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课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024-09-24苏洁
作者简介:苏洁(1980~),女,壮族,广西容县人,柳州市钢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摘 要: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和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通过学习任务群驱动语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新课标教学改革要求,群文教学应运而生。文章旨在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立足学生的现有学科水平,构建适合学情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型,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增强学生学科获得感,从而落实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群文阅读课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065-04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那么何为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在高考考点中会考查,还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笔者在班级中尝试了不同课型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希望可以由浅入深,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 学情分析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四线城市的普中高中,生源素质较低,语文入口成绩大部分都在C+和C等级。笔者任教的2021级是新课改的第一届,他们使用的是人教社部编版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科书,这套新教材课文多,思想深刻,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而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阅读能力,学习起来难度很大。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卷,全年级能够把初中课本当中推荐的阅读篇目都读过的不到10%,能读一半的不到15%,而一篇都没有读过的占70%。不仅仅是课外阅读的状况不容乐观,阅读理解、作文也是一言难尽。甚至有5%的同学表示,从未完成过一本名著的阅读,也没有完成过一次完整的作文写作,有些同学连理解课文内容都不太容易。面对这样的学情,想要完成新课标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是很有挑战的。教材改变了,教师的课堂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课程要求不同了,该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开始了不同课型群文阅读课的尝试,以期通过教材内群文阅读和教材内外群文阅读联动的方式,适应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学科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二、 教学实践运用
(一)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型
本课型立足于单元学习任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构建群文课堂,紧扣18个学习任务群,设计单元教学任务。群文阅读教学的篇目全部从本单元的文本中进行选择。以一个共同的主题为抓手,设置具体教学情境,串联起本单元所有的课文,从而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群,这就是基于一个单元共同主题的“群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戏剧,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本单元群文课型以学生剧本写作和展演为主要构建课堂的手段。笔者在设计单元教学任务单时,以剧本写作为主题,通过分析本单元三篇剧本的相似点提炼戏剧特点,重点突破戏剧语言鉴赏与戏剧冲突分析这两个教学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梳理戏剧人物关系和分析台词揣摩人物形象,明晰人物心理进而把握戏剧主题。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改写剧本,并以戏剧展演的形式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有了本单元三篇剧本深入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戏剧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创作剧本热情高涨,戏剧表演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本校2021级语文组新课程探索实践活动——“用戏剧表演传颂经典,于靓丽青春感悟人生”。本次实践活动拉开了本校首届戏剧表演节的序曲,掀起了戏剧表演的热潮。
在教学实践中,以大单元构建的群文教学课型,解决了单篇教学费时耗力却无法将知识点系统化的难题。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单元学习任务落实得更为扎实。另外,立足于大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也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任务更全面,更清晰,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更准确。
(二)拓展型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型
本课型立足于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一个单元中的一篇或几篇文章为核心,拓展同一个主题的课外文本进行群文教学,从而实现对某一学习任务群的纵向深耕。群文阅读教学篇目以教材为中心,辐射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者辐射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家作品,或者辐射不同主题的作家作品,选文形式多样,以比较阅读研究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为诗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感悟”。本单元群文课型以诗歌鉴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构建群文阅读课堂。以《“说典论诗话曹公”——〈短歌行〉〈蒿里行〉〈苦寒行〉〈观沧海〉〈龟虽寿〉〈对酒〉群文阅读》为例,在设计本单元教学任务时,教师就将曹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串联起来,用诗歌勾勒曹操的一生,以分析曹操人物形象为抓手,让学生了解曹操其人,体会曹操心志,从而理解文学文本。教学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其精神内涵,从曹操的审美追求中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群文教学课型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自觉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拓展课外文本的群文教学课型补充了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为学生打开了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新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格局,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上颇见效果。
(三)跨学科融合型群文阅读课型
跨学科融合的群文阅读课就是打破学科壁垒,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内容的一种课型。如何创新群文课型上好选修课?笔者率先做出大胆尝试,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同时打破选修课本的分册壁垒,将《屈原列传》和《离骚》作为比较阅读的精读篇目,以屈原画像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串联起两篇文章,让学生通过绘画的艺术形式对屈原其人其事进行深入探索。课堂以学生手绘屈原画像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学生为了作画认真研读文本,深入文本内容寻找作图依据,画里的屈原非常传神。学生在分析作画依据和理由的过程中,表达了对课文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语言表达流畅,思想见解深刻。课堂效果表明,高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较之高一已经大为提升。
(四)课外篇目补充的群文阅读课型
以课外阅读为主的群文课型是一种有计划的、按照一定步骤和层次展开的课外阅读活动,它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提供阅读篇目并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到思辨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从“读”到“思”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遵循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由浅入深,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名家名篇,以运用课内阅读方法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阅读实践活动。
1. 同一名家的作品阅读
