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练、赛一体化的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研究

2024-09-24孙凯斌胡可可苏月霞

考试周刊 2024年31期

作者简介:孙凯斌(1981~),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威海市温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体育;

胡可可(1990~),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威海市温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体育;

苏月霞(1995~),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威海市温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体育。

摘 要: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课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篮球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竞技和领导能力,而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学、练、赛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学促练、以练促赛、以赛促学”等,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通过构建良性循环的全过程体育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体育育人环境,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文章旨在通过对学、练、赛一体化的小学体育篮球教学进行研究,为小学篮球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篮球教学;小学;学、练、赛一体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022-04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正逐渐从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变为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科。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作为一项集体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篮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理论知识、技能练习和实战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教学体系。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模拟比赛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促进学生技能的快速提升和心理素质的锻炼。

一、 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首先,传统的篮球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其次,传统的静态热身方法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小学体育课活动的需要,也未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最后,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在教篮球时,通常涉及一些基础知识,如带球、投篮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过于注重技能训练,通常以传统的授课和示范为主,忽视了篮球运动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下降,学生缺乏参与性。

(二)训练方式机械,学生兴趣不高

在新课标下,学生兴趣缺乏成为小学篮球课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传统的篮球课程感到枯燥乏味,或者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篮球运动的真正了解。学生兴趣不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刚开始就进行重复机械的基本功训练达不到学生想要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耐性就会被磨没,就算其有再多的兴趣,在机械的训练面前,也会变得焦躁不安。这时,学生就会对该课程失去信心,在课堂上参与度降低,制约小学篮球教学顺利开展。

(三)教学资源不足,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开展

在当前情况下,资源不足是小学篮球课教学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很多学校的篮球场地和相关器材都存在不足的情况,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难以有效地进行教学和训练。这种资源不足不仅限制了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发展,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备受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未能充分投入资金和资源改善相关设施和器材。

二、 基于学、练、赛一体化的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

2022年,新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一教学目标。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竞技能力。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学会如何在比赛中应用这些技能,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运动,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他们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篮球运动还是一种团队运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公平竞争意识。同时,通过篮球运动还可以释放学生的压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学生也可以在学习基本动作技术的同时,逐步提升到组合动作技术,最终在真实的对抗和比赛情境中运用技战术。实践证实,该模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游戏和运动。通过将篮球技能的学习融入游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传统的小学篮球教学往往是小单元教学,学生刚刚学会基本技术动作就结束了学习,难以深层次掌握和应用。而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能够提供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学习周期,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和练习篮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 小学篮球“学、练、赛”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以乐导学、以学促练”,掌握篮球动作要领

小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持续提升有关技术的过程。而在篮球教学中,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掌握,并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篮球动作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将学、练、赛一体化运用到篮球教学中,既可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又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但是,从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课程的教学质量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总是有一些偏差。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注重在篮球运动中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篮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基本技能,并通过分组对抗赛等形式,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和提高。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在对众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训目标设定是否科学、合理、有效,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为了避免出现各类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课程启动之前,按照教育部的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制订学、练、赛一体化的训练方案,确定如何进行学、练、赛一体化的训练,从而保证在小学篮球教学中学、练、赛一体化训练有序进行,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实施有效教学方法,在“练”中“学”,在“赛”中“学”

实施学、练、赛一体化模式,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篮球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因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练习内容。

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篮球传接球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运用抢圈游戏形式。同时,与运球抢打这个知识点相结合,在比赛过程和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对篮球传接球动作进行正确学习,进而真正认识到“学”的目的是提高“赛”的水平。

其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训练和比赛,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和要领。例如,在运球投球进框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自主练习,由此使学生对迎球缓冲等动作要领进一步掌握,并从中领会技术特点。通过该方式,学生对运球投球技巧才能真正掌握,由此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掌握了要领以后,可举办传球接球比赛活动,并一一点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对其错误的动作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熟悉单个技术要领,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真正实现“以乐导学、以学促练”的教学目标。

(二)“以悦助练、以练促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为了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可使学生通过持续的练习,领深刻领悟篮球技术,并在篮球比赛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相关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比赛和游戏等,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避免枯燥乏味的“练”。同时,要通过强化指导工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技巧。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练”的乐趣

