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5G”合作新时代,构建校家社育人新生态
2024-09-27赵虹远
【摘要】上海市嘉定区清水路小学以家长“依法带娃”、教师“沟通家校”、学校“文化育人”、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共育愿景为引领,努力发挥主导作用,以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5G”策略,即“共识”“共建”“共施”“共享”和“共研”开展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有效性的研究。
【关键词】 特色课程;校家社合作育人;“5G”合作
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可见,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新生态。学校意见要求,构建协同育人的愿景,开展协同育人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愿景
在“清水文化 润泽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高度重视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建构了家长“依法带娃”、教师“沟通家校”、学校“文化育人”和社会“有效支持”的各司其职、相互支持、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愿景。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和途径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加强了学校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行动
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新生态中,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共育生态,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5G”策略,即“共识”“共建”“共施”“共享”和“共研”,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有效性的研究,形成了实践经验。
1.共识策略:在“水润华年”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体现有效性
在“润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构建了“水润华年”德育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校家社“三位一体”的交流、互动,重点开发《小海豚勤知行》《家史润德》《乡史研学》《海豚畅游》等校本德育课程、医教结合健康课程和“我成长、我快乐”(1~5年级)亲子系列主题教育等。
(1)从家庭角度来说,经过前期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家长们十分认同学校德育特色课程的内容设置,认为其同时对家庭教育指导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如《小海豚勤知行》劳动手册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家庭责任感。
(2)从学校角度来说,特色课程中的教育内容是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养成良a6b089a6bbd9ec281901fde810432cdbe9bc02d384539dc365c56c801f44087e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3)从社区角度来说,学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辐射效果。学校地处菊园新区,新区成立了教育联盟(简称“菊盟”),其宗旨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共建策略:在校本活动手册的开发上体现有效性
学校在特色课程开发始终遵循“最大公约数”的原则,即学校、社区、家庭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参与到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中来,并且能够为特色课程开发提供各种支持,从而达成有效性的目的。
(1)立足家长的层面。在校本活动手册开发前期,围绕孩子成长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广泛的调查。针对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形成、家庭历史的寻访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劳动教育、访家史、知乡史等系列内容。
(2)立足教师的层面。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属地化学习,研讨劳动教育课程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多种实施途径与方法,为整体推进定准调、开好局。在研讨与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家国情怀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德育内容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刻的认知。
(3)立足社区的层面。学校深化与共建单位的合作,把区本幸福课程“我与社会”板块与校本《乡史研学》课程充分整合,成立了“百果园项目化学习小组”,协同开发了《小农人初长成》《樱桃小果农》等系列课程,进一步深化了百果园与学校的合力育人模式。
3.共施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有效性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力求巩固“三位一体”的有效性。以《小海豚勤知行》校本家务劳动手册为例,通过挖掘在地劳动教育资源、家庭劳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探索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如何深度融合与发挥家校、社区力量,共同营造劳动教育新生态、新路径、新策略。
(1)知—多渠道认知。依托《小海豚勤知行》手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借助馆校合作为学生传授劳动新知识和新方法,学生获取劳动知识的渠道得以拓宽。
(2)行—多元化实践。秉持“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就业做准备”的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职业启蒙与体验活动,如“跟着爸爸妈妈去上班”活动,帮助孩子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
(3)情—多维度提升。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劳动知识的学习和劳动实践的参与,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地分析劳动教育行为,以此来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表面认知扩展到思维教育的更深处。
4.共享策略:在成果展示与评价中体现有效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是一部交响乐,如何演奏出美妙的教育音符,还需要建立一个突破学校教育局限,打通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成长的发展脉络,才能实现成长的共享。
(1)在成果展示中实现共享。“十四五”以来,学校融入《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了“舌尖上的家乡美食”评比活动,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烹饪劳动体验,了解家乡美食所承载的饮食习俗、文化内涵,增强爱家乡情感。
(2)在校家社评价中体现共享。学校把评价纳入育人全过程,形成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态度与技能相结合、仿真与现场相结合的“嵌入式”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指导教师以小粒度、多层次地将评价从空间上贯穿于学校内外,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综合评价。
5.共研策略:在课题研究和队伍建设中体现有效性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并成为构建三方协同育人新生态中的中坚力量。
(1)构建层级体系,夯实完善课题研究链。“十四五”期间,着重研究“新时代‘以劳树德’教育深度研究”项目,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孵化工作等。市级德尚课题《小学家、校、社区融合的劳动教育路径与策略研究》为家校社一体化实施形成经验。区级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与研究》敏锐地抓住“家庭劳动教育”开展研究,为区域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范本。四项相关校级小课题,使得“市、区、校”三级家庭教育课题研究一以贯之,形成了推动家校社合作发展的课题链,为校家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开辟多元渠道,建强建优指导者队伍群。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内容,着力打造“三个家庭教育指导团”。一是专家团,由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区教育学院专家组成,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教指导方法,提高家教指导水平。二是核心团,由学校骨干教师、班主任等组成,以外出学习、骨干培训、专家讲座、校本教研等形式搭建平台,提高家教指导专业能力。三是兼职团,由共建单位负责人、法制副校长、优秀家长代表等组成,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提供场地,实现与各校外教育资源、教育基地的零距离交流,全方位促进家庭教育工作。
三、结语
未来,学校将致力于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美好愿景,以一系列的校本化行动为支撑,努力构建起高信任度的互动式校家社教育共同体,形成“时时灌溉、常令润泽”的协同育人的良好新生态,使优质教育资源和成果广泛、深入地惠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施骏琪.校家社共建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09).
[2]中国教育报.校家社协同育人:让教育的力量看得见[J].中国教育报,2022.
[3]严从根.“校家社”三方互信才能协同育人[J].光明日报,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