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9-27张爽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制定工作计划”一课为例具体阐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初尝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真实问题为框架、以小组合作为基石、以多元评价为引领。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1]。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一、案例背景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信息科技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载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努力完成作品的制作,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2]。

笔者以“身边的智能设备”为项目主题,以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情境为载体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制作,并引导学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理解并内化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逐步形成用科技手段表达观点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从容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基于“身边的智能设备”项目主题,全班学生进一步讨论、分享自己想研究的方向,最后将相同研究意向的同学划分为一个小组,例如第①小组的“身边的智能设备—天猫精灵”,第②小组的“身边的智能设备—平板电脑”,第③组的“身边的智能设备—智能手机”等等。小组确定的主题是小组成员共同的意愿,虽然确定的原因不大相同,有的是因为对某个智能设备感兴趣,有的是因为家中有某个智能设备,便于观察、使用、学习……正好这些有计划、有目的选择,保证了接下来项目实施的外在条件。通过之前的学习,每组成员对自己的身份(收集员、信息记录员)有个大致的定位,学生可以根据活动要求,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担当,团结合作完成计划表,保证了接下来项目实施的内在条件。

二、案例实施

1.小组合作,制定工作计划书

“制定工作计划”一课是项目活动“身边的智能设备”第二阶段设计与制作作品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制定工作计划,在整个项目活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教师提供必要的“脚手架”,联系旧知制作电子小报,开启学生脑海里相似的知识储备。在具体实施制作工作计划项目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制作数字作品的一般过程,然后各小组根据内容提纲、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特征等实际情况,协作完成数字作品计划书学习单,具体如图1所示。制定工作计划对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在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如何制作数字作品有个更加直观、系统的认识,小组填写情况如图2所示(图2见下页)。

活动一:制定数字作品计划书

2.小组分工,填写素材收集计划表

收集素材为制定工作计划书第一部分的内容,通过收集素材计划书,学生了解并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项目活动会有不同的活动阶段,不同的活动阶段又有着不同的活动任务。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学习经历、学习兴趣等的不同,小组成员适合、擅长的任务也不相同,根据组员情况,明确任务,完成素材收集计划表的填写,一是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项目活动中,二是将具体任务落实到个人,可以有效保证项目的实施。

活动一:制定数字作品计划书

3.多元评价,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不光要根据作品规划制订出工作计划,还要分头予以落实,最后展示集合小组力量完成的数字作品。这些都是在老师尽量少干预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活动,评价标准就是确保制作进度和作品质量的保证。本节课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一是教师对小组评价,主要是采用蓝黄两种颜色的点赞卡,其中蓝色代表的是小组合作,测评的是组内分工是否明确,组员之间协作是否顺利等,黄色代表的是小组发言,测评的是小组成员是否积极发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等;二是组间评价,小组根据本节课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三是教师对个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情况,随时进行评价鼓励,包括口头表扬、发放点赞卡等。

三、案例反思

1.以真实情境为框架

在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和学生看作数字时代的学习者和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在做好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同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用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经历分解、抽象、自动化等问题求解的过程,体现计算思维过程[3]。当今的小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智能设备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不可分,以智能设备为题,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像产品经理一样向自己的顾客展示自己的产品,是他们特别感兴趣且乐于付诸实践的事情。

2.以小组合作为基石

新课标中强调,围绕学习任务,利用数字设备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合作的意识。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式,同学们根据自己想要完成的项目,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组建团队,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将有共同想法的同学聚集在一起,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相互合作,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数字作品的制作。

3.以多元评价为引领

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目标涉及概念理解、思维养成、技能掌握、道德伦理认知、行为习惯养成。因此,只有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丰富的评价工具和多元的评价主体,才能有效评估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不同方面[4]。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为了更加全面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是将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融入教学的每一环节;二在评价的过程中,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三是丰富评价方式,问卷、点赞卡、评价量表等,将评价毫无痕迹地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结束语

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制定工作计划,让学生明白一个完整的数字作品的成功制作既需要团队的密切合作,更需要对每一步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的能力,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并逐渐优化,最终内化成学生自己系统化、模块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熊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胡伟.小学信息科技学科项目活动的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3]李锋.小学信息科技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