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特点巧搭支架,凸显数学的实践价值

2024-09-27徐怡婷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起点,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搭建“方向型支架”“任务型支架”以及“迁移型支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数学学习,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深入思考,感悟数学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支架;实践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了“三会”“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将支架式教学融入当前教学模式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符合新课改要求。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支架的提供者,通过引导、支持和协助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

基于以上理论支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链接学生的已有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支架,启发学生的思维,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通过思考自主突破学习难点,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一、搭设方向型支架,明确学习目标

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探索,搭建的学习支架应该具有启发性,对于学习目标过于笼统和抽象的内容,学生有时不能很快找准学习重点,这就需要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最近发展区”上搭设学习支架,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型支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较快领悟问题的含义及本质,启迪思维,引发思考。

例如,在教学“编码—身份证号码”一课时,对于第二个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自学等方法,认识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点,知道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及各部分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如何精准、快速地达成目标,使学生能够稍微“够一够”就能够找准学习重点,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笔者为学生搭设了有助于知识获取的方向型支架。

为了加强课堂探索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课前笔者布置了前置性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记录下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在探索身份证编排规则时,学生如果仅关注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因此,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四人为一组,探索规律,为了增强观察、对比的直观性,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方向型学习支架—“表格填一填”,组内成员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填入表内,通过讨论、观察,将发现的规律填在表格里,如果有不明白之处也可以记录下来,带着问题继续探索。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几乎所有小组都可以发现身份证的第7~14位是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也就是“出生日期码”;而通过仔细对比、观察后,不少小组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①为什么有同学的最后一位是X?②为什么前六位有的同学一样,有的同学只有前两位一样,而有些同学都不一样呢?③有没有人的身份证号码是一样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为继续探索编码的奥秘打下了基础。

以上学习细化了方向型支架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支点,易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重点。

二、确定任务型支架,明确学习任务

支架的搭建要有利于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点的突破。对于学习任务较多的学习内容,在设计支架时,可以将总任务细化成小任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阶梯,使学生逐步突破难点,真正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编码—身份证号码”一课时,第二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编码的科学性与唯一性特点,需要学生真切地感受而不能通过教师的一言堂来告知学生。因此,在这一教学层次中,笔者设计了若干小任务,为学生搭建了任务型支架。

1.任务型支架一:猜猜这是谁的身份证号码

学生已经对身份证编排规则有了认识,本任务是提供一个身份证,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位老师的身份证号码。学生通过“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找到了身份证持有人是徐佳老师。学生通过此任务,可以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也初步感受到了身份证号码编排的科学性。

2.任务型支架二:“小马虎”遇到了困难

在本任务型支架的搭建中,还融入了情景—帮助“小马虎”解决困难。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并学会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在学习单中设计了“连一连”练习,学生通过“地址码”先确定了北京的舅舅,前六位是110105,再根据“出生日期码”找到了1970年出生的妈妈,最后根据“顺序码”区分了性别不同的爷爷和奶奶,顺利帮助小马虎解决了困难,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而感受到了身份证编码的科学性。

3.任务型支架三:双胞胎,想一想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会有怎样的特点

在探索规律环节中,有小组提出了“有没有人的身份证号码是一样的呢?”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惑,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方向—想一想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有何特点?在班级中正好有双胞胎兄弟,同学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双胞胎,出生在同一地方,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身份证号码肯定是相同的,而大部分同学认为,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码”相同,但是第十七位和随机产生的“校验码”不一定相同。接着,请双胞胎分享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可以发现他们第十七位虽然都是奇数,但分别是“3”和“5”,“校验码”分别是“5”和“X”,龙凤胎也是如此。

借助班级中“双胞胎”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顺利解决了课堂伊始提出的困惑,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身份证编排的唯一性。

4.任务型支架四:争做“小侦探”

本任务的设计融入情境性: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争做“小侦探”十分积极。通过阅读关键信息“外省口音”“40岁左右”“男性”,帮助警方找出了作案人的身份证号码。

通过此任务,学生真实感受到了身份证编排的唯一性,也体验到了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帮助警方破案。

三、搭建迁移型支架,拓展数学思维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指出:“搭建迁移支架,有利于学生获得持久的理解。”要为学生搭建具有可接受性、挑战性和探究性的迁移性支架,还需要具有开放性。

笔者设计“小小设计师”环节,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讨论、交流、质疑让学生亲历创编学号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数字编码的能力,又促使了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的生长。

四、学习支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情况

1.支架的搭建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需要经历冲突、理解、分析、试错、验证、修正、重构等不同心理过程,而小学生尚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学习策略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探索中,教师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帮助学生顺利攀爬和思考,使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锻炼信息收集、运用数学知识的本领,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无限乐趣。

2.支架的搭建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支架的搭建给教师提供了支持。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学生顺着学习支架,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一时没有了方向,教师可以设计学生稍微“够一够”就能够得到的学习支架,这样一来,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

3.支架的搭建有助于数学思维的拓展

教师支架的搭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展开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性,会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华丽芳.搭建学习支架,让思维进阶看得见——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实践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28).

[2]钱学翠.搭建学习支架:让数学学习更精彩[J].基础教育研究,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