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24-09-24周雨霏杨梦雨唐雪儿
摘 要:《颜氏家训》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蕴含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其中包括超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颜氏家训》中有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论述,探讨《颜氏家训》对当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颜氏家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4-0105-04
作者简介:周雨霏,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通信作者:杨梦雨,合肥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硕士生;唐雪儿,合肥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硕士生(合肥 230000) 。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人工智能+心理学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023sdxx061);合肥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青少年完美主义与社交媒体疲劳:错失焦虑和社交在线比较的作用”(2024yjs159)
收稿日期:2024-03-20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普遍的社会性难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我国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强调,“‘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坚持学习知识
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政策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颜氏家训》,作为古代家训的典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颜之推所著,该书共20篇,包含了颜之推一生关于士大夫修身、齐家、 处世、为学的深刻反思和经验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家教资源和深邃的心理健康智慧[2]。本文结合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其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及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颜氏家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一)适时施教,抓关键期
颜之推重视家庭教育,主张从胎教开始教育子女。在《教子》篇中,他提到中国古代君王早已实施胎教之法,“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3]。他主张寻常人家最晚也应当在孩子能够看懂他人脸色、辨别他人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在《勉学》篇中,颜之推解释了他主张早教和适时施教的原因:“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3],即他认为儿童年幼时心思纯正,受外界干扰少,因而精神更专注,记忆力更好,并用自己幼年背诵《灵光殿赋》和二十岁后所背经书的遗忘速度对比印证此理。可见,颜之推已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推演出了教育需要抓住关键期这一教学原则。
(二)强调品德,树立榜样
家庭是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颜氏家训》中,家族教育之核心在于德育,孩童自幼便受严谨的道德训导。《治家篇》中,颜之推明确家风培育的重要性,指出“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全,为大人君子”皆为君子必备之美德,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颜之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他在《养生篇》中提道:“父母宜为垂范,以身作则,教无言而行有声。”[3]这与孔子所提出的“身教大于言传”理念相契合。在《教子篇》中,颜之推进一步阐述了父母的责任:“家若教之正,其声自远;倘若教之失,则子之不孝,父之责也。”[3]这不仅重申了父母在道德教育中的关键角色,而且彰显了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良好的品德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个体发展健全的情绪管理与决策能力,进一步促进孩子形成坚韧且正直的品格,使得品德教育的成效更为深远和持久。
(三)修身养性,提倡实践
“修身”是通向德行的起点,培养谦虚淡泊的品质,才能在逆境与顺境中保持心理平衡。颜之推在《止足篇》中提道:“欲不可纵,志不可满”[3],警示人们欲望需有节制,过度纵欲只会导致无法满足。《省事篇》中,颜之推进一步强调了俭朴生活的重要性,提倡节约开支,避免无谓浪费,并指出“敬始敬终、慎终如始”的生活态度对于避免失败至关重要。实践是行动的开始,在人生的发展中,个体必须要有“行”,即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否则发展只是一句空谈。在颜之推看来,只要个体想发展,求进步,“行”在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正如他在《颜氏家训》中所说的:“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3] 因此,在重视对自己身心不断塑造的同时,要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将个体的身心发展落到实处。
(四)注重关系,互助友爱
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孝悌”被视为核心价值之一,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与尊重。颜之推在《兄弟篇》中深入阐述了这一主题,他描述:“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3]突出了兄弟间的自然联系和深厚情感纽带。此外,在《教子篇》中,颜之推提出:“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3]这一论述进一步阐释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结合严格与关爱的教育原则,旨在培养孩子的孝悌精神。孝悌的理念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秩序和增强家庭凝聚力,也与现代家庭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与友爱不仅强化了这种价值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成员在心理上获得支持和稳定,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
二、《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作为家训之典范,突出了一家一户教育的特殊性与个性,调动起家长为子女垂范立训的自觉。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2]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之基石,家庭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演变,中国的家庭结构已从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现代的小家庭模式。尽管家庭形态发生了变化,但《颜氏家训》中的许多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现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4]。
(一)树立正确学习观与言传身教
在当今社会,错误的学习价值观致使学习目的异化。许多父母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孩子学习“内卷”现象严重。家长过分追求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甚至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价值和未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成绩看得最重要,在遇到学习困境时极易出现心理失衡,难以接受。这种教育观念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还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人格缺陷。
首先,《颜氏家训·勉学篇》明确了学习目的。“勉学”二字意为努力学习,开篇提到的“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3]在强调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3]也说明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积极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是功利式向他人炫耀。读书是根,修身利行是果实。经过学习才能陶冶身心,学习就是为了“修身利行”。而且颜之推认为,学习经文重在“使言行有得”,不仅读书和做事情要两全其美,还要博览机要。在《颜氏家训·教子篇》中同样强调:“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3]读书求学的目的不是追求功利,而是通过读书求学使自己心情愉快,开阔眼界,便于更好地实践。当今社会,学生学业压力大,可能会造成更多负面心理。当孩子面临问题时,首先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直接告知答案,而是积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出解决方案,并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并从失败中学习。教导孩子怎样进行评估,制定计划并付诸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炼品性。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拥有高学历的他当时被很多大学争相预约教学,但是他没有留在美国,也抛弃了国内高薪的大学教授工作,而是去条件艰难困苦的农村做教育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也是《颜氏家训》中所谓的“经世致用”“开心名目”的道理。
另外,父母要展示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示范如何处理压力和挫折,以及如何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避免走弯路。《颜氏家训·慕贤篇》:“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3]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志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陶感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更易于学习。《颜氏家训·治家篇》:“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3]教育感化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颜之推认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3]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所敬服的人。所以,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父母这个榜样言行一致,才能为孩子示范良好品行。总之,家长应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以身作则。同时,家长与孩子都应认识到学习并非单纯的应试或竞争,而是为了自我成长和发展,需纯粹学习目的,合理调控学业压力,保障身心健康,以实现长远的发展。
