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
2024-09-27陆丽丽
【摘要】文章将以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中华传统经典文学”系列课程为例,从课程设计原则、单元教学框架构建、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课程评价方案及课程设计反思与改进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更多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开发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中华传统经典文学”学习任务群系列课程。学生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模式开展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以推动“语言运用”和“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课程设计原则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发展性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课程设计需要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可以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并通过语言开展学习,发展“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而学习语言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吸收、理解、积淀和认同的过程。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关注课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新课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呈现形式。学习任务群共有三个层面、六个任务群,共同点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目标发展,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具有整体性与阶段性,使学习的意义更突出,目标更明确。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课程单元框架
1.课程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之首。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逐步积淀与发展中华文化的过程。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学,更是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良好契机。因此,本课程核心素养目标是以“语言运用”为抓手,积极推动“文化自信”的发展,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
2.课程单元学习主题与载体
教材紧紧抓住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经典文学篇目大幅度增加,这些都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也为课程内容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载体。本课程学习载体主要是: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相关传统文学篇目,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九册《老子》和传统文学拓展学习资源。
3.课程单元内容组织形式
结合学习主题、课标分学段目标及学生学情,确定本单元将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组织学习任务。学生将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讨论、推论、质疑等一系列学习任务获取信息,梳理观点,创造性地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学”的理解。
三、体现课程育人的单元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1.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注重课程的整体规划
新课标要根据学段特点,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体现课程育人功能。
本课程围绕“传统经典文学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一学习主题,以“中华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为线索,依次学习从诸子百家文学到明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且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优秀中华传统经典文学篇目。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增强对国家通用文字的热爱;知道“中华传统文学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喜欢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通过比较、推断、质疑、讨论、表达、辩论等方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学习者。
2.规划单元教学内容的呈现,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本学习任务群设置五种不同的课型。文学专项课以“双线混融教学”开展,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中华传统经典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精读课以学习语文知识要素为重点,在师生合作学习中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国学课以诵读、倾听、对话、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发展批判思维。写作课上,学生运用本阶段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传达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及对自我的认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元认知。文学阅读课则是针对篇章和整本书的“有计划的阅读指导与交流活动”。
五大课型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却有机融合于整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过程中。学生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展开探究性学习,从多角度去整合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理解,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四、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评价方案
对“语言运用”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进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鼓励在多项语言实践活动中开展对语言的学习、运用和评价,以推动学生成为一个及时反思的语言学习者。对“文化自信”的评价主要在总结性评估活动中开展。在“以终为始,评价先行”的理念下,学生从学习伊始,就明确课程学习最终任务—依托“中华传统经典文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综合运用习得的各项技能,绘制一幅中华传统经典文学历史长卷,展示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性理解。
五、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课程设计反思与改进
1.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群,体现课程的统整
新课标提出课程建设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暗线,语文实践活动为明线,统整语文课程,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有全局观,要立足核心素养跨越单课、单元、学期甚至学年的界限,统整课程。
(1)核心素养应体现在所有学习环节中。学习实践活动的设计要从核心素养内涵的不同角度出发,给予学生逐步发展,多向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该核心素养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关注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是一个抽象而广泛的概念,只有在一定的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之下,在有效的学习过程的发生之中,核心素养才能逐步养成。
(3)建立对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性理解。只有真正理解学习任务群,才能设计出符合该任务群特征的有效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制定出符合学情的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的学习路径和内容。
2.运用“双线混融教学”,打破学与教方式的定式化
“双线混融教学”是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从本课程实施过程和目标达成度来看,需要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形成“融通思维”。“双线混融教学”的实现能打破时空壁垒,体现师生角色的重构,能有效解决师资力量薄弱及教学方式定式化的问题,使得学习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多元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3.培育整体化评估文化,确保评估的效度和信度
有效的评估对学生而言,能够给予他们反思前一阶段学习结果的机会,并促使他们设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及行动,成为具有能动性的学习者。有效的评估对教师而言,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因此,在设计评估任务时,要结合评估的内容和目的,要有明确的评价量表及评估证据,以确保评估的效度和信度。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任务的发生要确保是自然真实且有效的,才能让课程核心素养发展机会最大化。因此,需要培育整体化评估文化,赋予学习真实的意义,体现素养本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顾之川,汪锋,蒋承,等.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202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