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路径研究

2024-09-23顾晨

大学教育 2024年15期

[摘 要]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在阐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思想挑战的基础上,指出了具体的引育原则,并重点从三方面指出了具体的引导路径,包括坚守育人本位,加强文化建设;依托新媒体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强化群体价值意识,积极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实困境;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5-0089-04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作为优秀青年人才培育的核心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数字时代传播方式的转变及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复杂性,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引导,促进广大青年的健康发展及整个社会的良性推进。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挑战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党和政府开展的行动来看,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确立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并设立了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即“马工程”,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和学科骨干。从理论探讨现状来看,不仅有国家层面的规划与部署,而且有社会层面的学术探究与争鸣。这些积极举措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日益强烈。然而,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深远影响和巨大冲击,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层推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

第一,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典型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霸权话语,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继续推动,其影响愈发显著。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各种负面思潮开始滋生,包括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受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主义成为冲击、腐蚀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颗毒瘤,必须提高警惕。

第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尽管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陷入发展低谷,但由于这一思潮曾经作为霸权话语席卷全球,同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存在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仍然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新自由主义思潮渗透于我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内,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大社会思潮。

第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经济私有制、政治多党制和意识多元化,从本质上来讲,其属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改良后的意识形态产物。目前,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本质冲突,成为冲击、消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另一社会思潮。

此外,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还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挑战,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众文化的双重影响

大众文化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对价值观教育也具有双重影响。正面的大众文化能够有效推动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负面的大众文化则会冲击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对国家稳定发展存在潜在影响。

(三)政治认同的深远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前提就是政治认同。高度的政治认同感不仅能够调动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基础,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然而,当前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着诸多冲击和挑战,集中体现在国外政治权力运作等方面。一方面,西方现行政治制度,特别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所形成的表面上的权力平衡及民主自由导致极少部分受影响的民众对西方政治存在幻想、产生信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而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及其政治认同感。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原则,是教育主体在实施具体教育活动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确保教育活动高效生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性的重要保障。

(一)整合性原则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学校作为主体,整合、联动其他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全面参与到具体教育活动中,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重大的系统工程,高校、家庭、社会都是重要的引导主体。高校作为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并通过细化教育目标,确保具体教育活动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全面贴合。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动,打造信息沟通、共享平台,双方合作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此外,高校还要与社会相关部门协作,建立校外教育协同机制,通过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群体创设更为开放的培育交流平台,全面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就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既要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又要释放教师的主导性,在多向交互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增强教育的长效性。也就是说,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主体,避免硬性灌输,避免打击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实时互动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动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现状,纠正思想偏误、疏解心理问题等,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质疑能力,以确保他们在后续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自我分析、判断始终选择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就是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形式上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以保持教育活力,确保大学生的长效参与。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模式:一方面,全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强化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边界,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能够融入更多时尚元素,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如打造集课堂学习、师生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等于一体的线上教学平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合式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路径

高校要立足实际,加强困境审视与思考,遵循整合性、互动性和创新性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寻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引导路径。

(一)坚守育人本位,加强文化建设

第一,全面唱响主旋律,落实“大思政”理念。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取向不明、标准不一等问题,高校必须全面发挥课堂教学的渠道优势,全面唱响主旋律,并通过思政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仪式层面的引导力。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问题驱动式教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通过信息互动手段与平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良性互动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柔性引导。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专题教学,增强教育引领的系统性。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教师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根本诉求导向,在进行常态化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答疑解惑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柔性渗透。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通过柔性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一方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做好标识规划。具体来讲,在食堂、图书馆、体育场等场所,合理设置具有引导价值的名人名言展示牌等,在严肃的公共场合悬挂国旗、党徽等标志。另一方面,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如可通过校园广播、新媒体平台等,有意识地进行典型事迹报道、典型人物宣传、正能量传播等,并利用学风校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此外,还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活动,在具体实践中践行文化育人功能,如通过志愿服务、学术沙龙、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理解,确保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依托新媒体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

第一,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范围。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及其传播平台已经成为舆论建构、信息传播的核心依托,是教育教学边界拓展的重要支撑。对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来讲,新媒体更是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必备工具。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正面发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正确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网络世界,进而消除不良信息及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影响。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无障碍性”。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具有正能量属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社会新闻,通过社群建设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并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确保舆论走向的正确性,化解大学生的观念冲突,尽可能地将负面因子消除在萌芽阶段,持续扩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新媒体世界的覆盖范围。

第二,要深入发挥新媒体价值导向的优势,全面创设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但充斥其中的负面信息、错误言论也会给新媒体使用者带来思想桎梏,而如何突出其正面导向价值、减少负面影响,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大管控力度,净化新媒体环境,从根本上减少错误思想的传播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向交互的舆论反馈机制,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舆论动态,并快速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确保舆论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高度契合。同时,高校要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做好典型塑造与传播工作,创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新媒体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三)强化群体价值意识,积极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第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大学生群体价值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的系统性。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全体成员内部达成的共识或愿景,它是决定群体行为的思想支撑。朋辈群体就是在相同或相近“趣缘”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群体,运行机制相对复杂,且群体意识也分好与坏。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必须注重群体意识的正向引导,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与辨别的能力,拒绝负面的群体意识生成,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践行的内在自觉性、向心力。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塑造典型形象,引导朋辈群体形成同向、正确的群体意识。同时,要组织开展多元化群体活动,如寝室卫生大赛、班级公益活动等,让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群体活动中逐步树立正向的群体意识。

第二,注重典型榜样的塑造,以朋辈教育感染更多大学生深度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朋辈群体中,尽管没有章程标准和机制规定,相互之间处于平等独立状态,但总会有一个领军者,因其个人能力、社交魅力等特点,在朋辈群体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其他群体成员的思想认同或多或少会受到他的影响。因此,朋辈群体这一核心人物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他的言行举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就会对其他成员产出负面影响,引发其他成员产生价值取向不明确、思想观念扭曲等问题,从而阻碍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甚至产生不良导向。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大学生朋辈群体典型榜样的塑造和引领,确保其“三观”正、有担当。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平台,让其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正向引领大学生参与有价值的活动。通过对核心人物典型的塑造,培养一批能力强、思想正、素质高的优秀大学生代表。有了鲜明的参照,群体行为便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效性、长效性的重要路径。

总而言之,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教育引导中,高校要破解存在困境,坚持引育原则,积极寻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24-02-16].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2] 谢耄宜.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空间价值共识凝聚的价值意蕴、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23(6):144-153.

[3] 张飞.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嬗变与意识形态教育互动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4(4):23-29.

[4] 邓兴田.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2.

[5] 孙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5):193-195.

[6] 杨春花.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分析及引导路径探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8(1):71-78.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