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符跃动生命的精彩
2024-09-27顾华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表达人生活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时,应充分挖掘音乐中的人文内涵,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 ;人文关怀;全面发展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这种素养不仅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更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初中阶段音乐课堂中,笔者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倾注人文关怀,重视课堂人文素养培养素材的生成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勇于探索、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一、把音乐课堂视作“生命”自由成长的天地,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
音乐是人文性的学科,它用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这个特殊意义的日子里,许多音乐作品歌颂这个光辉的岁月。新教材六年级第一单元就是《祖国颂》,这一单元要欣赏乐曲《红旗颂》,学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欣赏合唱曲《在灿烂阳光下》。这些歌曲、乐曲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需要有激情地去歌唱,深情地去礼赞。但是对于现在小学生,他们不能特别理解那段峥嵘岁月,一味要求他们歌唱的时候精神饱满、声音洪亮犹如苍白地构建空中楼阁,很难激发他们情感共鸣。笔者给他们看了由172名当代年轻演员演绎的《建军大业》,有了明星和主旋律大电影的互相成全,孩子边追星,边感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和教材内容互相补充。里面的插曲和背景音乐更是很好地烘托了战争年代国人的心声。电影结束,里面的音乐也随之结束,但是他们奋斗的精神却留在了学生的心中,当学生再次聆听《红旗颂》时,他们的爱国的情感已经流淌,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再含蓄低沉,学生开始懂得现在的灿烂阳光是几代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换来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歌曲中获得精神养分,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奋斗意识,强化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激励他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二、把音乐课堂视作“生命”的精神家园,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
让学生自由探索广阔的音乐空间,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发展音乐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非常有效的方法。
1.更新理念,重视审美教育
教师要勇于打破“满堂灌”式陈旧的教学理念,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设置问题、自己动手给予解决。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独立完成,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理解歌词内涵等。我们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音乐文化,在新授少数民族音乐之前,笔者喜欢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画一画不同民族服装,做一做不同民族的饰品,音乐课堂成了巧手们的课堂,有的还用环保材料做了民族服装。在制作服饰中学生了解到瑶族人喜欢用头巾包头是因为他们视头发为第二生命,藏族的哈达是藏族群众表达友情及敬意的传统方式,傣族人喜欢穿筒裙因为他们对象征吉祥和平的孔雀的热爱等。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明白我们国家56个民族是56支花,“差异”的存在让这个大家庭充满了别样的风采。学生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也会有各种差异,不妄自菲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着自我接纳,从中获得自己生命价值的认同感,用更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2.合作学习,发展审美能力
音乐课堂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比如演唱方式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人演唱同一旋律的齐唱,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人演唱不同旋律的合唱。当大家齐心协力去参与的时候就会唱出“同一首歌”。一节生动的音乐课堂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配合。音乐作为技能类学科,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各方面能力发展确实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弹琴,有的学生能歌唱,有学生会朗诵,将学生按各种特长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思考和学习新知,合作中既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协调性和团结友爱精神。人音版四年级有首歌曲《叶儿船》要求学生在感受歌曲恬静美好的同时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笔者准备上课时,发现2个男孩子在进教室之后便一直有“互动”,不时趁笔者不备就推对方一下,当笔者过去问个究竟时,旁边的同学告诉笔者他俩在来的路上发生了纠纷,原因是下课的时候一个同学偷拿了另外一个同学的外套并且藏了起来。笔者没有让他们检讨,而是让他们出来带领大家为笔者刚刚新授这个四四拍的歌曲做指挥,(第一拍往下,第二拍往里,第三拍往外,第四拍往上)但是要求他们要协作,一个反复打第一第二拍,一个跟着前一个同学打第三第四拍,指挥对了就不批评。只听他们轻声地数着1、2、3、4。速度也慢慢加快。他们认真合作的模样无形之中简化了这个四四拍指挥的方法,其他学生也学得认真,慢慢跟上了老师钢琴的弹奏速度(较慢),慢慢又跟上音乐CD的伴奏速度(较快)。两位闹矛盾的学生在指挥获得成功也握手言和。在歌曲学唱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但是这些小小的摩擦不正是歌曲中所描绘的装满开心的童年的梦吗?最后师生一起合作,部分学生用小乐器,部分学生用歌声,刚才2个男孩子指挥,把这个《叶儿船》唱得又准又好听。此时音乐课堂成了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学生也懂得了每一份生命都值得尊重。
3.激发情感,强化审美体验
音乐是特殊的世界语言,比如在聆听维瓦尔第交响乐《春》的时候,能感受大自然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随着音乐的急转直下,也会感到自然界的激流风暴,但是依然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多么的无比顽强。而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命体征,也会经历生活中的风雨雷鸣。
人音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歌曲《爱的人间》讲述的是一个盲童的故事,主人公虽然看不见听不见,但是在“爱的人间长大”的他,生活中依然充满了阳光。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之前,笔者让他们蒙住眼睛跟着音乐的节奏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各走5步,再回到原来的起点。一开始还自信能很好完成任务的学生在往左走时已经晕头转向,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只有寥寥几个同学。这个游戏在蒙眼之前大家都在心里对游戏中各个方向有所预估,想要完成都十分困难,很难想象一个盲童在黑暗的世界中如何去克服种种困难却依然不失去对世界的热爱。
在课堂上当笔者倡议大家去寻找身边的特殊同伴时,他们都提到班中患病的同学,因为患病在家休养,他需要同学的关爱。让笔者意外的是课后这群孩子真的行动了起来,他们尝试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旋律,自己创编歌词,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对这个生病的孩子的祝福与鼓励写进歌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起修改歌词、创编律动、设计运镜,最后他们把拍摄好的小视频,委托班主任送去。当生病在家的孩子看到这份不寻常的礼物时,不善言辞的他感受到同伴对他的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时的歌声化为了无穷的力量,给这个生病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尽快康复的信念。这群可爱的孩子把对生命的尊重化为了实际的行动。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音乐教师应以音乐教材为依托,通过一首首充满生命力的歌曲(乐曲),让学生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从而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挖掘音乐作品中人文内涵,设计拓宽学生人文视野的课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其生命力在于生命体的无穷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生命发展,在实践体验中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深化其生命感悟,促进其获得更深、更高层次的认识,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云珊.音乐欣赏课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C].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专题研讨会,2020论文集,2020.
[2]黎彩霞.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甘肃教育,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