想“想象画面”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画面。

1.读懂文本,打好基础

在阅读文本时,可以通过关键词去读懂文本内容,抓住文中出现的景物、修饰词、顺序词等去读,理解文本,为接下来用不同方法想象画面做好铺垫。

(1)关注景物读好文本。景物是画面想象的基本组成要素。如《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等景物,在读的过程,学生脑海中浮现相应事物,为接下来的想象做好铺垫。

(2)关注修饰词读好文本。修饰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体现事物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如《燕子》中“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关注描写颜色的词;《绝句》聚焦“丽”“香”“融”“暖”等字,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受文本。

(3)关注表示顺序的词读好文本。一般而言,文字的表述是有顺序的,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表示顺序的词,帮助学生把文本中出现的画面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构建成画。如《惠崇春江晚景》从“竹外、春江、满地、河豚欲上”,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岸上、江面、江边、水中空间的布局画面。

2.内化文字,想象画面

根据文本内容,通过想象构建画面,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才能提升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出现的景物,初步在脑海中建立景物的形象;关注文中出现的修饰词,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景物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关注文中出现的顺序词,初步从文字中建立空间画面。

(1)调动多种感官,让画面鲜活、流动起来。阅读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颜色、大小、姿态等词去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调动各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一展现在自己面前,把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和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如在教学《绝句》时,先引导学生圈出诗句中描写景物特点的词“丽、香、融、暖”。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丽”字,从视觉的角度想象眼前春天的太阳映照的江山如此秀丽这一静态画面。抓住“香”字,从嗅觉的角度想象春风吹过,嫩青的草、五颜六色的花在风中摇曳,青草香混着花香,随着风飘过这样的意境。“融”和“暖”字,从触觉的角度想象天气暖和,泥土变湿润了,小燕子忙着衔着湿泥搭窝养育小燕子,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的动态画面。静态的文字,变成活的画面。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展开的想象,让自己也仿佛置身在春天的美好之中。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视觉、嗅觉、触觉,调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赋予景物活力,传递情感,让画面更加鲜明,使意境更生动,体会文字之美,体会大自然之美。

(2)有序想象,让画面更协调、美观。一般而言,文字表达是有顺序的,抓住表示顺序的词,依据顺序展开想象,可以让想象的画面更具次序性、连续性,让组成画面的元素分布更加合理,让画面更加协调美观。

如在教学《走月亮》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先提取景物“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小路”,再安排景物顺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按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通过想象、构建等认知过程,学生脑海中这些景物越来越清晰,越能感受到月光下的一切是那么美,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在思维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3.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1)联系生活,理解不熟悉的文本。阅读文本时,有些内容距离我们较远,有些词语或句子光从文字理解有点难度。这时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帮助想象画面。

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荷花的三种姿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恰好看过荷花的三种姿态。可引导学生联系校园中观察过的玉兰花的姿态,进行描述,通过熟悉的玉兰花体会荷花的姿态,鼓励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再如学习“挨挨挤挤”一词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下课时,同学们挨挨挤挤的样子,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挨挨挤挤”的情趣。抓住文中朴实而富有动感的词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置身其中展开想象,进一步体验想象的乐趣。

(2)发挥想象,丰富原本的画面。文字的表述是有限的,通过想象,丰富画面,可以给予文字更多的空间,形成自己对文本意境的独特感受。如在教学《秋江晚景》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斜阳的位置布局,让学生根据文字给一幅画画上夕阳,问学生夕阳可以画在哪里。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斜阳画在鸟翅膀上面,因为诗中写到鸟儿驮着斜阳回去。还可以把夕阳画在天边,画在江上,因为诗中写到“把斜阳掉在江上”。

这样的想象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文字,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想象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赋予画面更加丰富的元素,创作自己心中的画。

4.描述画面,表达感受

(1)以绘画呈现想象的画面。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帮助学生把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这是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自我的另一种方式。如让学生把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画一画。“青翠的竹林外面伸出了几枝粉嫩的桃花。清澈的江水中,几只鸭子正在戏水。”到底是竹林里面掩映着桃花,还是竹林外长着桃花?学生的想象赋予了画面更多的空间。对色彩的把握,对构图的布局,是学生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的审美再创造。把文字转化成具体的画,让这些凝练的文字转换成丰满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趣味,通过自己的画,表达出自己所体会的意境之美。

(2)以文字表述想象的画面。展开想象写一写,可以帮助学生把简洁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这是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的另一种方式。如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说说眼前浮现的情景。学生写到“太阳高高在上,白天变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走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人们去哪里了呢?原来都去地里农忙了。”太阳的变化,人们去地里农忙了,四周静悄悄的,这些是诗中未直接描写的,但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准确表达了诗人想要侧面诉说的情感。

二、结语

综上所述,“边读边想象画面”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景物、修饰词、顺序词等,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建立与文本的初步联系,读懂文本,这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构建成画,以绘画呈现想象画面,把画面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这是思维的过程,也是语言文字再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体会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以读促悟,以想象促思维,以体会再促读,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晨芸.“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审美价值定位与教学路径探索——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J].小学语文,2022(Z2).

[2]顾兴明.“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教学要义与教学方法 [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