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探究
2024-09-24王家龙
作者简介:王家龙(1977~),男,苗族,贵州遵义人,务川自治县丰乐镇新场完小,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创作能力的关键途径,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尤为重要。仿写训练旨在通过模仿经典文本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帮助其理解和吸收高质量的文学语言,促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长远发展。然而,农村小学在实施仿写训练时,常常面临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学生基础较弱、缺乏有效的教学材料等诸多实际问题。鉴于此,文章探讨了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的目的,介绍了小学语文作文仿写训练的基本类型,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训练策略,以帮助农村教师深耕习作教学,助推学生妙笔生花。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042-05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作文则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优质的作文教学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其表达能力,对其未来学业乃至人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作文仿写训练是指通过模仿经典或优秀作文的结构、风格、用词等,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当前许多农村小学教学中,由于阅读材料有限,学生的阅读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足够的文学积累。加上教师的引导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写作思维较为局限,创作内容往往欠缺新意。对此,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的要求,从提高仿写训练量和质开始,深耕习作教学,强化学生投入仿写训练的内驱力,静待其妙笔生花。
一、 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的目的及理论基础
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旨在通过模拟他人的文本,促进学生在文学理解、语言运用以及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全面提升。通过这种训练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探索语言的丰富表达和复杂结构,从而准确表达自我思想和情感。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想论”,认为借助模仿优秀的例子,学生可以形成强有力的心理联想,这种联想有助于学习新的技能。桑代克的观点强调了模仿在技能习得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近端发展区”理论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和较高水平同伴的帮助,使学生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这一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仍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作文仿写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优秀范文的示范作用就好比是那个“更有能力的同伴”,能够引导学生超越当前的写作水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际教学中,通过模仿名家的文风和结构,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组织文章,使用何种修辞增强表达效果以及怎样深挖主题内容等,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也将强化其创新思维和审美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重复进行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优秀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作文仿写的重要性,不断地模仿和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上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二、 小学语文作文仿写训练的基本类型
(一)词句仿写训练
词句仿写训练是小学语文仿写训练中的基础,这种训练方式旨在通过模仿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精准性和表现力。除学习单个词汇外,还涵盖句型、表达习惯及其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寓意的深入理解,以解决学生在写作中“无从下笔”的问题。文学经典或优秀作文的词句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效果,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理解这些词句的语言特点、使用情境,然后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复现相似的语言。如《静夜思》中“明月光”和“地上霜”不仅仅在描述夜晚的自然景象,还带有深深的乡愁、寂寥感。学生在仿写时,需要思考如何选择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以及利用这些词汇营造情感氛围。词语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也是词句仿写训练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效果,如“轻轻地走”与“悄悄地走”的微妙差别,理解“轻轻”更多地在描述动作的方式,而“悄悄”则侧重描述动作的声音和态度。在句式方面,词句仿写训练注重教学生如何掌握并应用复杂的句型结构。描述景色时用“蔚蓝”还是“深邃”来形容天空,使用“潺潺”还是“喷薄”来描述流水的声音,这些选择均会影响文本的表达效果。在句子构造方面,词句仿写训练鼓励学生掌握并应用并列句、复合句等各种句型结构,以此优化信息的组织和呈现。总之,通过分析并尝试模仿复杂的句子结构,学生能够提升其语句连贯性和逻辑性,实现从语言形式到内在思维的深度融合。
(二)段落仿写训练
段落仿写训练是提升小学生作文结构逻辑性的有效手段。通过此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一个段落中适当安排主题句、支持句和结论句,以及如何运用逻辑连接词串联段落中各个单元,从而增强整篇文章的说服力。段落组织对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段落组织能够确保文章内容的条理清晰,思路连贯,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具体而言,主题句是段落的核心,承载着段落的主要观点。在段落仿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精准地表达主题句,确保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明确且具体的中心,如模仿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的段落开头,学习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内容,使其既具有吸引力又明确指向文章的中心。支持句的编排也是段落仿写训练的重点。支持句用于展开主题句,提供证据或例证,加强主题句的说服力,在仿写练习中,学生需要学习选择恰当的例子或数据支持主题句,使每一句都紧扣主题,使段落的“魂”不散,如模仿鲁迅作品《华盖集》等杂文中对独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学会用具体细节加强论点。段落的闭合也是训练的一部分。好的段落结尾能够有效地总结前文或过渡到下一段,在段落仿写训练中,学生将练习使用总结性的语句,增强段落的完整性和文章的整体连贯性。段落之间的过渡同样关键,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和过渡句可以使文章流畅,易于阅读。通过仿写练习,学生将学习使用如“因此”“然而”等词汇,使段落间的过渡自然而逻辑清晰,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三)全文仿写训练
