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分析和探索
2024-09-24许学英
作者简介:许学英(1977~)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第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低段音乐实践。
摘 要: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而且音乐学科大多不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音乐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小学音乐教学时,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让学生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对音乐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分析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007-05
在新课标改革深入推行的大背景下,音乐学科作为艺术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入教学情境,展开互动教学,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时才能够更具积极性,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小学音乐课程进行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授课模式都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教育工作者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科学的教学流程和教育方案,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去参与相关学习过程。学生在该过程中缺少主动性,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小学音乐课程的创新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重新审视教学不足,从而找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乐理知识、练习歌唱技巧时,学生也能够更具主动性。创新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的,创新教学手段,让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限,理解知识时对节奏感的把控相对不足,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比如,教师可以将音乐课程和舞蹈课程相结合,让学生跟随音乐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转换,用手、脚拍打或者舞蹈配合的形式进行感知和记忆。这种创新教育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认识节奏,培养节奏感。总之,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让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和进行歌唱训练等过程中更加地高效,可以更快掌握音乐技能,享受音乐旋律变换的过程,让学习音乐成为一种更加自发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该过程中感到快乐,收获满足。
(三)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也是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过程当中逐渐提高的一种基本素质,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技能时更加高效,在吸收知识时更加全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学习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反应能力。教育工作者对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更能转变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的创新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更加多样化,教育过程也强调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更能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能够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本质加以探究,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学生也能够在多元化的课堂当中不断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发展个人的多元能力。
二、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完成教学方案的调整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小学学生由于年龄低,在探究知识时容易存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困难,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改革,更能满足学生需求,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在以学生为本展开教学工作的前提之下,小学音乐课程也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突破学习瓶颈的方法,并在课堂当中更具学习主动性。
(二)科学性原则
当前,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学习的科目较多,而低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教育创新。在遵循科学性原则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布置适当和适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在调整课堂节奏和确定教学方向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更适应课堂。
(三)因材施教原则
在进行小学音乐学科的教育创新时,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基础条件、反应能力、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对所有学生展开统一化的教学形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真正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所以,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通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更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并使学生在音乐课堂当中取得进步,享受音乐知识探究的过程,也在音乐的海洋当中释放压力、舒缓身心,真正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
(四)趣味性原则
抽象晦涩的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而充满趣味性和灵活性的知识则更能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创新的过程当中,要充分挖掘音乐学科中的趣味性元素,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下,也更能深度探究知识,能够有效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因此,教育创新应秉持着融入更多趣味性元素的方针,调整教学方向,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当中不断进步。
三、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不足之处
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很难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相对较为落后,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未能合理地展开师生交流和互动过程,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也很难融入于不同的课题活动中,难以提高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和歌唱技巧的掌握程度。再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授课的过程当中,经常一味地传输理论知识,但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引导,也容易让学生混淆相关理论知识点,难以提高学习水平。学生往往在个性特点、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统一的教学方式会限制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会影响班级学生的整体成长。教育工作者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形式,未能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主体性,无法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就很容易限制学生的长远发展。当前,相关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的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也会限制学生的发展,难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所以,这些都是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注意的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改善教学方法,真正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教育工作者应正视传统授课形式中的不足,真正转变个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小学音乐湖南湘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课《青蛙妈妈》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授课时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科普相关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素养。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青蛙和小蝌蚪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的课上注意力,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播放音频以及同步表现画面,更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作品的赏析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青蛙呢?你们知道青蛙在长成青蛙之前是什么样呢?”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联系实际生活,描述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教育工作者还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青蛙和小蝌蚪,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真正转变教学理念,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和教育相关的书籍,利用互联网工具,搜寻更多的优质化资源,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总之,教师要以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调整教学方案,真正转变教学理念,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传统课堂中师生间往往缺乏互动,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也很难投入于相关活动中吸收知识和得到成长。