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在数学知识建构中的应用探究
2024-09-27薛瑾
【摘要】文章将探讨巧设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享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最后,对巧设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活动设计;活动经验;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强调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强调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形成。活动内容与呈现注重操作性、实证性、探究性和发展性,强调问题的解决和思维价值,实现数学认知和经验的同步增长。
一、问题提出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2.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不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相互间联系的现象,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期间缺少对知识研究路径、方法和经验的渗透、指导、提炼和归纳,致使学生积累的学习经验都是孤立的,不能实现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这样的数学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缺失,思维进入固定模式。
3.实践思考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学生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体验发现的乐趣,感悟数学的真谛,发展数学思维和智慧,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下面,笔者以“同底数幂的除法”一课进行说明。
二、案例实践
“同底数幂的除法”,笔者通过相关联的层次递进的六个数学学习活动的建构,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
活动一 追根溯源,揭示关联
问题1:我们已经掌握的三种幂运算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追问1:我们是如何探究这些幂运算的性质?在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重点关注哪一些问题?
追问2:这些幂运算性质的运用要注意哪一些事项?
追问3: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习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三种幂运算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方法,为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类比探究同底数幂除法法则作准备。
活动二 逆思引领,探究法则
问题2:口答:( )×23=25;(-5)2×( )=(-5)5;( )×10m=10m+n;( )×a2=a5;( )×am=am+n
追问1:以上几题都是已知积和一个因式,求另一个因式的问题。我们知道除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那么以上几题又可以表示为什么?你所表示的这几个等式又具有怎样的特征?
追问2:类似的算式,你能否再列举几个?
追问3:你能否用所学知识验证这些答案的正确性?
追问4:你能类比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概括出同底数幂除法法则吗?
追问5:同底数幂除法法则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异同是什么?
追问6:同底数幂除法法则中对字母a、m、n的取值有什么要求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逆向思维是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常用思路,利用乘除互逆的关系,逆向思考,引出新的幂运算类型,感知不同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为学生自主进行类比探究提供了思路。
活动三 揭示矛盾,理解规定
问题3: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填空。
追问1:你还可以怎么算?
[设计意图]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还能够感受指数概念和运算性质的扩充,进而可以猜想在下一步学习中是否可以把“方法”推广到负整数指数幂。
活动四 学以致用,强化认识
例1计算:(1);(2);(3);(4)
验证下面的计算对不对?若不对,应当怎样改正?
(1);(2);(3);(4)
例2计算:(1);
(2)
追问1:此题是否还是同底数幂相除?怎么办?
追问2:此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要运用到哪些法则?要注意什么?
练习(1);(2)
[设计意图]幂的综合运算情况比较复杂,设计分层递进的练习落实法则的运用,使各个练习题承载的功能和作用略有不同,引导学生清楚运算对象及形式,依据运算特征,区分运算类型、选择运算性质,辨析运算类型、选择运算性质,得到运算结果。
活动五 归纳总结,完善结构
问题4:本节课,得出了哪一种运算的性质?
追问1: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
追问2:你对数学学习有什么新感悟?对你后续学习有什么启发?
追问3:你能否将你获得的启发用结构图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回顾运算性质及其探究过程,把同底数幂的除法归入到幂的运算性质中,在更深的层次上对知识内容、方法、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感悟并建构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活动六 方案设计,运用方法
设计一份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研究方案。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注重学生知识的延伸,在积累了幂运算性质的探究经验后,学生有能力尝试设计相关的研究方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实践思考
1.明确内容呈现的结构
关注知识的整体性,细致深入地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蕴含的价值观资源,明确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明确该知识在整个单元以及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并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
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在之前同底数幂乘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计算、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活动过程,形成抽象的意识,积累法则归纳经验,具有发现算式结构认知,具备符号表达的能力,并拥有解释归纳意识。故同底数幂除法学习是学生能力、思维、学习方式的再现,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更注重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3.倡导问题驱动的学习
学生虽然具备探究同底数幂乘法的经验,但没有相关问题(串)的引领,很难独立、完整地探究并得出结论。关注活动框架下课时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系列有意义能反映学习内容本质的问题(串),将知识点转变为可探索的问题点、能力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任务上,催生学生思维的自然生成,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4.搭建能迁移学习结构
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知识的形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掌握其中一个数学对象的研究方法,即可将这种方法类比迁移到研究整体中的其他数学对象。
四、结语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学生从“听”数学到“做”数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体验发现的乐趣,感悟数学的真谛,发展数学思维和智慧,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总之,通过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过程,积累基本数学学习经验,对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以及怎么用赋予新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使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能有逻辑地思考从哪里开始、如何切入、如何发展以及如何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史宁中,曹一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