有效连接“学”与“赛”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就是“练”,借助练习的形式,教师可在比赛当中有效运用相关技术,并尽量避免机械化“练”的困境。同时,在进行训练时,应抓住关键环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训练经验,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难很快地掌握其中的技术,因此,训练的效率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例如,悬挂训练是一种促进学生平衡和协调性,加强局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注重身体的平衡和肌肉的协调性,使学生将自身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在开展多器械力量训练活动时,教师要合理安排相关的器材,制订每一个项目的训练目标,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训练的重点。如运用瑞士球进行训练,旨在模拟篮球运动的运球、突破、转身等技术,以增强学生对球的灵敏性。在训练中,体育教师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注重控球能力的提高,了解其在发力的时候所需要的技巧,从而保证训练效果。

2. 运用组合练习的形式增强实效性

该形式能帮助学生将运动技术向技能迅速转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情况,向他们传授战术配合方面的技巧。比如,通过“二过一”配合,攻破对方的防守,提高学生合作意识,避免呆板的机械化训练,为未来的比赛活动夯实基础。教师要注重沟通的重要性,并为此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在每次训练开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团队讨论,让每个人分享自己的训练感受和困惑。这不仅让球员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在比赛中,也可以鼓励球员们在场上及时交流,通过简单的呼喊和手势来提醒队友。这种良好的沟通氛围使得球队在比赛中更加默契,球员们能够迅速理解彼此的意图,从而进行最佳的配合。通过加强球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可以提升比赛水平,更在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3. 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学、练、赛”资源

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增加对篮球场地和器材的投入,确保学校拥有足够的场地、篮球架、篮球、服装等。这可以通过筹措资金、争取政府支持以及引入赞助和捐赠等方式实现。同时,对已有的篮球场地,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设施处于良好状态,安全可用。另外,学校可以积极探索与当地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合作,共享设施资源。

(三)“以趣激赛、以赛促学”,在比赛中有效运用理论和技能

“赛”是指学生在比赛中有效运用所学到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借助比赛的形式,对“学”“练”的效果进行验证。一直以来,篮球比赛活动都备受学生的青睐,但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增加了活动组织和实施的难度。为此,教师应对活动内容进行不断拓宽,并对比赛形式主动创新,使“赛”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1.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篮球教学开展“学”和“练”的目标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出来,并将学习到的技能在比赛中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出来。因此,为了实现以“赛”促“学”的目标,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知识点对比赛活动进行合理的设置。例如,组织分组对抗赛,对学生合理分组,然后将标志杆布置在场地上,学生逐一以“S”形运球的方式绕过标志杆,获胜方为最快结束的小组。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和“练”,掌握相关的篮球技能,并在比赛中有效运用,获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同时,学生还要严格遵守相关比赛规则,有序推进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 优化形式,“赛”出成效

“赛”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多种小型比赛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将设施配置和学生的学情相结合,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一种则包括各种正规比赛。例如,以小组形式开展比赛,人手一个篮2WmNmQhTaHi/YMpa3u7y5w==球,让学生自由运球,并将时间规定好。目标是绕过对方的防守成功投球,获胜的为先投球成功的一方,到了规定时间结束比赛,获胜组是留在场地上运球多的学生。通过这种比赛形式,学生能仔细观察运球动作,由此有效锻炼观察能力。为了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还可组织灵活多样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与“练”进行有目的的参与。例如,教师可组织单、多项技术组合比赛、小组赛、晋级赛等,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根据比赛情况,对每个组的单项技术比赛进行打分和排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比赛评分规则,若学生具有相对较差的基础,则可设计仅部分,由此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在开展投球比赛时,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投球个数认真记录,并对学生比赛提升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鼓励那些虽然基础差,但是凭借个人努力不断进步的学生,由此增强学生的训练自信心,促进学生训练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结论

学、练、赛一体化的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篮球技能水平,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为了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教师应提高专业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望未来,学、练、赛一体化模式有望成为小学篮球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篮球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惠泉,陈炳奎.小学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篮球实战能力的策略[J].体育教学,2022,42(12):42-43.

[2]王智瑞.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校园篮球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5):164-167.

[3]王瑛.小学体育开展篮球训练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22,3(3):175-176.

[4]张明.广州市小学校园篮球发展影响机理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9):215-219.

[5]江友志.运动教育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9):23-24,28.

[6]董云芳.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篮球教学策略探究[J].青少年体育,2021(12):110-111.

[7]丛鹏,姜博瀚,连莲,等.“小篮球”比赛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推广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12):13-16.

[8]柯勤严.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体育篮球教学[J].新课程,2021(51):221.

[9]冯德腾.小学体育篮球训练方法的创新探索[J].学苑教育,2022(16):5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