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评价探索
2024-09-27夏希汶
【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利用趣味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参与,注重评价的及时反馈,提高课堂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本文尝试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评价活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成为可能,助力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水平进行准确定位,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人,逐步提高其自主评价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评价活动的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评价
在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坚持以评价的整体设计为基础,结合学生年级特点,通过有针对性地课堂观察,有意识地记录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表现,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评价活动,有依据地评价自身与同伴的活动表现,反思评价的有效性,从而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评价的校本实施
1.深化实施“融评于教”项目
2019年起,上海市杨浦区与市教委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展“融评于教”的小学“课堂评价任务”的实践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学校的实践探索,提升前期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丰富“融评于教”课堂评价任务的内涵、要素等,从而优化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路径。
项目研究旨在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设计并实施“融评于教”的课堂评价任务,以此为载体探索教学与评价相融合的实践路径,从而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习真实发生,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学校和教师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将评价与教学相融合,强调过程性评价,促使达成“教—学—评”一致性,为区域更好地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提供样本参照。
2.信息技术助力深化“融评于教”项目的校本实施目标
我校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以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学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改善教与学的过程,优化学习效果和评价证据的收集,助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深化“融评于教”的小学“课堂评价任务”项目背景下,教师尝试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助力评价任务的实施。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思考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融合、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融合、评价指标与学生核心能力的融合。深入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注重学科综合素养的评定,从而改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提升课堂效能。
3.信息技术助力深化“融评于教”项目的校本实施情况
在“茶的起源和生长环境”一课中,学生需要知道不同茶树生长环境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茶树植株的活动,了解茶树植株的两种基本形态。这一教学内容属于“观察与调查”类活动。传统课堂上,教师会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请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汇总、完成学习单的填写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借助投影逐一汇报学习单,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这不仅效果不好,也很难进行有效的评价反馈。因此,教师尝试借助学校信息化平台改进教学,拓展教学时空,优化教学资源,落实教学评价。
课前,教师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驱动问题:“茶叶生长在茶树上,你知道茶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吗?”,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学习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信息技术协助教师减轻繁琐的数据统计工作,轻松地对学生收集、上传的数据资料展开分析、处理和评价,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评价本身,从而优化教学。学生收集与茶树的生长环境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云笔记将整理和汇总后的素材上传到平台课堂资源包,作为课堂资源的一部分在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学生能够在信息化平台上看到教师的评价反馈,实时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及时查缺补漏,激发学习兴趣。
课中,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分别推送具有巩固作用的任务学习单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设定的投票评价量表。这样的模式更效率,能够迅速完成统计和数据分析,及时反馈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统计每个学生的选项、正确率以及得分情况,帮助教师更加科学、直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后期教学中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是课堂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教师的教学。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发展时空。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上所学的知识,深入观察生活中的植株形态,并利用云笔记的共享功能,分享各自的收获和学习成果。教师针对学生共享的云笔记情况,利用学校评价APP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反馈。这不仅能丰富教师的课堂资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优化作业评价的形式,还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赋能助力教师拓展数据统计的时空,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让评价有章可循。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进一步促进了教与学的转变。
二、信息技术赋能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评价的成效与反思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依托市区合作“融评于教”项目,教师尝试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打造开放、多元、乐学的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
1.信息化平台助力评价活动的实施,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师尝试将评价融入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平台辅助评价,有助于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评价,深层次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学习感悟用多种方式积累和保存,让学生留下“思维的发展轨迹”,推动其个性化发展。
学生通过信息化自主评价的方式反馈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生成有效的课堂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深入聚焦探究的问题,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推动评价活动的实施。
2.信息化平台便于评价规则的落实,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在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针对教学活动设置相对应的评价量表,并根据评价规则判断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传统纸质的评价量表在填写和统计上耗时较长,而将评价量表以电子化的呈现方式推送给学生,能够及时汇总、反馈学生填写的数据,有利于评价规则的落实。
信息平台根据评价规则评分自动呈现雷达数据图,能增加评价的可信度,简单、直观地呈现学生具体的情况。学生针对雷达图进行自我剖析,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重新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教师根据班级数据情况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针对学生的薄弱项目,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不断优化教学。
3.信息化平台促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新型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数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该模式较为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评价缺少积极性,因此评价的激励作用也随之被弱化。小学科学与技术的课堂活动大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评价内容,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新型评价模式。
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指导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开展同伴评价、小组自评与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互动评价,认真分析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反思评价结果,客观地审视自我的表现和行为,并进行清晰地定位,逐步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作为一种手段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数据的精准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人,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正洋.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方式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6).
[2]杨国荣.初中科学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