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9-23黄显武王静宇张继凯赵宇红刘立新

大学教育 2024年15期

[摘 要]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办学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各个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旨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自主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意识,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5-0135-0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将人类社会带向了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技术也已经融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虽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工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目前仍存在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培养的学生与实际行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多维度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可以确立以用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实现计算机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在社会、行业与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有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结合度不够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特色和行业的需求而制定。然而本专业部分课程特别是程序设计类课程过多关注专业知识教授,而忽略计算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地区特色衔接不够紧密。虽然大部分专业课程采用机房授课且注重上机操作,但是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大纲制订时未能更多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没有根据产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真实需求出现脱节。

(二)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不足

实训基地是专业实习实践类教学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力保障。由于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本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校外实训以参观和访谈为主,有限的实训内容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这也会影响到本专业的正常实践教学。同时,由于缺少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使得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无法运用于企业的工程项目,难以形成实践经验。

(三)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本专业中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占比小,缺乏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这也给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大多数专业教师只有高校工作经历,没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缺乏产业经验。由于人工智能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应大力加强师资培训,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其实践经验。同时,引进企业中具有丰富项目研发经验的工程师,使其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此外,还应该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其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与应用中,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

(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传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学生是适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多学科交叉融合重视不足,课程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无法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供良好支撑。因此,本专业应该设置合理的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培养出的人才能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在计算机应用和智能信息领域胜任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和项目组织等工作。

三、基于产教融合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数字化技术职位胜任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平台+资源+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产业生态,结合行业用人标准、岗位能力认证标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工程教育方法学为指导,校企双方重构实践教学特色突出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连接,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共同培养符合产业岗位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 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

学科在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积极适应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融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中。同时,本专业应当转变办学理念,从以前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够顺应新技术变革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传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向满足数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知识体系转变,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因此,本专业要紧扣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需求,为自治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通过调研国内同类型大学,以及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本专业一直在探索如何构建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且能够突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基于计算机学科自身的优势,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学校所在地区行业的特点,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围绕数字化产业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三大体系,以“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为基本定位,通过“宽基础、强核心、重应用”的思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二)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开展“校企共建课程”合作模式。校企联合开展课程结构优化,组织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编写教材讲义,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促进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对接行业标准、技术、需求以及发展前沿等各个方面,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为依托,把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的选题来源。上述方式能够使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产业实际。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相互促进的原则共同推进专业师资建设,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通过整合本专业的优质师资和企业技术骨干,构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校企师资培训模式。一方面,企业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将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教授给专业教师,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实现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与行业最新技术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优秀并富有经验的企业专家组建讲师团队,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科研等。通过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实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切实加强专业教师的能力培养。

(四)校企合作“双导师”模式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教师负责完成日常管理及教学工作,讲师团队直接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授课过程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并将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统一。实施“双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共同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95%以上的毕业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校内外导师甄选企业案例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重点关注选题的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注重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分析。“双导师”全程跟踪指导,严格推进毕业设计工作。通过实施“双导师”模式,有效地保障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包含质量决策系统、质量标准系统、质量运行系统、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质量分析与改进系统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2),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持续改进长效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共同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方法和量化依据。本专业积极完善学校、企业、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质量考核体系。

四、结语

本专业以内蒙古自治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基础,基于行业产业生态,结合行业用人标准、岗位能力认证标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重构实践教学特色突出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等,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连接,强化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辉,王加安,张美凤,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仪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20(16):39-40.

[2] 张显,石元泉,米春桥,等.地方院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23,22(4):191-197.

[3] 于干,周红志,王浩.基于校企合作基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2):123-126.

[4] 李伟光,肖萍萍,颜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5+0.5+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3(5):7-10.

[5] 曹水莲,柳佳刚.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师,2023(10):209-210.

[6] 罗小燕,陈慧明,许范,等.基于产教融合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0,36(1):126-128.

[7] 曹俊斌,高俊,李晓君,等.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23):121-125.

[8] 沈丽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19):172-174.

[9] 张卫丰,邢云凤.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校企产教融合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3):77-80.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