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课程
2024-09-27姜晓旭
【摘要】文章采用“研读标准,精选资源内容”“分析学情,精析字词句意”“围绕教材,精选拓展内容”“关注要素,精编巩固习题”四项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更挖掘其“浸”课程的增长点和价值点,厘清其当代创新开发运用策略,在传承与创新中培育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让传统经典文化的“果子”成为学生成长的“种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课程资源;声律启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注重遴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古代文言经典作品,以体现课程资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而实际教学痛点一是没有充足的课时来专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二是紧密结合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很少。因而如何遴选典范的古文文言经典作品、如何与语文教材紧密结合进行系统实施值得一线教师思考。文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律启蒙》,结合低年级部编语文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一、设计策略
1.研读新课标精选资源内容
(1)命名有法,注重文学性。依据新课标“以文质兼美为选择标准”要求,在资源标题上尽量对仗押韵。同时标题对应语文课本和《声律启蒙》选段内容。如《月光无声拨动心弦 海蟾澄明如白玉盘》前半句描摹李白在《静夜思》中的情感,后半句整合《声律启蒙》句子,为学生诵读提供情境。
(2)融会贯通,注重一致性。选段小标题尽量做到趣味性与文学性兼顾,而选段内容尽量做到与语文课本结合,不仅关注字的内容,还包括精神相契合,以卷一(下)第四课为例,如下表。
(3)取材有道,兼顾趣味性。“新课标”关于教材编写的要求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资源也可参考教材编写要求,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
《画屏误笔作飞蝇 玲玲巧笔绘小狗》链接二年级下册课文《玲玲的画》,补充三国时期的曹不兴的故事。曹不兴画屏风,也是不小心把墨滴在上面,就顺着这个墨点,画了一只小苍蝇,孙权竟然以为真是苍蝇,用手去弹它。两个故事虽然年代不同,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能激发学生兴趣,在趣写、趣说部分引导学生分享在生活中类似经历的故事,引发思考遇到问题该怎样巧妙化解。
因此,开发资源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趣读与趣译板块的情境兴趣,激发趣写、趣说板块的个体兴趣。
(4)大浪淘沙,指向成长性。“新课标”强调要多角度挖掘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故开发课程资源时应遵循此原则。《寻自然之指南针 觅人生之方向灯》链接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旨在让学生学会辨别自然方向,同时以苏武牧羊故事,引导学生立下坚定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真虚伪叶公好龙 正勤奋吾辈兴浓》链接一年级上册13课《ɑnɡ enɡ onɡ inɡ》,借助“冯妇虎,叶公龙”拓展“叶公好龙”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爱好应该具备的状态和行为,否定“真虚伪”,肯定“正勤奋”,激励勤奋学习,指向人生成长教育。
2.分析学情 精析字词句意
(1)立足主体地位,激发识字兴趣。从汉字字形演变着手,立足学生主体地位,激发识字的兴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以下几个侧重点。①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象形字,不必过多解释,直接呈现由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如“鸟”“象”二字。②而对于从直观上无法理解的,就需要恰当的解释。如与《沙滩上的童话》配套的选文,趣识“垒”字,如果只从战国文字出发,学生看到的只是土上有四个田。这种情况就需要恰当点拨,出示一句“造字本义:设有许多瞭望口的防御高墙”,学生经过想象,就能理解“垒”字含义。③还有另一种特殊情况,汉字甲骨文本字需要详细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时就需要详细展开。如“年”这个字,对于学生来说,一定都不陌生。为什么还要学习“年”这个字呢?让学生了解汉字造字的奇妙、深深爱上祖国语言文字,就需要详细解释。同时也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一年级的选文在编排时注重儿童化的语言,细致引导。
总之,依据学情和教学实际,尽量选取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识记的汉字,以趣味识记为主,目的在于激发探索汉字王国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2)关注理解能力,梳理词句涵义。帮助学生用现代语言理解句意,对于部分晦涩难懂有典故的句子甚至词语做相应的解释说明。如苏秦和李绩的故事,选文内容对应的句子是“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所以安排了相应解释,以小故事的形式解释给学生。
3.基于教材 精选拓展内容
在“趣读—启迪智慧”中,以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古诗词、现代优美的句子为拓展依托,着重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体察他人的共鸣力,进而丰富阅读视野、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1)读之呈景。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的童话》学习生字“垒”,结合《声律启蒙》“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的意境,拓展燕子飞舞的场景,在趣读中安排了欣赏宋词—苏轼《蝶恋花·春景》。
(2)读之悟情。《人之初始善良在 尊长辈不分时代》与一年级下册课文《人之初》相配套,拓展内容是“煮粥惜焚须”“老莱新爱着衣斑”。意在引导学生体悟亲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建构。
(3)读之明理。《处处舟中争系粽 人人心中念屈子》链接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在趣读部分编排屈原为什么投江、投江后楚国命运的历史故事,意在让学生理解教材结尾强调屈原是爱国诗人的原因。
4.关注要素 精编巩固习题
(1)活用识字方法,广度拓宽。在趣读中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组文识字,如《青字家族成员多 请猜清楚情晴睛》链接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拓宽巩固字族文识字方法的范围。
(2)教会想象说话,梯度升级。比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复述课文”,《寻自然之指南针 觅人生之方向灯》就依据“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在趣读部分安排苏武牧羊的故事,在趣说部分则给定关键词,让学生想象苏武在北海经历的艰难生活及心理活动,想象及复述的难度相比于课本有所升级。
(3)围绕生活实际,深度进阶。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语文要素、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表达水平。卷二(下)第1课《桃灼灼兮柳依依 看听闻触任凭你》链接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课程资源围绕教材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角度来描述春天,故在趣说部分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把课堂上的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同时承接趣读、趣写环节,通过元吉《天净沙·即事》激发学生对叠音词的兴趣,趣写安排了叠音词的专项练习。以此为基础,学生再围绕生活经验去描述寻春就能迁移运用叠音词,实现审美创造。
二、开发意义
作为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声律启蒙》,其配套低年级语文课本的课程资源在国内学校教育中还未见到系统完整地开发。因此紧密结合统编教材,基于《课标》和语文要素,开发《声律启蒙》课程资源。同时,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也为类似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实践样例,以供同行教师交流与研讨,亲历了教学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不仅需要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更需要挖掘其“浸”课程的增长点和价值点,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持续完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无论是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律启蒙》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可运用点、践行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实践,还是厘清其当代创新运用策略,目的都在传承与创新中培育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让传统经典文化的“果子”成为学生成长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声律启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延学.《声律启蒙》何以能成为经典[J].语文教学通讯,202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