(二)重视品德教育和内心情感交流
《勉学篇》中指出:“不学则未有大德也”[3],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术成就,更包括道德和人格的培养。家长应当致力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个体,包括塑造健全的道德观念和个人品德。颜之推在《勉学篇》中还提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3],表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能在社会中行正道的人。人生的价值不应寄托于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应在于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家长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美德。通过强化基本的社会和道德规范,青少年更可能避免违法犯罪活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一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心理研究表明,拥有良好解决问题能力的青少年更能适应社会,更少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孩子的表现与其内心世界相关,会影响其生长。颜之推便提到观察法的方式辨别儿童心理。《颜氏家训·名实》中提到:“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3]他认为人的内心活动并非无法捉摸,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外在行为,如言行举止,就可以窥探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颜之推将这种观察方法称为“迹”,即依据儿童的外部表现来推测其心理动态。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观察法,颜之推提到了“试儿”这一民间传统,用于评估儿童的心理发展倾向和差异。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接触时,也应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其迹象判断孩子内心想法,从而达到对其心理发育的把握。家长可以从关注身边小事开始,用温和语言、目光接触、点头赞许、抚摸拥抱等方式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投入,加强与孩子的语言沟通、行为沟通,陪伴孩子面对压力、缓解压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独的。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成绩。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资源,比如推荐专业书籍或心理咨询;教育孩子识别和表达各种情感,如愤怒、快乐、悲伤和嫉妒等;示范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情感,比如通过运动、艺术或写作来表达情感;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情感经历,并教会他们如何给予和接受情感支持;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使用温和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与支持。在心理学研究中同样发现,父母与子女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运用共情,并且强调要父母以正面教育、鼓励教育为主。
通过培养品德品性,加强家长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不仅能帮助孩子构建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为其将来成为有责任感和有贡献的社会成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围绕“孝悌”创建温馨的家庭心理氛围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5]。心理研究表明,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减少孩子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促进孩子会合作、负责任、有韧性等积极社会品质的发展。《颜氏家训》中提到,“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3]首先在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其中,夫妇、父子、兄弟这三种关系是最亲近重要的,不能轻视,这是营造健康心理氛围的基础。颜之推还强调:“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至今,此弊多矣。”[3]在家庭教育中不应因性别、年龄或其他因素而产生偏爱,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偏爱某个孩子不仅会对被偏爱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其他孩子产生自卑、嫉妒等消极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5]。《颜氏家训·教子篇》:“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3]家长的教育要严慈相济,并且子女之间以及亲子之间的相处方式,既要保持适当的亲密,又要注重礼节和严肃性。在这种环境下,家庭成员间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积极维护一种和睦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家庭中,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直接且深远地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家训开篇提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3]“风教”在《毛诗序》解释:“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是指在家庭教育中通过教育来净化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应当重在“教化”,而不是口头教育。许多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在于家长会“说教”,而不懂得如何“教化”孩子。当下许多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而严厉不足,无条件为孩子服务。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认为家长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日积月累进而产生矛盾,引起冲突,使亲子关系紧张,这对父母与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所以,在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教化孩子,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关怀与期待,是希望子女要学会爱,学会爱他人,孝顺父母,回报社会。
《颜氏家训》中提到:“父母者,子之根也;子女者,父母之本也。”[3]父母的爱是根基性的,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当同时给予爱和教育,而非只给予爱而缺乏教育。家长们要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有爱而无教”。家长还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爱的环境是影响孩子终身幸福的重要基础。
三、结语
在中华文化深厚博大的宝库中,《颜氏家训》以其独特的家教智慧,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成为一部跨越时代的教育典范。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这部经典更显其珍贵价值,因为家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稳固基石,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土壤。本文深入探索《颜氏家训》,有选择地借鉴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智慧,以期家长和教育者能够引导孩子塑造健康、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坚韧的心理韧性。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答记者问[J].新教育,2023(22):7-9.
[2] 袁北星.《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观[J].江汉论坛,2004(12):76-80.
[3] 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017.
[4] 李鹏辉.《颜氏家训》的人文关怀及现代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6-111.
[5] 姚本先,何军.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44-48.
The Implications of Yan’s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Contemporary Fami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Zhou Yufei, Yang Mengyu, Tang Xueer
Abstract: Yan’s Family Instructions serves a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extbook on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embodying a wealth of family education thoughts including advanced concepts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sights the text provides for contemporary fami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y analyzing current issues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referencing discussions on fami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thin Yan’s Family Instructions.
Key words:Yan’s Family Instructio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责任编辑:李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