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的深度教学模式探究
2024-09-24郑秀丽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学业评价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SZJ22084)(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秀丽(1989~),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摘 要: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改革程度日益加深,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更加重视。评价的实施可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持续和深入。因此,在新时期,小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可有效实施学业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从浅层次走向深入,助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持续增强。基于此,文章对深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1-0001-06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业评价是对学生知识领域、应用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评价,其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落实。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业评价,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行辅助,全方位深化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和智能发展,让学生在科学评价中获取更多知识与能力提升。
一、 学业评价和深度教学概述
(一)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性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科学习和教学活动影响下认知行为变化信息,以此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加以价值判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深度教学的视域,学业评价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增强自我认知,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产生较大的助推力。学业评价的实施也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支持和指导。在评价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将每位学生视作独立的个体加以指导和评价。评价结果也可用于对学生后续学习生涯和个人发展的指导,为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1. 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基础,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具体掌握程度、知识学习表现整体水平。
2. 学习能力
具体指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各种能力,主要包含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努力程度。
3. 学科素养
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程度,对学科运用和理解的能力。
4. 综合发展
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团队合作、道德素质、社会能力、良好习惯、身心健康等层面的表现。
(二)深度教学
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普及,教育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深度教学的概念被教育领域高度关注和重视。深度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体现出学科本质,超出知识表层结构,并对知识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深度教学不单单是一类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深度教学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家长和师生的全力支持。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深度教学这一概念也得到了较多的赞誉,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的课题。深度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视角为出发点,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发现和探究,使得学生身处在一个更有趣和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发现、思考和探索中获取到深刻的学习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二、 基于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的深度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一)发展性
在基于学业评价对深度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秉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融合“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综合素质、教师教学水平作为评价目标,对评价进行组织和实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在学业评价中,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学生激励和自信,使学生获取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二)导向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学业评价中需要秉持导向性原则,需要着眼于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在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为指导,将新课标作为主要依据,注重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思想的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需借助学业评价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借助教学实践对学业评价进行完善,让评价和教学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保障素质教育得到稳步地推进和实施,使得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持续增强。
(三)实效性
在基于学业评价对教学模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实效性原则也很重要。需要借助学业评价的精心组织、设施和开展,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在学业评价中,需充分突出评价的价值和作用,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为此,教师需要制订出切实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借助评价使得教学走向高质量、高效率的道路,使得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持续增强,构建高效课堂。
(四)激励性
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秉持激励性原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业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激励方法和手段。学业评价的实施可使得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内在潜能和微小进步,感受到自己努力换取的进步和成长,进而为学生的科学深度学习带来更多的动力。这样学生就可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有效地突破在学习中的艰难险阻,并持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综合素养。
(五)综合性
在学业评价大力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评价中也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基于深度教学的视域,教师在学业评价中需要始终秉持“全面评价、全员参与、全员监控”这一综合性原则。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更要关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各个相关环节和因素。借助多方位、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产生促进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学业评价的价值和作用。
三、 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评价缺乏思考,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新时期,教育改革正在大力推进,教师依据新课程思想、教育方针,相继在学业评价上做出尝试和改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中依旧缺乏理性思考,尚未对科学和完善的评价机制进行构建。如,很多教师日常的教学任务是较为沉重的,需要投入到教学和教研中,不重视对学业评价的研究,并未在学业评价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此模式下,学业评价的构建缺乏专业性、系统性,教师的学业评价也只是在表面上做出改变,很难实现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无法突出评价的价值和作用。
