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2024-09-27王妃
【摘要】创新能力是劳动核心素养中劳动能力的体现之一,也是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能力要求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课堂的作用,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劳动课堂所蕴含的特殊价值和魅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堂;劳动教育;创新能力
小学劳动课堂作为综合课程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劳动课堂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劳动课程的很多活动其实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着,所以劳动课堂只有与特定的具体情境相融合,劳动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与运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活动,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有效投入劳动课堂,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
所以,教师第一要明确,“双新”背景下劳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交互活动,以学生与教师为主体的活动根据不同的劳动环节有所轻重,不再是教师单一的教学活动。例如四年级“机械模型手”这一项目活动中,抛出了这样的情景:为校园环境的清洁出一份力,设计一个可以拾取垃圾的机械模型手,确定了“校园清洁机械手”的主题项目。学生集思广益,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绘制自己发明的机械模型手草图,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晾衣夹、鼓棒、扎带等)进行“自由发挥”式的制作,最后上台展示并使用,大胆交流整个劳动的过程以及劳动成果带来的感受,不同的小组也可以给出改进意见,大家共同使这个作品更具实用性和创新性,这一劳动过程无不碰撞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由此可见,在小学劳动课堂上,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充分发挥“引领”“导向”和“组织”的积极作用。在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指导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支持下,学生才能实现创造性劳动,提升劳动技能。
第二,教师应着力构建真实的劳动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传递劳动创造美、劳动带来快乐的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劳动的价值。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精心设计劳动教室的布置,包括教室标语的选择、工具与材料的合理摆放、展示学生创意作品的平台,以及分享课外劳动成果的环节等。这些细节应充分体现趣味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劳动课堂的严谨与专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提供切实可用的学习资源包
劳动课堂是一个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平台,“只学不思”“只做不言”都无法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四年级《纸质收纳盒》项目的分区隔板制作为例,教师一般先出示隔板的加工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接着根据视频展示的隔板粘接、插接等操作过程进行加工制作。但大部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经历过了卡纸的这几种基本加工方法,认为自己都“会做”,大家往往制作都会千篇一律,很难达到劳动作品的多样性,也缺乏创新力。因此,教师要适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劳动环节进行提问,并提供有效的资源助手进行引导,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收纳盒分区设计草图交流分隔加工方法,以及要注意的操作要点,比如折叠前要用划痕笔划痕、插接槽口的剪切位置等,并根据准备的教具收纳盒,感受可移动隔板的方便之处,在制作环节再呈现几个关键部件的制作滚动视频:“如果你们在制作纸质收纳盒隔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参考大屏幕的加工视频和学习单上的学习助手资源再仔细学习,或向小组同学求助。”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设计的收纳盒的分区,运用合适的加工方式,制作出不同的隔板,学生又是第一次制作隔板,可以通过不同的制作体验学习,认真参考视频和学习助手,每个小组都能发挥创意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纸质收纳盒。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 “有所知”“有所悟”,在怀疑中创造、在创造中感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切实可用的资源向导中得到升华。
2.采用形式多样的劳动课堂教学方法
在实施劳动课程教学时,教师应遵循严谨、稳重、理性、官方的语言风格,摆脱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劳动品质。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或小组合作教学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互相探究、相互合作、深入思考并改进。在“红绿灯模型”的探究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尝试合适的电路连接方式。交流时,不同小组展示了不同的连接方式,都能使红绿灯交替亮起。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改进问题,有效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逐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
3.劳动评价育人化
劳动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过程性获得与体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是从学生完成出一项劳动任务的与否、好坏为标准来评定学生,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在劳动过程中给予能力水平较弱的学生这样的否定更容易使其失去其对劳动课程的兴趣。所以,劳动课堂的评价也转变为指向劳动素养养成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出发,并根据劳动过程从三个水平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五年级的综合木工项目“木质相架制作”,从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劳动目标出发,设置了合理的评价表(表1)。合理评价学生的劳动结果,也可从创造性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能力,总之综合地看待学生,体现评价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保护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兴趣与信心,也尊重了学生的满腔热情,有效保护与鼓励了学生的创造力,真正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
三、搭建趣味舞台,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劳动课堂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有许多学生前所未见的课外作品,甚至是和学生日常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的,如薄荷的栽培与种植、葡萄架的搭建与使用、水仙花的雕刻艺术。针对学生吸引力较大、教学易被接受的主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劳动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精心组织趣味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更能有效延伸劳动课堂的教学范围。为了拓宽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教师可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搜集生活中的各类劳动素材,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多样性和实际意义。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举办学生劳动作品展示大会和劳动成果分享沙龙,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例如,每年嘉定区都会举行水仙花雕刻造型比赛,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学生对水仙花养护和装饰的兴趣浓厚,通过校内评选和交流探讨,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无形中得到拓展。这些趣味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有效提升劳动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劳动课堂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强调以育人目标为核心,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实践性和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课堂的作用,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劳动课堂所蕴含的特殊价值和魅力。在课程设计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能将劳动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助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教师需要以严谨、稳重、理性的态度,充分利用劳动课堂的优势,发挥其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曾高峰.浅谈小学劳技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读算写(教育创新),2019(08).
[2]徐珊珊.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课堂教育),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