从学生熟知的作家入手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容易引发阅读兴趣,还能有效降低阅读障碍。从课本提及的作家出发,选择相应名篇,给学生做拓展阅读训练,学生可以在已经了解该作家生平的情况下,运用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更好地进行课内外联动,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小说单元)中,有鲁迅先生的《祝福》,该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在课堂精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会了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的方法及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形成了阅读小说的基本思维框架。这时笔者列出鲁迅先生的其他名篇作为阅读篇目——《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要求学生按照阅读《祝福》的方法完成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看书,而是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主题的任务,形成阅读笔记。如读《药》主要是理解小说的双线结构,要求学生根据小说结构画出相应思维导图;《狂人日记》要求学生对“吃人”一词做出解释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阿Q正传》则要求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精神及对当代是否有意义做出分析。阅读不是简单地读,更要写,完成每个小说不同的任务,如人物小传,如情节分析,如主题的现代意义等,写作的过程就是把阅读引向深入的思考过程。学生在开始自主阅读之前,应有教师的学习策略作为指导,他们必须懂得读什么,如何读才能开展阅读活动。而课外群文阅读就是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出发,通过教师教给的思维方法,完成阅读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提高,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点点进步,够到他们“跳一跳”就能“摸到”的阅读高度。
2. 以活动驱动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看”这种单一的形式上,教师还应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习信心。教师可以开展竞赛、评比、展示、演出等,将阅读动态化、具象化、成果化。比如,“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周”活动将优秀的阅读笔记在班级分享,写得好的公示在班级展板上,让学生的阅读见到“成果”,从而增强阅读的信心;“班级阅读沙龙”通过交流阅读心得,推荐一本好书并阐述理由等各种主题,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主题辩论会”通过辩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思辨性地阅读,有条理地阐述观点,从而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作家见面会”让学生扮演作家与读者展开访谈交流,通过对话碰撞,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作家作品……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静”态的阅读到“动”态的表达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培养文学审美。
这些阅读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赤壁赋》之后的活动。在完成了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余秋雨《东坡突围》等篇目的阅读之后,笔者在班级开展了一次“苏轼见面会”活动,由一个同学扮演苏轼,另外的同学自由挑选自己的身份,可以是好友,可以是妻子,可以是读者,可以是官场中的同事等,他们与“苏轼”直接对话,并要求在交流的过程中援引苏轼的诗文辞赋。这一次见面会热闹非凡,思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学生金句频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为了筹备见面会大量搜集苏轼的作品并进行了研读,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或对话或写作的任务,又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他们不仅仅在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诗文佳句,还从不同作家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参悟对待人生的态度。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也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五)基于整本书的群文阅读课型
新课标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都有整本书阅读单元,笔者认为在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升之后,整本书的阅读才能有效进行。可以引导学生先从作家生平入手,知人论世,再开始对其作品开始整本阅读。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发展了一些阅读思维之后,再自然过渡到整本阅读,比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读厚厚的大本头名著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已经阅读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篇目,也对施耐庵本人的生平和时代有了积累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寒假阅读《水浒传》。这样,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写出了独具特色的读书笔记,有的同学从最喜欢的水浒人物入手,谈到了新时代的英雄主义,可谓有思想又有深度;有的学生从水浒当中的女性入手,去看女性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令人眼前一亮;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水浒传,运用漫画形式把一百单八将都画了出来,真可谓形神兼备;还有的同学画出梁山好汉上山轨迹等。
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单元是《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笔者也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群文阅读教学。先阅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相关的其他文章,了解费孝通其人和中国的乡土文化,再来读学术著作,阅读的难度就没有那么大了,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时也能找到方向。同样的,《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也是从曹雪芹逸事入手,通过先读红学研究文章,再开展名著阅读的。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对阅读名著就没有那么畏惧,再加上有了名著导读的任务提示,他们读什么,怎么读也就有了方法。从学生完成的读书笔记来看,这种教学方法确实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 研究总结与分析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笔者所尝试的群文阅读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三新”教学改革要求所做的努力。事实证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可以在教师系统性的教学指导下,通过充分调动学习潜能,发展到新的能力阶段的。面对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的生源,教师要多引导、班级同学要多互助、集体活动要多组织,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群文阅读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经过群文阅读课型实践,笔者也从学生的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已经具备一个合格高中生应该有的思辨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较于刚刚入学时读一篇文章磕磕巴巴,写出作文句不成句、篇不成篇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总之,学生需要教师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教会一定的方法,然后亲自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最终收获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坚.群文何以“群”:群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与组元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2):14-18.
[2]崔允漷.学科素养呼唤大单元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21(4):1.
[3]曾俊文.群文阅读是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2020(1):112-113.
[4]郝玲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46-47.
[5]顾晶,沈烨萍.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群文阅读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0(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