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策略研究
2024-09-24孟玲
作者简介:孟玲(1991~),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
摘 要: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了核心教育思想理念的转变,也使教师越发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通过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调动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刻认识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结合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方法高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155-04
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中,面对繁重的教学负担,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阻碍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贯彻地理新课标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有必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资源,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学习机会,积极探寻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之路,推动学生地理综合素养发展。
一、 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拓宽学生视野,助力综合发展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引起了教师的重点关注,教师们开始解读新高考和新课标的教育指示,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分析各种有趣的地理现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点,总结提炼出相关地理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感受。相对理论灌输式的地理教学模式,实践活动更受学生喜爱和认可,同时也能有效推动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发展提升。在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教师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这大大提升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效果,降低了地理知识学习的难度,还能够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学习方法,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此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围绕着活动主题进行深度探究,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提升教学水平,满足学习需求
高中地理教师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尤其是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环境下,传统的题海战术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那种模式虽然能够保障学生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但却无法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给学生的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开展多元化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够极大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刻板印象,使其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奇妙之处和实践应用价值,并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思考,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掌握所学地理知识,有效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目标。
(三)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
作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围绕核心教学主题,将教育思想理念有效渗透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学XzFPDxCdZ2dr9Vcfpm2Qsw==习和掌握情况,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后续开展地理教育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提供重要支持。不仅如此,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组织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熟悉感,降低地理知识学习理解和运用的难度,有效展现出地理实践活动的教育知识作用和价值。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应对学习挑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改善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
二、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活动设计脱离实际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可知,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能够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思想理念,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部分教师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未能坚持持续性教育的要求,所选择的活动内容较为广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接触了大量的地理现象,但却未能让学生以理想化的状态投入到实践探究中。有些教师没有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设计,使得实践活动缺乏吸引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体验感较差,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保障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效果。
(二)活动资源利用不当
在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学校已有的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各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通过将本土资源进行挖掘利用,有助于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校本化地理实践活动。但是在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教师和学生对资源利用的重视度并不高,也未采取恰当的方法对资源进行收集利用。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将收集活动资源的任务分派给学生,学生却缺乏收集资源的经验和能力,收集资源的渠道较为单调,且无法对有效资源进行整合提取,导致收集的资源较为杂乱,实际利用价值并不高。另外,学生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这就导致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有效缓解教学压力,保障地理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利用。
(三)活动开展方式单一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在活动设计和开展中,也未被赋予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趣不高,在经过了刚开始的好奇阶段后,并不会持续深入地参与到活动中。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教师的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就会受阻,无法有效实现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效果。
(四)对活动的重视度低
导致目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举步维艰的一大主要因素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并未对学校教育条件、本土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对学生的认识了解不足,未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喜好。在此基础上贸然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无所适从,并且在无形之中,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后,由于教师对活动的重视度不够高,也极少对活动开展的效果、学生取得的收获、在活动中的表现等各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导致他们不知道实践活动开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也缺少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动力,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依然使用相同的方法,这样不仅不利于实现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教育目标,还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
三、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策略
(一)立足教学实际,开展趣味实践活动
为了开展高质量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教育条件,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和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优质且合理的教育实践活动方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地理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如,高中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基本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水循环》这部分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立足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灵活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组织开展趣味实践活动。首先,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对水循环模式进行全面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演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水循环形式。其次,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经验,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某一种水循环模式进行实践探究。“每当下雨的时候,学校操场就会有许多的雨水,但却很少看到大量的积水,那么这些水去哪里了呢?”“当大量的雨水落到森林中,这些雨水会去哪里呢?完全被森林中的树吸收了吗?”……像这样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恰当问题,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积极性。另外,通过从网络中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进行实践观察、分析,或从父母长辈处了解相关信息等多种方式,可以深度探索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地理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重视资源利用,高效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保障高中地理实践活动高效合理开展,实现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教师在组织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多种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
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部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宇宙和天文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就无法全面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天文馆,让学生在天文馆中对宇宙方面的知识有着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探索了解地球和宇宙的积极性。同时,在参观天文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更多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且丰富的学习经验,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想象和猜测,进而提升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教育作用和价值。总之,通过将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等多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能够提升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效果,保障预期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活动形式,实现多元化的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和思考,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改变单调的活动开展形式,尽可能以多元化的方式组织设计地理实践活动。
比如,在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这部分课程知识教学中,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让学生直观而全面地在实践中了解各种地貌的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将网络平台利用起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支持作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组织设计合作收集资料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中查询整理常见地貌类型方面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协商,选择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中的一种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整理出关于某种地貌的特点介绍、形成原因、代表地等信息,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教师可以将小组成员收集的相关资料汇总在一起进行整理筛选,然后派出小组代表在班级中进行介绍分享。通过对地理知识深入而全面地探究,能有效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发散,使学生在持续性的实践探索学习过程中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四)重视实践活动,渗透日常教育活动
在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为了保障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效果与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利用多种资源组织开展专项户外实践活动,也要将实践活动融入日常的地理课程教育教学中。通过高质量的互动分析,帮助学生克服实践探索中的诸多困难,明确实践探索的重要目标,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创新地理课程日常教育活动,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例如,在《人口分布》这部分地理知识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给他们布置课前预习的实践探究任务,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本堂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等。然后,在课堂上围绕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及产生的预习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这样可以有效丰富地理教育活动的内涵,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获得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了该部分教材内容后,组织开展知识竞赛实践活动或者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实践活动主题,对课堂上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在解答问题以及自由辩论的过程中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思考。这不仅有利于营造轻松活跃的地理实践活动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参与地理探索的乐趣,还能拓宽学生知识学习视野,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进一步拓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教育空间。
四、 结论
教育思想理念的改革创新给现阶段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让高中地理教师深刻认识到了现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有必要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落实新课标的教育改革要求,契合高中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持续探索与思考,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地理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引下,优化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方式,调整活动内容,对多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提升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喜福.合理选取教材实践内容开展高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9(22):120-121,153.
[2]高爱珍.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和实施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0(42):19.
[3]李雪亮.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J].地理教育,2023(S2):26-27.
[4]申志亮.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J].学周刊,2023(20):52-54.
[5]刘庆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渗透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2):80.
[6]史满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0(2):85.
[7]陈土森.综合思维培养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J].地理教育,2023(S1):66-67.
[8]王德政.五育融合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究——以校园地理定向活动为例[J].新智慧,2023(15):54-56.
[9]张树宏,李颖.大单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实施[J].中国教师,2023(10):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