谋篇布局是确保写作逻辑清晰与效果的核心,优秀的文章布局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作者的观点,还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言“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他提倡学生通过模仿来传承技艺,这在全文仿写中仍然适用。全文仿写训练关注的是把握一篇文章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等各个部分,学生应理解并应用文章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安排。在开头部分,仿写的关键在于设定吸引读者的引子,同时,明确地提出文章的主题。模仿优秀文章的开头,学生可学习用精练有力的语言来设定语境和引出中心思想。例如,模仿《城南旧事》中的开篇,“爸爸,你说为什么骆驼上挂个铃铛?”用对话引出下文。文章的中部,即发展段落,是全文仿写训练的核心,学生需要学习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或叙述来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练习运用因果、对比、列举等多种论述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巧妙组织复杂的信息。转折部分是全文仿写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涉及对前文的深化或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仿写学习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视角或问题,能丰富文章的讨论层次。如模仿王安石的变法文章,理解政治论述中巧妙地引入新政的必要性和益处。全文仿写训练的结尾部分应关注有效总结全文,并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或思考空间,比如,可以模仿名家的作品,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来完成文章的“收官”。
三、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日常教学,树立作文仿写意识
在农村小学日常语文教学中,仿写的素材丰富多样,教材中的经典诗文、故事和文章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语言学习资源,例如,《诗经》中的田园诗篇反映了古人的农耕生活,而这些内容与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农事活动和乡土人情也构成了写作的直接素材,如描写秋收、春耕的场景,以及节日庆典的热闹情形。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细致挖掘这些素材的潜在价值,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的语言艺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仿写兴趣。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为例,三首诗词各有特色,但共同体现了古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需要将诗歌中的景象与学生日常环境中的实际景物联系起来。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身边的自然景观——如田野、篱笆和春季活跃的昆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万里如何通过诗句捕捉这些细节,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相似的场景。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活动,让学生尝试结合《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范成大描写的梅子和杏子,写下自己看到的或参与收获的当地果物,如柿子或苹果,以此类推。在此期间,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诗中提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描述本地习见植物的诗句。对《清平乐·村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词中描述的家庭生活与自己的家庭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可以描写自己家庭成员在农村的日常工作,如种植、收获或其他家庭活动,尝试模仿辛弃疾的描写方式来表达怀乡之情。
(二)聚焦技巧传授,精进作文仿写方法
1. 结构映射法
结构映射法是将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模板,指导学生在保持相同的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创作出新的文本。该方法强调对原文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包括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部分,以及如何在这些部分中安排主题、论点和细节等。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够合理组织文章,逻辑清晰地传达思想和情感。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为例,教师需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这篇描述日出的文章,思考作者巴金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起始部分设置场景和预期,中间部分详细描绘日出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则强调日出的壮观和影响。在理解了文章结构后,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例如,山村的晨雾、夜晚的星空或者田间的劳作开始等,然后运用《海上日出》的结构来组织自己的描述。学生首先设定场景,可能是早晨村庄的宁静或是夜晚星空下的静谧,然后详细描述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最后描述这一现象给自己或村庄带来的影响或感受。其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如何描述村庄的清晨?夜空中的星星是如何变化的?这些自然现象有什么特别之处?”指引学生练习观察和表达,学会将自己的观察整合进文章的结构中。
2. 语言镜像法
语言镜像法是一种强调在文本创作中模仿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的策略,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精确使用语言、结构和节奏来达到与原作类似的表达效果。该方法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原文的词汇选择、句子结构、语法特点及其如何影响文本的整体情感。经过细致模仿,学生得以在语言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该文通过描述爬山虎这一植物的生长特性,展示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和适应的过程。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特别适合用来练习语言镜像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爬山虎的脚》,注意作者如何描述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特别是使用形象的比喻和细节来生动描绘爬山虎的“脚”。学生应注意到作者使用的描述性语言,如“叶尖一顺儿朝下”,以及如何通过动态地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使读者在心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与爬山虎类似的植物或自然现象,例如,学校操场上的其他常见植物或自家院子中的花草,尝试使用原文的语言风格来描述这些植物或现象。例如,如果学生选择描述葡萄藤,可以采用类似的描述方式,注重藤上卷须的功能和形态,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藤须如何缠绕支持物。
3. 情感共鸣法
