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4-09-24蓝咏梅
作者简介:蓝咏梅(1987~),女,畲族,浙江丽水人,浙江省杭州市惠兴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摘 要:初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解读和贯彻落实,以更好地践行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从核心素养理念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出发,提出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探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问题;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106-04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数学学科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要成为主动思考者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巧设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开展科学教学评价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能力,以提高数学素养的全面性,促进全面发展。
一、 将核心素养理念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贯通性的特征,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性。数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数学知识,更涵盖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各类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使学生在知识的整体贯通学习中全面成长。
(二)强化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入真实场景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通过强化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在运用综合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拓宽数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明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强调数学思想的灵活运用
核心素养理念提倡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在不同情境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探究性学习等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将所学数学思想灵活应用于问题解答,从而打破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学生沟通和合作技能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与他人合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享解题思路、讨论问题,不仅可以提升沟通技能,还能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见解,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的重要动力,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公式的讲解和例题的演示为主,这让学生感到单调和缺乏趣味,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从而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和主动参与度,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降低了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数学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数学失去了直观的认知,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形成了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在学习中又倾向于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不利于学生高效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三)应试倾向明显,学生考试压力过大
受应试理念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注重应试技巧的传授和日常的重复训练。同时,对学生的评估主要以考试为主,这就意味着学生面临着频繁的测试和考试。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变得功利,而非追求真正的数学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课堂教学难以突破应试的桎梏,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
三、 核心素养理念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夯实核心素养培养基础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更注重学生终身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为夯实核心素养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试教育体系下,初中数学课堂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融入实际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课堂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单向传授,而是要通过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引导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个体潜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教学时,以往为了满足学生应试需求,教师会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逐步进行三角形概念和特征的讲解,并辅以练习题进行成果检验,以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掌握应试技巧,提升学习成绩。而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实践需要。为此,在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会积极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变化,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贯通性和成长性,联系学生之前学过的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三角形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关于角平分线和中线在三角形中的体现,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进行问题的解决,实现高效学习。通过知识的贯通运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好地夯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提高数学教育效果,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抽象繁杂,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和厌倦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以学生内在驱动力为前提去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而这离不开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缺乏合理教学情境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为学生高效参与教学提供助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相联系,使数学不再是一种抽象而陌生的学科,而是能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这样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更高效的学习效率。
如,在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一次函数”教学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简单的实例,带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展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具体感受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知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挑战。在具体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入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这一问题,从常识入手,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带着一种探索欲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在一步步深入学习中,体验“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自身的内在成就感。通过创设合理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提炼规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课堂情境,实现知识的高效运用,有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朝着更加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实现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提问时,要保证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所设置的问题不仅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概念,还要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灵活知识运用。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逐渐培养起对数学的自信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体验将远离死记硬背,使学生在数学领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还应注重问题之间的连贯性和层次性。通过渐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层次地逐步探索,促使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更为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如,在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一次函数”教学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实际生活中与一次函数相关的例子,如运动轨迹、物体运动等。然后,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你能否找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通过一次函数进行建模,解释其数学意义?”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对一次函数实际运用的兴趣。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进行建模,并用数学语言解释问题。通过组内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展示答案的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解法,并对各组的答案进行讨论和比较。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分享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助力学生清晰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对教师而言,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化展示,同时,还能对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做出合理判断,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以及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原理,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且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在更具针对性的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助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
如图1,在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教学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架构,方便学生明晰本章节重点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
又如图2,在浙教版七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清学习思路,强化各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学习内容,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
(五)调整教育模式,开展科学教学评价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并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传统教学注重应试技巧的传授,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情感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当前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科学教学评价突破了传统的考试取向,更注重对学生全面素养的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测评外,还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这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引入项目作业、实践性评估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避免仅仅追求分数而忽视实际能力的问题。评价的目的不单单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简单评价,更是为了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和反馈。想要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培养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在评价时应注重过程和反馈,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并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科的信心。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入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追求进步的习惯,使数学教育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要求。
四、 结论
核心素养理念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策略,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巧设开放性问题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核心素养,使数学课堂更具深度、活力和实用性。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共同推动数学教育朝着更为全面、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保军,姜国策,张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3(36):97-100.
[2]韩延庆.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多样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23(49):57-61.
[3]骆晓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3):84-86.
[4]补小兵.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96-98.
[5]朱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88-90.
[6]陈艳杰.核心素养理念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