(二)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形式不科学
在针对小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评价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当前的学业评价中依旧存在评价手段滞后的问题,评价方式依旧缺乏科学性。评价手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课堂上大多以即时评价为主,评价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使用的评价语言也较为贫乏、简单,不够真诚。即时评价的手段是较为简单的,存在滥用奖励的问题,很难保障评价价值的发挥。另外,在评价中依旧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一味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并未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能力较低。在此模式下,很难保障评价价值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的机会,很难客观看待别人和自己,使得评价的价值和作用被大大削弱。
(三)评价标准单一,忽略综合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如,传统评价模式主要以笔试为主,根据学生的期末分数对学生近期的学习水平进行衡量,“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砝码”,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十分不合理的。在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时间、试卷、答案、批卷、结果处理等。此外,教师在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也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公正性与客观性,存在着评价标准单一、忽略综合评价的问题,需要基于深度教学视角对学业评价进行大力的实施,使得学业评价的价值和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需要在后续对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进行设定,借助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和综合发展产生助力,构建丰富的教育模式。
四、 基于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的深度教学模式探索
(一)明确评价方向——构建深度教学模式
在基于学业评价的深度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学业评价实施的方向。其中,教师需要突破陈规,摒弃传统评价模式。教师可以将深度教学的实现作为方向,大力推动学业评价的改革。同时,教师需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借助理念指导实践,以此作为学业评价生成和构建的第一步。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科学教学中需要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对科学课堂进行构建。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科学教学中学生大多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获取。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得原本的评价主体从单一教师逐渐发展成学生本人、小组成员、学生家长、教师等,使得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感受到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让学生深化对自己综合能力和表现的认识,如参与情况、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等。
2. 评价内容全面化
在科学学习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和周边事物相对浅显的科学知识,并应用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评价中,教师不仅需要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也需要评价学生群体在价值观、情感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科学行为与习惯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索过程、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和反馈,并结合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激励。
3. 评价方法多样化
新时期,单纯性书面测试很难满足于科学课程发展,运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势在必行。在学业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开展纸面测试,也需要借助访谈评价、小论文、日常观察、表现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对学生进行全面和综合评价,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成长中的点滴进步进行有效记录,使得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增强感受和体会,使得评价的价值和效果更加突出。
4. 注重评价的全程化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科学课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相比较,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但在短短的40分钟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延伸至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开放性”,需表现在时间的全程性、空间的全方位,时间需朝前、朝后有效延伸,空间朝着社会、家庭、课外有效辐射,使得学生身处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下关注自己的探索过程,在评价中感知科学价值和魅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和综合发展。
(二)完善评价制度——构建深度教学模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使学业评价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对深度教学模式进行构建,教师也需要对完善性的评价制度进行构建,使得评价朝着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有效地将评价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课外拓展等,使得学业评价更加细化。
1. 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占据总体的40分,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拥有一份课堂评价表,教师和学生可结合实际表现当堂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听课状态、合作程度、踊跃发言、创意想法等。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进行积分或得到科学小奖品,奖品如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常用到的指南针、放大镜、温度计等。
2. 平时作业
平时作品占据总体的20分,主要包含当堂作业、单元练习的完成情况。可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度设置三个等级,分别是优秀、合格、良好等,对应的分值为9~10分、8分、6~7分等。作业主要包含书面测试,以习题为主占据整个作业比重的40%;课外实验、综合实践活动等占据总体分值的60%,使得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学科学,持续增强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占据学生评价总分的40%,主要内容包含书写观察日记、制作科技小报、制作模型标本。具体可按照年级段有效地进行划分,对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制作树叶标本;四年级的学生可制作岩石标本和风向标;五年级的学生可以种植绿豆芽、自制潜水镜和水钟;六年级的学生可制作小杆秤、太阳系模型等。此外,课外拓展也包含各类课外小实验,如《打不湿的纸巾》《弹跳的泡泡》《颜色变变变》,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表现有效地实施评价。另外,课外拓展也包含和科技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科技比赛等。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表现实施激励评价,带给学生自信,使得学生充分感知科技的价值和魅力,在科技的世界中尽情畅游。
(三)创新评价方法——构建深度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中,很多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很难带给学生新鲜感和体验感,使得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在学业评价中需要对评价方法有效创新,引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深入探索,使得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以此对深度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和生成。
1. “积分卡”评价方法
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长期观察、完成实验任务,对多样化资料进行整理。为了使得学生在烦琐的学习任务完成中增强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运用“积分卡”评价方式。“积分卡”主要由教师设计,教师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效地设计成挑战性较强的任务,根据任务的难度设置不同的积分,定期累积积分最多的学生可以兑换教师的小奖励,以此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2. “喜报频传”式评价
