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讨

2024-09-24薛海涛周庆宗

考试周刊 2024年31期

作者简介:薛海涛(1978~),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周庆宗(1973~),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文章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学生兴趣不足、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探讨了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06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全面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一)课文选材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比如,《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这类经典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 价值观念

《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孝道观念、婚姻观等。作品中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以及尊重礼仪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念在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强调,通过学习《红楼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价值观念。

2. 文化积淀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融汇了中国古代文学、诗词、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通过阅读学习《红楼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思想启迪

《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对生命、人性、爱情、权力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学习《红楼梦》,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4. 文化传承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学习和研究这样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之,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课堂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倡导仁爱之道,强调人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提倡家庭和睦、世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文学艺术作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对人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具有指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教学《红楼梦》这部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他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礼俗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同时,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背景,思考其中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内涵,能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通过研读《红楼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性极高的小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学生可以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挖掘出其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性和解读能力。

此外,《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思考其中的道德观念、人性的弱点等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情节的曲折与复杂也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他们可以尝试重新解构小说中的情节,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解读,这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作文写作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七夕节写作文。可以追溯七夕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介绍牛郎织女的传说,讲述他们因天河隔开而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以及人们为了祈福、纪念他们而开展的各种习俗,比如,写信、祭拜、观赏织女星、放飞孔明灯等。也可以描述七夕节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还可以探讨七夕节对情侣、家庭、亲友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七夕节来表达爱、感恩和祝福等情感;探讨七夕节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以及七夕节在增强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故事、传统礼仪、艺术表演等,使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组织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书法绘画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3. 培养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红楼梦》等,以及经典诗词。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

5.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可以与其他学校、社区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交流活动。通过与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学生交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提高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6. 整合运用优质资源

学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如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讲座、讲解,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同时,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教育平台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料。

(二)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如何通过传统文化来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

1. 教育者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者可以通过讲故事、解读经典、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激发他们对人文关怀的兴趣。

2. 学校可以开展专门的社团活动

通过参加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展览

通过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和深厚底蕴,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传统文艺演出,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4.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怀,而社区服务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这种互助与关怀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RF/QnJCLtRK5sME0ZpC/VLj8ZTjKOIdlBtNUmjESTqE=共同努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5. 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通过家长会议、家访等形式,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引导和示范,培养孩子的人文关怀。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一起参观传统文化场所,一起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传统文化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底色和风景。

总之,通过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设置专门课程和活动、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展览、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以及家校合作等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整个社会人文素质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一些建议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教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2.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族舞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3.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4. 传统文化艺术欣赏

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如京剧、评弹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表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6. 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如与其他国家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兴趣不高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例如,组织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多媒体融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将传统文化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故事讲解

讲述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4. 游戏化学习

设计一些游戏化的学习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5. 多元化评价

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口头表达、绘画、写作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作。

6. 丰富教育资源

提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经典文献、音乐、电影等,供学生选择和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7. 善用网络平台

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文化传媒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和交流平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8. 鼓励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等,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9.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将传统文化与其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融合、故事讲解、游戏化学习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新时代,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解决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加强培训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和讲座等,提供系统的培训,使教师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 设立奖励机制

教育部门可以设立各种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评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奖,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以此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3. 加强校本教研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设置专门的教研课题,推动教师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提高教师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4. 推动跨学科融合

学校可以推动各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教师们可以共同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

5. 提供资源支持

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资源支持。同时,鼓励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图书、文物、艺术品等,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具和素材。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法包括加强培训、设立奖励机制、加强校本教研、推动跨学科融合和提供资源支持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助力。

四、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加深入的文化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有多种,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教授古代文言文,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洪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策略研究[J].科学教育学刊,2018,35(1):37-41.

[2]张丽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教育科研,2019,40(2):66-70.

[3]孙晓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171-172.

[4]周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2):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