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4-09-23刘雪萍梁振涛王琦王桂秋游坤
[摘 要]文章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为问题导向,通过党建领航,立德铸魂,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构建“学建赛行”递进式教学模式。利用课堂内外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党建品牌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技能竞赛平台搭建、志愿者健康素养宣传等活动,拓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入打造有人文、有情怀、有温度的基础医学课程育人体系,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铸造一支时代先锋党员队伍,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充分发挥党支部育人战斗堡垒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立德树人”;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5-0113-04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医学学科特殊性及发展的需求[1]。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设置在医学教育早期,是引领医学生走进医学教育的“敲门砖”,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并起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导向作用[2]。通过党建领航,立德铸魂,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基础医学课程相融合,营造浓厚医学人文氛围,拓展医学人文教育渠道,有助于为后续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促进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医学伦理和医学技能的高素质医疗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的价值所在
基础医学课程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机能学实验等课程,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医学、进行实践操作和疾病诊断的基础,更是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的基石。其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课程着重引导医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注重培养医学生科学思维、跨学科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情感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主要是引导医学生树立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门基础医学课程同时实现专业、人文、立德的多层次互补,方能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观,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为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寓医学人文教育于其中,更能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使命感,培养出拥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基础医学课程与医学人文相融合的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现状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学生培养模式也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医学院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医学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当前,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医学人文教育理解和贯彻不到位,或单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作医学人文课程[3],或医学人文课程安排不当、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4],或直接忽略医学人文教育,更注重培养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5];(2)缺少具备医学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双重学科背景的教师[3],难以做到将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培养[6];(3)在具体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因缺乏需求导向及严格、持续的过程监管,人文教育多流于形式[7],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处于碎片化状态,教学效果不佳。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入校后较先接触的课程,对他们未来的医学之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铺好医学生入学第一块“思政”教育之砖,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的措施与成效
教学团队通过探索实践,发现通过党建领航与教学业务相结合,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强化“立德铸魂”师资队伍,构建“学建赛行”递进式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内外协同育人成效,充分发挥党支部育人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能有效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以“学”促用,夯实思政育人能力
着力统筹构建“党建+三全育人”新模式,推动基础医学课程思政育人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创建“健康暖人心,党建筑医魂”的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育人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师德师风铸魂工程,组织教学团队参加职业院校素质提高计划——师德师风专题网络研修培训,提高教师对师德的再认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8];制定“读医史知是非、看榜样知善恶、精医术知对错”的思政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医学史、科学素养、职业素养、英雄榜样等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医学生人才培养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充分彰显思政教育引领地位,夯实教学团队成员思政育人能力。
(二)以“建”强功,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和精品课
课程思政和精品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与有效手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教学团队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打造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育人新生态。对学科特色进行深入的挖掘,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集体备课活动。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了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现了基础医学课程与思政相结合,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同时,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加大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力度,建设了4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机能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建设了4个校级实训示范课堂,形成了2个校级“三教”改革典型案例、2个校级“三全育人”优秀案例。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和精品课等,使基础医学课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和实践厚度,提升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了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了医学生的知识拓展与精神培育两不误,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以“赛”提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教学团队提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教赛模式,组建了教学竞赛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搭建了技能竞赛平台,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教学竞赛团队积极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通过比赛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加快新时代“立德铸魂”教师队伍建设。此外,教学竞赛团队通过参赛获得了多个奖项。科研创新团队指导医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参赛师生把技能竞赛作为技能训练的新课堂、技术交流的新平台。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技能竞赛标准和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了专业技能,并孵育科研课题,进一步强化了科教协同育人;医学生通过竞赛,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操作技能技术,增强了综合能力,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科研创新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高职高专组比赛,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了广西第三届泰盟“可胜杯”生理学竞赛,获得三等奖6项;在校内搭建“笃学杯”医学基础技能大赛平台,举办了人体解剖学识骨辩骨比赛、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绘图比赛、病理学绘图比赛、机能实验技能比赛、显微镜操作技能比赛、生理学知识竞赛等。以赛促学,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文氛围。
(四)以“行”促效,深化学用结合效果
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党支部育人战斗堡垒的作用,以党建活动的形式促进第二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二进”“二服务”“四宣传”的“224”递进式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让医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检验、巩固和深化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1.“二进”,开拓新的育人课堂
教学团队将第二课堂“融进”课程教学,将学校的生命科学馆“纳进”第二课堂教学场地,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课程教学结合第二课堂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医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在实践中接触更多的基础医学知识,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丰富医学生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教学团队借助生命科学馆的特色资源,开展了“无语体师”致敬仪式、解剖日宣传、健康体重等活动,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涵养了精神,使医学生在学习生命本质的同时领悟生命的意义,学会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对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二服务”,厚植医者情怀
教学团队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互通互融,从医学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学校—社区”教育模式。利用生命科学馆开展医学生志愿者活动,成立了志愿者宣讲团队,其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展馆解说、医学科普知识宣传和健康宣教。另外,教学团队还带领医学生到社区开展医学科普、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在生命科学馆和社区的“二服务”活动,让医学生接触社会、关注民生,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医学生认识到医学在保障人类健康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自身肩负的责任,增强其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厚植医者情怀。
3.“四宣传”,打牢健康科普功底
为做好学校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工作,教学团队每年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眼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和世界艾滋病日,带领医学生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宣讲。大部分医学生对这种实践与服务结合的育人方式较为满意,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如制作爱眼日宣传海报和预防早孕宣传海报,到社区进行防治udzZ9xbyynGXQoAnfqgZYQ==结核病宣传等。教学团队致力于通过“四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医学生健康团体作用,激发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激发其内生动力,打牢其健康科普功底,以点带面,向全社会传播更多、更广、更科学的健康理念。
四、经验与启示
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根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学团队在深入了解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制度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成长规律;在党建引领下,依托基础医学课程丰富的医学人文资源,着力于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质量,构建“学建赛行”递进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知行合一、递进实施,培养有情怀、有灵魂、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增强医学创新人才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基础医学课程人文育人体系既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教育,又要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对承担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品格以及过硬的思政育人本领。
高职院校基层党建是推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根基[9]。党支部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导向,以厚植理想信念为基础,将教学与党建充分融合,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增强教学团队立德树人、争做时代先锋的意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育人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孟浩杰,蒋佳怡,张名仪,等.人体解剖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通的课程思政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180-183.
[2] 郭开华,周丽华,徐达政,等.中山大学基于解剖学课程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和实践[J].解剖学杂志,2018,41(1):120-122.
[3] 任天波,张焜.关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4):516-520.
[4] 刘永君,李宇遐,胡乃宝.论协同推进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塑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2):926-928.
[5] 钟震亚,田国忠,李艳君,等.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46-47.
[6] 谢静,陈晓阳,韩淑琴,等.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94-696.
[7] 赵文婷,方玉婷,张慧兰,等.国外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8,39(1):62-64.
[8] 明芳,郝青青.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做新时代大先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42-45.
[9] 何紫莹,张立颖,黄凯,等.高职院校“从严治党”与“立德树人”两翼并举的基层党建路径[J].广西教育, 2022(30):29-31.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