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24林淑娟

考试周刊 2024年31期

作者简介:林淑娟(1973~),女,汉族,福建龙海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实验中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健全人格非常重要,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通常采取照本宣科式的形式讲解知识,容易限制学生的发展。新时期为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用,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化资源,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场景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在学习学科知识时,学生也能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拥有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个人的行为,提升个人修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141-05

我国正进入教育改革阶段,很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在各科教学中取得不错教学成效的教育手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师也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创设合适的情境内容,使学生更具学习的代入感,从而降低学习知识的难度。在具体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教师也需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发散个人的思维,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特点

(一)形象性特征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理论性强,课程中的实际案例有限,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印象是无味、枯燥。而且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教师经常以“讲大道理”的方式传输知识,使学生思维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而无法融入课堂。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晦涩难懂的抽象和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呈现,让学生品味知识,从而强调学科知识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核,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也会更加专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转换,其可以打造一个更加趣味和丰富的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对理论知识内化吸收,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强化个人的道德感。

(二)情感体验性特征

“教学”是“教”“学”的融合与互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解构,让学生调动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也是将师生联系在一起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在该过程中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的思考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而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也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真正思考教材中案例的特点,尝试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社会规则。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是学生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创设学科教学情境时,就可发挥这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情境教学法的情感体验性特点,让学生深度融入于课堂氛围中,并在分析知识、领悟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

(三)主体参与性特征

情境教学法也有主体参与性特征,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探究抽象和理论性知识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素养。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体现出情境教学法的主动参与性特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趣味化情境当中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围绕相关课程的主题,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度学习知识,对相关理论和抽象性的知识也能更具理解深度。在情境化课堂当中,教师不是课程的“演讲者”,学生也不是单一的“听众”,师生是共同探究知识内容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创设互动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升华个人的情感,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并领悟知识内涵,塑造个人良好的品质,发展个人的综合素养。

(四)生成性特征

情境教学法也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教师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理解能力。初中学生的思维相对局限,缺乏生活经验,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内容时,容易被动记忆知识,而非深层次的理解知识。借助情境教学法则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深化认知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从而达到提升个人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情境教学法的生成性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更加全面,思维更加开阔。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的情境内容也更能提炼课程特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个人的学科素养。教师可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丰富教学体系,让学生可以不断生成优质的品质。教师也能以此达到新课标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来传授知识内容,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 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过程当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具学习的主体意识,在主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时,未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学科知识,发展个人的能力和素养。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旧处于被动了解知识的状态,很难领悟知识要义。很多教育工作者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授课时仍旧占据课堂的主导者地位,教师未能灵活应用情境创设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学生难以拥有机会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在课程实践中,很多教师在给出结论时仍旧是权威的,未能留有充足的余地和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发展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入实际案例时,没有与具体的课程相关联,也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导致教学情境与学生的贴合度不足,所以无法体现出这种教育模式的价值。再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除了要引入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外,也应当结合时政热点和新的素材,创设完整的教育体系,以丰富学生的见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但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了加快教育进度,在课前准备阶段没有筛选资源,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导致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也很难融入于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前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授课时,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开展知、情、意、行统一下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提升个人的知识探究能力,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设定问题、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当前的能力发展情况,明确教学目的,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对相关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爱在家人间”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亲情”主题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感悟该课程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在创设教学情境前,教师应明确该课程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多多关心家人,感知亲情的重要性。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体现出“亲情”的主题。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收集家人的鞋码、身高、体重、相关喜好等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亲人建立良好关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亲情,融入于温馨友爱的亲情氛围中,获得情感的滋养,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通过创设这种实践类型的教育情境,不仅可以凸显课程的主题,还能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品味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同时,在此种教育情境下,学生也能够更具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可以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关爱亲人,与亲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后续在进行教学引导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深度思考该课程的主题,以此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提高个人的行为修养。

