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引式”五环节助力英语团队专业成长
2024-09-27徐锦美
【摘要】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新颖的教研文化,提出了 “问题导引式”五环节的校本研修模式。该研修模式强调问题导向作用,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教研团队形成合作、交流、共探、共思、共享的教研文化,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专业上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和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校本研修;“问题导引式”五环节;专业成长
一、“问题导引式”五环节校本教研的由来
传统的教研活动缺少鲜明的主题,缺少系统的设计、缺少环环相扣的研究过程,老师们不仅没有研究的兴趣,也没有教研的效果。为了剔除传统教研的这些弊端,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新颖的教研文化,2012年9月学校提出了“问题导引式”五环节的校本研修模式:一是问题聚焦,确定主题;二是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三是互动交流,商讨对策;四是实践探索,链式研究;五是归纳提炼,总结梳理。“问题导引式”五环节的研修模式强调问题导向作用,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闭环。
教研团队从聚焦问题开始,围绕主题组织“深度学习、集体商议、链式实践、分享交流、总结提炼”系列化的内容扎实、形式丰富的研究,为有效探寻解决问题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研究维度,形成合作、交流、共探、共思、共享的教研文化。
二、“问题导引式”五环节校本教研的发芽生根
在研修过程中,学校为了让教师的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先对教研组的五环节研修计划进行审核,让教师对每一环节研什么、怎样研逐步清晰起来。在此基础上,为了规范亮相活动,老师们在经历和观摩的过程中对“如何让主题研讨活动更紧扣主题”“如何让主题教研课更具研究的特征”“课堂实践活动如何进行链式研究”有更为明确地认识。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教研组长进行“教研故事”分享交流活动,各教研组长以“问题导引式”五大环节为主线,梳理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的想法、做法、感受与经验成果。通过教研故事的讲述,将教研过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教研组长更乐于总结梳理,故事内容也更吸引同伴产生共鸣,“问题导引式”教研模式也随着一个个故事逐步深入人心,慢慢发芽生根。
三、“问题导引式”五环节校本教研的深化
1.引进研究成果,确立研修主题
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直非常前沿,十分敏锐地察觉到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从2018学年起,学校引进了问题化学习项目,它是由上海市宝山区的王天蓉老师领衔研究和实践了17年的成果。问题化学习坚持让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于是学校确立了“‘问题化学习’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师实践研修主题。组织系列化的研修活动,活动中教师通过研读问题化学习的书籍—分享解读章节内容—现场观察解析课堂—分享交流研究案例等路径导引各学科逐步认识、理解和践行问题化学习。
2.围绕学校主题,开展学科活动
(1)确立学科课题。学校引领教师进行问题化学习后,每个学科组再结合自己的学科问题进行学习讨论,内化成自己学科特点的问题化学习。学校教研团队经过梳理发现:老师们平时比较多地停留在对语义的理解和文章细节的辨析上,没有融入系统的思维训练,导致不少学生在英语表达时缺乏逻辑,语意表达重复,缺少变化与创新,针对这些问题,英语学科确立了“小学英语课堂问题系统设计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
(2)开展学习。基于课题英语学科组分别组织了《把目标转化为问题》《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及《问题化学习 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教研活动。
(3)实践研究。通过大量的学习后,学科组对如何构建有效的问题链进行了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法和途径着手。
①目标转换成问题链。如果将目标简单地呈现给学生,学生一方面可能不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太可能依据这个目标来导引自己的学习。但是如果把目标的陈述形式转化为问题形式,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首先确立单元大、小观念后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后,就清楚要达成教学目标需要具备的起点知识以及层级关系,形成三位一体的问题,为设计引导性和推进性问题提供依据。接着将教学目标转换成关于学科知识的一系列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采用陈述句描述,将教学目标转换成学科知识问题,就是将陈述句改为疑问句,包括一系列引导性、推进性和学科核心问题等。最后根据学科知识中的核心问题,设计生活化问题。真实生活问题一般包括生活化情境问题、子问题和待解决的学科问题。
②任务转换成问题链。任务中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语言问题,但需要借助语言来解决,学习者使用语言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的“潜势”来达到独立的交际目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调和一种直接呈现语言现象的教学思路,另一种以语言体验、感知活动以及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思路,使两者相互补充、互相依赖。
发掘主题中隐藏的任务,形成问题系统。教材中的模块主题和单元主题都有其意义。把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问题,引导学生语言的学习,促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③语篇转换成问题链。教师可以通过抓住语篇中的关键内容转换成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语篇及主体语言,最终转化为个性语言。
④探寻文中素材获得问题链。在对话文本中往往有问题素材,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问题素材构建问题链。如果对话内容不够丰富,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将不同的语言结构有机的整合叠加,既突出核心句型,又体现交际的真实性。
⑤分析文本重点构建问题链。教师除了可以借助文本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来构建问题链,还可以根据文本中的重点语言来构建贯穿整堂课、推进整堂课教学的问题链。
3.学科课题统领,备课组分项推进
有了一定研究方向后将学科课题化解到各个备课组中,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切的研究主题,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大胆表达、乐于表达,到中年级的有序表达,再到四年级的故事叙述表达,最后到五年级的写作语言表达,在共性的基础上从思维的不同维度、年级教学内容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四、“问题导引式”五环节校本教研的开花结果
问题导引式的校本教研,在问题研究中不断解决问题,不仅提升了我们教研组长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研究能力,并且通过教研组长团队内部的实践反思带动和辐射了英语教师全体。
1.团队的成长
在研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经常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所思所想,思想互相之间不断碰撞,使团队变得更团结和温暖,更有活力和自信,更具智慧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教研文化。
2.教研组长的成长
通过不断的实践,教研组长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指导能力,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组长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3.教师的成长
教师们带着问题参与教研,通过对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反思,使自己真正地在教研活动中受益,通过对这些来自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的专业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
4.课堂的变化
教师的课堂变得温馨有情趣,学生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熏陶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富有创意的问题学习情境中趣味盎然地学习探究。
5.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丰富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问题学习场景中勾连生活、放飞心灵,闪烁思维的火花;在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驱使下主动提问、乐于探究,享受发现规律、探寻真理,互助成长快乐。
在问题导引式五环节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主动基于主题学习、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勤于总结提炼经验,他们将研究的过程写下来,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篇篇有理性思考的经验论文和课题……教师们在区课例、论文评比活动中能屡屡获奖,课题频频立项,真可谓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王涛,雷浩.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梅德明,王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天蓉,顾稚冶,王达.学会追问(问题化学习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