所以,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知识,并在参与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沉浸于奇妙的音乐世界中。教师要多多开展听、奏、唱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借助讲故事、猜谜语、玩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投入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感受音乐世界的魅力。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比如,在小学音乐湖南湘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课《飞呀飞》该课程的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自然演唱歌曲《飞呀飞》,感受音乐中的情绪,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带有翅膀或可以飞翔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动物图片或生活中可以飞翔的其他物品,如蝴蝶、蜻蜓、雄鹰、蒲公英、飞机等,让学生可以观看图片,说出名称,从而自然地展开师生互动过程。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进行表演,以生活中可以飞的物品为表演对象,通过动作展示,让其他同学猜测这名学生表演的动物或物品名称,这种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中,在互动氛围下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接着,教师再自然而然地引出《飞呀飞》该首歌曲,让学生能够有节奏的演绎歌曲作品,感受歌曲中的节奏与韵律。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配合肢体动作,模仿小鸟儿飞翔的状态,从而提高歌曲演绎的感染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同学一起感受音乐世界。总体而言,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之上,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可以打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投入于音乐课程中。
(三)借助实践活动提高课程吸引力
相较于纯粹的理论知识探究过程,实践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抽象难懂的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教师需要借助实践活动,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比如,在小学音乐湖南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课《鼓和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探究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乐理常识之外,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将鼓和号这两种乐器带入课堂,让学生聆听乐器的声音,进行乐器演奏,或者利用手、腿根据音乐节奏拍打,来深度学习与记忆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点,也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节奏和旋律的掌握。《鼓和号》这首歌曲为F大调,音乐风格富有舞蹈的动感,也包含与乐器相关的元素,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加以演绎,让学生能够学习乐曲理论知识。然后,再利用实物帮助学生操作乐器,训练舞蹈动作,与音乐作品契合。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载歌载舞,享受音乐氛围,也能够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音乐会演活动或合唱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融入音乐氛围中,提高个人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多带领学生到一些专业的音乐会演场所,观看歌唱家、舞蹈家的表演,享受多样化的音乐氛围,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四)强调因材施教
上文提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性,存在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案,最好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因材施教也强调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也能够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小学音乐湖南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摘果子》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主干动作,即后踢步、扩指、收指等动作。针对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及亲自演绎的方式,示范相关动作,让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掌握这些主干动作。而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佳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求学生跟随音乐完成歌曲的演唱和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水平。对于个别天赋较佳的学生,教师则可让学生带着情绪进行表演,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在边唱边跳的过程当中表现《摘果子》这首歌曲的主题。因材施教强调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也能够基于个人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音乐技能。又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六课《望月亮》该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组合完成歌曲演绎。小组学习形式有助于学生相互帮助,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以协助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感受歌曲中的情绪。教育工作者在该过程中要针对性加以引导,帮助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掌握基础技能,也要引导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技能掌握程度,演绎出歌曲内涵。教师还要注重创新教学评价环节,有效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时肯定学生的优势和天赋,让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当中收获更多的自信,也能够不断成长,提高音乐素养。
(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教学
当前,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度越来越高,许多教育工作者借助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无论是在课前准备课件,完善课程内容,还是课后帮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拓展,学习音乐作品,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制作微课视频,介绍相关课程内容,科普一些乐理常识,让学生也能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音乐知识。同时,小学音乐课程的课时有限,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线上学习,使学生随时随地吸收知识,巩固知识,开拓音乐学科学习视野。再者,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和音乐相关的电影或者动画片段,让学生聆听音乐旋律,掌握音乐节奏,感受音乐氛围,从而强化个人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个人的音乐知识吸收能力和感悟能力。比如,在小学音乐湖南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静夜思》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课程伊始,教师可以以情境导入的方式,利用课件展示月夜画面,让学生融入《静夜思》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还可以引出《静夜思》的诗歌作品,通过播放朗诵音频,使学生感受《静夜思》的氛围。随后,教师可以播放昆曲片段,让学生在观看昆曲艺术家的表演内容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品味戏曲的独特韵味。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和课后推出微课视频以及其他数字化资源,让学生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内涵、创作风格、创作背景、乐理常识,从而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五、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目的,教育工作者还需审视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真正了解创新教学形式的作用,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科学性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以及趣味性教育原则,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真正转变教学理念,以更加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和交流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也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歌唱和舞蹈进行结合,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提高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授课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多媒体课堂中丰富教育资源,也可在线上帮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巩固所学。
参考文献:
[1]陶守红.音乐与小学新课标学科知识融合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2021(12):95-96.
[2]路子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与实施途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胡文静.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J].第二课堂(D),2021(10):75-76.
[4]陈姝佚.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研究——基于桂林市崇善小学的调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5]丁翀,吴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小学生,2021(11):34.
[6]贾志伟,韩雪晴.小学新课标学科知识教学中音乐的融合模式研究[J].艺术评鉴,2021(4):97-99.
[7]纪银枝.小学音乐课“音乐表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通辽市三所小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