(二)借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以该目的为基础,让学生可以围绕一个问题或者情境点自由讨论,组织语言,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在和他人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得更多的感动和感悟。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展开想象去思考问题,搜寻更多的资源内容,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在该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活跃个人的学科思维,更具学习效率,并且获得学习的满足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让家更美好”课程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就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深度探究知识。在讲解“怎样充当家庭黏合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播放电视剧《小别离》中的片段,让学生思考:该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当好这个“家庭黏合剂”角色?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教师可以利用影视剧的片段提升学生课上探究知识的专注度,也通过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交流探究机会,让学生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在语言组织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形成为家人付出的意识。后续学生也能够利用在该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与家人的矛盾,真正充当好家庭当中“黏合剂”的角色,从而收获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另外,学习解决和家人的矛盾,对学生而言也是发展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环,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时更加游刃有余,将来踏入社会,学生也更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真正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三)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则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能合理渗透德育理念,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讲述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和道德品质以及法治意识相关的内容渗透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能够真正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之下,勇敢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想法,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上的困惑,从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加深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合适的契机去讲述自身的心路历程,对具体的情境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够主动和他人交流。这种教育引导形式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更近,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引和帮助,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真正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的。比如,在“和朋友在一起”课程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分享自己以前上学的照片,主动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讲述自己和朋友交往的趣味故事,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刻板印象,让教师在学生心中更具亲和力使学生尝试了解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和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进而在彼此尊重和交心的前提之下,使学生更具表达的欲望,主动和教师分享自己与朋友的趣事,或者自己在友谊发展当中的困惑。教师在该过程中应进行引导,从而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让学生也能够受到教师的启发和指引,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友好相处,能够感知友谊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理解学科相关知识时也能够更具共鸣性,可以深度感知相关知识内容的内涵,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

(四)合理选择时政素材

教育工作者在创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情境时,应当充分体现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优势,选择一些时政热点新闻,深化和浓缩情境素材,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水平,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具主动性。同时,教师在筛选这些时政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情况、兴趣爱好、当前的综合发展特点。教师要基于构建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对相关情境素材更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在选择时政热点时,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获取一些多元信息,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可以丰富见闻,拥有关注社会时事的意识。另外,教师也要借助这些优质的资源内容提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水平,让学生在时政信息中去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公民基本义务”课程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就可收集一些时政素材,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可以将“新疆棉花”作为情境素材,播放我国“外交天团”在该事件中的发言视频,让学生意识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调动个人的情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学生更具爱国情怀。在这样的情境课堂中,学生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意识到身为公民的基本义务。在将来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学生也能够坚定个人政治立场,维护国家的利益,真正成长为拥有爱国情怀的优秀青年。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下载一些优质的资源内容,利用动画、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元素来创设教学情境,丰富知识内容,凸显相关时政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探究这些素材知识和融入情境内容的过程中,激发个人的知识探究兴趣,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价值观。教师也能以此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创设小组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过程中,为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灵活多样的小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知识内容。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也要基于小组合作的角度,利用一些更具探究性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与同伴进行深度交流,使学生能在该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自主探究知识和团队协作中获得成长。比如,在“情绪的管理”该课程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就可创设小组情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教学手段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过程,就应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通过科学合理地分组和教育引导,让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首先,要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在遵循互补性原则的前提之下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该课程的中心思想,给出合适的小组任务,让学生能够交流沟通,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情绪失控或者存在负面情绪时,应当如何调节?通过借助合作学习任务,创设小组情境让学生更快融入于问题情境中,从而进行观点的碰撞,发散个人的思维,获得学习成果。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派一位小组代表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在班级中讲述如何控制情绪,达到情绪管理的目的。总之,借助小组情境教学,更能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和理解程度,真正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目的,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也可以学习更多的情绪管理技巧,成长为拥有健全人格和懂得情绪管理的优秀人才。另外,创设小组情境的教学手段,还能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手段是一种能够很好地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有着形象性特征、情感体验性特征、主体参与性特征以及生成性特征。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时政元素,借助小组情境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相关情境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明洋.“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读天下(综合),2018(20):132.

[2]许友峰.情景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明日,2018(10):170.

[3]赵兰.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18(22):84.

[4]宋明贵.情景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探析[J].读与写,2018,15(23):55.

[5]胡敬文.在情境中体验,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精彩[J].中学教学参考,2019(13):57-58.

[6]陈娥.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1(30):92-93.

[7]袁慧.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使用误区和对策探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