评价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激励性,可持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使得学生获取鼓励和认可,让学生在后续勇于追求成功。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着引入“频传喜报”评价。如每次科学课之前,教师都可以夸赞上节课表现最好的学生,当学生在科学学习、实验中收获成果、取得突破时,教师就可以立刻发出“喜报”,并且将“喜报”及时地传递给家长,以此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找寻到更多的自信。
3.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是结合学生的表现建立“学习档案”“成长记录档案”等。现阶段,这一评价方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对档案袋评价进行生成和构建。如在《认识磁铁》实践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磁铁两极的认识、对磁铁两极的判断能力、利用材料开展磁铁两极互相作用的探究实验能力、用语言描绘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对档案进行生成,定期更新和展示,进而借助档案袋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每一次的进步、成长和收获。
4. “七色花”主题评价
为了增强学业评价的趣味性,结合小学生的需要,教师可在科学教学中对“七色花”主题评价进行构建。教师需要结合科学学习的要求,将评价的标准设置成七个维度,分别是求知本能、探究能力、概念核心、科学精神等。在后续在评价的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当学生的某一标准合格后,教师下发某个颜色的花瓣,学生最先获取完整的七色花即为获胜,教师实施相应的奖励。以此,使得评价的实施面向学生的全面和综合发展,将评价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
5. 精准评价
为了持续增强评价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教师在评价中也可以引入“精准评价”这一概念,使得学生掌握当前的学习情况,并且明确后续的努力方向。如,教师在科学实验——《金属的热胀冷缩》中可对大数据进行有效运用,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有效实施精准评价。学生也可以借助技术对自己学习中的进步进行感知,明确自身不足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解决,使得学业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增强。
(四)设置评价量表——构建深度教学模式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科学、合理地对评价量表进行生成和构建。和其他的评价方式相比较,科学量表可高效评价学生的某项能力,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使得深度教学模式得到构建。在评价中,教师可为学生设定一定的任务,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将评价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种植我们的植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评价量表进行有效运用,对多个任务进行设置,引导学生投入到自评、他评中,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和细致。如任务一:“完成凤仙花的种植”,主要目标:能发芽、长出植株、能开花、能结果;任务二:“记录每日凤仙花的变化”,每天记录、一周记录2~3次;一周记录一次;基本不记录;任务三“描述凤仙花的变化”,精确描述、基本能准确描述、能描述但不准确、需要帮助;任务四“绘制茎的变化柱状图”,能准确描绘、基本能准确描绘、能描绘但不准确、需要帮助;任务五“自主研究”,能自主选择主题研究、基本能进行自主研究、能选择主题但没有研究、需要帮助。也可以设置“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对“凤仙花种植作业评价表”进行构建和形成。此外,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在多种情况下对评价表格进行运用,如知识性、实验操作性、交流汇报性、种植养殖类、长期观察类、制作类和比赛类等,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和任务完成中取得的进步和成长,使得评价的效果得到持续增强。
(五)善用评价语言——构建深度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业评价的效果更好,教师也需要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精确地运用好评价的语言。评价语言的运用可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地对评价语言进行运用,推动教学从原本的形式主义走向深层次,使得深度教学的模式得到构建和生成。
1. 评价语需要新颖独特
教师所采用的评价语需要给学生带来鼓励和肯定,使得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个性得到放飞,情感持续升华,使得课堂拥有活力和生机,充分发挥评价语的调控、导向和激励作用。如,“这位学生的发言很完整,但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能够再思考一下吗?”引导学生补充。后续,教师可以继续评价:“这次说得非常完整,你的学习能力和反应能力非常快,具备成为科学家的潜质!”这可以引导学生对科学概念主动构建和形成,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品质。
2. 评价语需要真诚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来自教师的真心赏识,因而在评价语运用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充满激励和赞赏。在评价中,教师需要运用真诚语言、鼓励言辞、友善笑容,让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获取到被尊重的喜悦和期待的幸福。如在讲解《植物的种子》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对问题有效地进行设置:“植物种子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学生回答大小、形状、颜色……这是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结果。教师可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评价:“太棒了,你和孙悟空一样,仿佛有火眼金睛呢!”总之,教师的评价语需要做到真诚、满怀深情,带给学生浓浓的欣赏和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被有效激发。
3. 评价语需关注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在评价语的运用上运用分层理念。教师需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闪光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如,教师对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借助语言为学生设定更高层次的标准,如“××,如果怎样会变得更好。”对中等学生,教师可借助“欲扬先抑”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能力虽有待完善,但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进步!”对班级中的学困生等,教师主要将激励评价为主,如“你太棒了!”“看到了吧,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以此,使得评价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学业评价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地展现出来,使得学生从中获得进步和成长。
五、 结论
总之,在新时期,教师巧妙地借助学业评价,推动学生的科学深度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长,有助于持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可对上述方式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完善性的科学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充分发挥评价的价值和效用,助推学生的全面和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煌.基于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标准的区域测评实践——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例[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9):42-43.
[2]万嵩海,喻伯军,姜卫英.体现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学业质量评价设计——以2021年浙江省小学科学学业质量评价项目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Z2):19-25.
[3]吴莉.小学音乐学业评价分析[J].文理导航,2023(8):10-12.
[4]叶彩红,卢伟平.“四多”促优化 “四性”落素养——厦门市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升举措[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6):4-7.
[5]白静.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10):14-17.
[6]李炳燕.小学科学学业评价体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7]余化龙.“项目超市”测评在科学学业评价中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36):64-66.
[8]何美惠,叶彩红.小学科学学业评价原则和实践要点——以探究性试题编制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7):124-129.
[9]李媛媛.关于小学科学学生学业评价的思考与实践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18-119.
[10]朱家礼.基于“标准”的小学科学学业评价与教学实践的思考——从一道科学命题说开去[J].安徽教育科研,2018(4):88-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