情感共鸣法是一种在写作过程中调动和表达情感的技巧,要求学生在创作时不仅要再现情节的表面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并表达文章中的情感层面,以达到与读者情感共鸣的效果。通过情感共鸣法,学生可以学习在文字中捕捉并表达复杂的喜怒哀乐,从而强化自身写作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该文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孩子对母亲深情的感悟。在这个故事中,母亲尽管生活艰苦,但仍愿意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展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探讨文中的母亲为什么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以及在同事的反对声中依然坚持给孩子买书。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或观察到的类似经历出发,写一篇类似的故事。学生可以描述一个经历或目睹的事件,其中涉及家庭成员或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注意利用具体的场景、对话和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变化。例如,学生可以描述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一个家庭成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努力满足另一个家庭成员的小小愿望,以此来表达家人的爱。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比喻、象征或其他文学手法来增强情感张力,如用象征性的物品(如《慈母情深》中的水果罐头)来象征爱和关怀,使情感表达更有层次。
(三)布置训练任务,锤炼作文仿写能力
1. 原文扩补训练
原文扩补训练是在已有文本基础上添加更多细节、背景、情节或对话以丰富和扩展故事的写作练习。这种训练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创意思维能力,让其学会在保持原有风格和语境的前提下,为故事增加新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原文的内容、风格和情感走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创造性的扩写,使原本的故事更加丰满和完整。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猫》为例,文章中提及猫的行为特征,如独立性、好奇心以及在情绪变化时的多样反应,这些都为扩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述猫性格的关键句子,如“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或“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指引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行为特征。针对每个行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具体的情境,如当猫“出走一天一夜”时,指引学生创造一个故事,描述猫在外的冒险,它可能会遇到的其他动物,并在夜晚找到藏身之处。对于“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学生可以描述猫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场景,如猫如何跳到某人的膝盖上,用头蹭来蹭去,或在主人伤心时进行安慰。若学生在农村生活,教师应提醒学生添加猫如何与农场动物如鸡、鸭相互作用的内容,使用具体的动作词和形容词来增加描述的丰富性,如描述猫的动作时用“轻盈地跃过篱笆”而非简单的“跳过篱笆”。
2. 主题变换训练
主题变换训练旨在通过改变文章的中心主题或视角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此方法通过调整文章的核心论点,鼓励学生在保持文章原有结构和风格的基础上,表达新的内容或观点,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在一个给定的框架内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相同的写作技巧。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文章原本探讨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科学假设和发现,这为主题变换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和讨论恐龙的种种特性以及演化成鸟类的过程,然后引导其思考“如果恐龙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演化成了另一种生物,这种生物会有怎样的特性?”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恐龙的理解,结合在农村环境中观察到的动植物特性,构想恐龙可能的其他演化方向。例如,学生可能会想象恐龙演化成了一种能在林地厚重叶层中生存的动物,具有更发达的掘地或攀爬技能,以适应森林环境中的生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和科学的逻辑来构建这种生物的特征。学生可以从描述这种新生物的体型、行为习惯出发,探讨其生态位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3. 对话重构训练
对话重构训练是使学生重新构思并写出两个或多个角色之间交流内容的写作练习,其可以让学生学会在维持对话原有情感和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层次或改变角色的语气和风格。学生通过这种练习可以提高自身对人物语言和对话结构的掌握,同时增进对角色心理动机的理解。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为例,原文中的对话尽管简洁,却饱含深情,展现了闰土与叙述者之间的友谊和闰土对冒险的向往。在重构这些对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引入自己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对话更加真实和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例如,当闰土描述他在沙地上捕鸟的策略时,学生可以用自己捕捉或观察野生动物的经验来丰富对话:“要等雪厚了才行。就像去年冬天,雪后我在咱们家后院弄了个小陷阱,用几根竹子搭个架子,下面铺点玉米粒。鸟儿一落下来觅食,我藏在旁边的草堆里,轻轻一拉绳子,鸟儿就被我抓住了。”这种重构不仅让对话更具地方色彩,也更加具体生动。
(四)及时给予评价,提升作文仿写质量
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能及时反馈学生仿写作品的成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使学生更精准地针对性地改进、提高。这种评价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实时了解自己写作水平的途径,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写作中避免相同的错误,强化正确的写作技巧。在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作文仿写的评价应具体、明确且具有建设性,即评价需要围绕学生仿写的准确性、创造性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如仿写作品中对原文结构的遵循度、语言风格的模仿程度,以及添加内容的创新性与适切性,且事先向学生讲明。在进行具体评价时,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对表现出色的部分进行表扬,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提供详细的反馈意见。在学生模仿原文的叙述风格进行创作后,教师可以指出其在语言使用上的优点,如有效使用了原作中的比喻或描写手法,同时,指导如何调整结构使叙述更连贯。此外,教师在评价时应特别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包括互评、小组讨论和教师最终评价,使评价过程更加全面科学。例如,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仿写作品,每位学生都需对同伴的作品提供至少一个优点和一个可以改进的建议,指引其从同伴的作品中获得启发。
四、 结论
农村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实施系统的仿写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深耕习作教学,综合运用多种仿写技巧,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合适的训练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此外,及时的评价反馈机制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作品的具体内容,给予个性化、具体化的反馈,帮助学生在仿写中找到自我表达的独特路径,从而真正达到“妙笔生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成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探析[J].考试周刊,2023(52):55-58.
[2]肖连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仿写训练的指导技巧[J].当代家庭教育,2023(20):125-127.
[3]陈存笑.科学仿写、训练有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探究[J].好家长,2023(21):79-81.
[4]卢帅.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有效开展仿写训练的探讨[J].小学生,2023(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