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24张小凡
作者简介:张小凡(1971~),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数学。
摘 要: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单元教学手段是一种能够很好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大单元教学体系强调整合单元知识要点,根据统一的主题,串联零碎知识内容,十分符合当下的核心素养培育背景。教师可以在整合要点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带动学生从相关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出发,构建完整知识结构,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文章详细探究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大单元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小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087-05
大单元教学强调以单元整体为基础,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以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数学课堂能够更具效率,同时相关知识内容也可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过于零碎的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关课程的特点,合理设置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知识的内在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核心素养。
一、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和应用原则
大单元教学是指在学科课程构建的过程当中,从整体视角出发,以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和概念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小学数学的大单元教学通过系统性组织数学知识内容,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工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相关知识,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育工作者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逐步帮助学生强化个人的技能,而非一开始就布置过难的作业或者学习任务,避免让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心。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授课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理解数学来自实际生活的道理。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应遵循必要的原则:第一,教师要遵循关联性原则。相关知识点之间应具备内、外部的逻辑关系,能够构成统一的结构体系,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去思考问题,这样大单元教学模式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要遵循非均衡性原则。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较多,不同数学单元的知识点难度、深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注重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而非每个单元都用同样的教育引导形式和同样的课时分布结构让学生学习知识。第三,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变化的,对相关课程知识探究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教师在应用大单元教学手段时一定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数学知识探究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 大单元教学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在核心素养当中,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它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时拥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后再通过提升认知能力,找到突破困难的方法。思维主体通常包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等内容,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和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时,要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结构体系。另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阶段,想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讲解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大单元教学体系强调对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这样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代入感,让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应用知识等环节更加轻松。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可通过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整合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培养个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单元主题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之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准备环节中,数学教师要明确单元的主题,主题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在确定单元主题的前提下展开授课过程。确立主题时,教师首先要认真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获知大单元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教学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师还要分析这些知识内容的难度和关联性,在教学主题中凸显出教育的重点,从而调整教学进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在数学学科方面的表现等,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确定单元主题。再者,相关主题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在后续布置教学任务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也能够更具积极性。建立单元主题之后,教师才可以合理调整教育内容,融入创新型的教育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评价,达到以特定主题为基础展开高效数学知识教学的目的。
(二)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的单元目标要具备可量化的特征,可以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这些目标在被量化和测量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及教师的教育实效。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进行高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时,要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掌握教学的方向,在传授知识时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的数学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明确的目标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朝着学习目标努力。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一方面,相关目标内容应当和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关联。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大纲中的内容,获知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升相关目标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情况、兴趣爱好来设定教学目标。后续的教学内容推进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单元课程设置中,教师也可根据目标来布置实践任务和开展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发展个人的数学思维,对相关数学知识加以应用。教学目标不能过于单一化,应当兼顾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认知的培养。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需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才能够顺利展开后续的教学工作。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也更能达到发挥大单元教学手段作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对目标进行细化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判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后续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也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大单元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明确单元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量化和质化评价,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些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调整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大单元教学方法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也需明确单元教学评价标准,根据具体的标准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评判,使学生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知识的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来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评价标准并非单一和不可变动的。随着课程的发展,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相关标准的内容也应不断调整。且标准要兼顾知识点和能力的诸多内容,尤其是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视角下,在进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评价时,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情况、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发展情况、实践能力发展情况、创新能力发展情况。教育工作者还要将评价指标尽可能具体化,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以获得更加客观和可靠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借助作业评定、小组讨论评价、课堂测试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提升评价环节的趣味性,让评价的结果更加公正客观。教师可以在课程伊始向学生介绍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并在课堂上强调教学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意识去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更具自我管理能力,更具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弥补个人所欠缺的技能。在明确单元教学评价标准之后,教师也要根据评价标准来评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使学生获知自己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在未来也能够拥有明确的改进方向,不断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
四、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学情分析,合理设置目标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在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先加强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设置明确的目标,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转化。教师也要基于学生当前的思维情况、认知情况展开教育引导工作,使教育引导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更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六年级《圆》该单元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置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教育目标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情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本单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转化思想、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着重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已经对“圆”的形态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而在高年级阶段,主要是对几何图形的特点进行深度分析,并研究“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具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定图形转化与度量思想的培育目标,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测量圆的周长,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突破学习的难点,提高个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发展思维能力,更能达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也更能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作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整合教学内容,梳理单元框架
只有从多方面整合知识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大单元教学体系下,教师应注重对学科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梳理单元知识框架,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梳理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等多角度来整合知识内容。在宏观方面,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对知识框架的梳理,达成教学目标,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而在微观层面上,教育工作者在设定教学方案时,要提升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满足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一些合适的学习工具来理清学习思路,诸如思维导图工具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快获知相关知识点内在的关联,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使其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有效发展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六年级《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整合单元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从而梳理出单元知识框架。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着手,丰富个人的代数思想。其中,涉及对“比”意义的探寻、对“比”的解读方法的分析、对“比”与分数及除法关系的解读等内容,同时,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理解“比”的性质,了解“比”求值的方法。由于该课程的知识探究难度较高,教师更需展开层次化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先对“比”的意义和性质进行分析,再利用和“比”相关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真正树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利用知识体系进行思维转换,打破个人固有的认知和看法。在本单元课程结束后,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进一步巩固知识,从而在树立完整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发展个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丰富学习过程,落实深度学习
学生只有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才能够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技能,全方位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只有主动探究知识,通过猜测、思考等活动,真正了解知识的应用形式,才能深刻记忆知识内容。在大单元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化呈现,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容时更加透彻。趣味性教学情境的构建还能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布置教学任务时,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丰富个人的学习经验,并且拥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学生同时也能借此来发展个人的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六年级《百分数》相关的知识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借助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学习,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为了给孩子准备好六年后上大学的费用,小明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储蓄卡当中存入了6000元,第一年、第三年和第六年的利率分别是4.14%、5.40%、5.85%,采取何种储蓄形式,六年后小明家所得的利息和本金数会更高呢?教师通过设计这种和实际生活关联的数学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后,也能够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的问题分析能力,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也可融入跨学科的教育理念,在上述例子中,学生除了可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外,也能够学会理财,拥有良好的金钱观念。总之,在深度学习模式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更具学习动力,借助这种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注重课堂互动,发散学生思维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小学学生受到年龄层、认知能力的影响,很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阻碍,很难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教育工作者更应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提升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方面提升深度,延伸广度,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在课堂上,教师可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借助小组合作课题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活动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大单元课程的探究过程中,从而不断发展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比如,在六年级《圆柱与圆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创设良好的互动课堂,利用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一个长方形铁块在以切、割、剪等形式加工后可能组成什么形状呢?若不考虑一些轻微的损耗,该过程中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没有发生变呢?在几何图形中,有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呢?如果对长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进行分类,可以以什么标准分呢?当铁块是不规则的形状时,又应该如何求体积呢?”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能够在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和对比分类等过程当中,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个人的图形空间转化能力。另外,学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课堂互动中发展个人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大单元教学工作时,教师应真正了解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来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在教育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明确大单元教学的主题,设定清晰的目标,并配合教学评价环节,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要先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梳理相关单元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更具整合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也需丰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人的技能,发散个人的思维,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向节.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3(17):29-31.
[2]陈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分析[J].考试周刊,2023(23):84-88.
[3]陈垚清.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16):45-47.
[4]伍海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天津教育,2023(8):98-100.
[5]郑春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1(28):6-7.
[6]相珍珍.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单元为例[J].新校园,2022(8):23-25.
[7]吴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优化策略[J].教师,2022(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