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新入职教师因需培训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4-09-22苏香妹
摘要:新入职教师培训质量高低关系到新教师在岗工作的态度与效果、专业成长的意愿与习惯。在了解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培训者可采取调整预设大课程、催生动态小课程的课程内容开发策略,以及组建成长团队、设计学习活动、形成生本课堂、组织团队活动、设置线上校内导师的课程实施方式,提升培训质量。
关键词:实证调查;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培训方式
新入职教师培训质量关系到教师在岗工作的态度与效果、专业成长的意愿与习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将目标与实施设计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和“直接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而缺失对教师内生需求、教师内驱力提升的关注,忽视真实工作场景中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在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无法短时间内采用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培训时,应引导新入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需求的驱动下,基于自身已有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构建新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体系。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应整合实用主义与人文主义,精准施训,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使培训内容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能满足教师本人的内生需要,从而使新入职教师尽快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入职教师培训需求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式与调查对象
笔者设计了“2022年市域新入职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从培训的时间、内容、形式和师资4个维度出发,了解新入职教师培训的需求现状。在正式调查前,抽取中学、小学、幼儿园3个学段各6名新入职教师进行前测,根据前测结果对被试者进行访谈并修改优化问卷,以提升调查的效度。随后,利用在线调查工具向瑞安市新入职的429名教师发放问卷。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是:男性教师占23.1%,女性教师占86.9%;本科学历教师占67.36%,研究生学历教师占29.71%,其他学历教师占2.93%;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师占73.22%,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师占26.78%。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对30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个案访谈,在检验问卷信度的同时深入了解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需求。
(二)调查结果
新入职教师普遍学历高、专业性强、适切性好,他们对教学活动已有初步认识,但在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学生个性差异、人际关系、家校沟通、角色转换、环境适应、工作负担、实践经验积累、专业成长习惯养成等方面亟须得到帮助与支持。调查显示,新入职教师对于培训的时间、内容、师资、形式的具体需求如下。
1.培训时间偏向工作日
多数新入职教师希望培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日。调查显示,学期每周满课时的教师占67.37%,而且教师除了负责教学,还有其他非教学的任务,工作量大,如果周末安排培训,则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在工作日,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专题培训会、学习讨论会、研讨会等活动,满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需要,促进其专业发展和学习成长。
2.培训内容偏向实用性
调查显示,“课堂纪律管理及课堂突发事件处理”“问题学生教育”“师生关系及家校(园)沟通”“教学设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等实用性内容是新入职教师迫切想学到的培训课程内容,分别占66.43%、66.43%、62.7%、62%和58.04%。此外,部分教师还希望有“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评价”“与同事及指导教师交往沟通的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分别占45.22%、26.81%和23.07%。
3.培训形式偏向实践活动,并支持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方式
调查显示,在培训课程实施方式方面,有67.83%的新入职教师喜欢观摩名师或者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有48.48%的新入职教师喜欢专家讲座、报告,有41.49%的新入职教师喜欢案例研究,有37.3%的新入职教师喜欢分学科学段课堂实操(如上课、观课、评课、议课)。
4.培训师资偏向一线骨干教师
调查显示,在期望的授课教师方面,有82.43%的新入职教师选择一线骨干教师,有53.14%的新入职教师选择学科教研员,有52.3%的新入职教师选择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有51.05%的新入职教师选择知名校长(园长)。可见,新入职教师更希望从一线骨干教师身上学到关于教育教学的“小妙招”“小策略”。
二、培训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
培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的真实需求分析为起点,做到培训主题聚焦、培训目标精准,并按照“主题—目标—内容”一致性原则开发培训课程内容。笔者认为,从个体层面看,找到新入职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产生的现实需求,围绕这一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内容,这样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更科学、更有准备地应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与困惑,帮助他们更从容地融入新工作,快速掌握实践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组织层面看,有助于推进新入职教师培训的完善,提高教师的归属感,提高学校教育与区域教育的凝聚力;从经验层面看,减少盲目培训、低效培训、缺少学员主观受训意愿的培训,能够为区域内培养新入职教师提供一条新途径。
(一)调整预设大课程
根据培训前学员需求调研,笔者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建议”,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将培训内容整合为“课堂管理、职业精神、班级管理、成长习惯”四大模块,并预设四大课程模块学习内容,确定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为重点培训模块(如图1)。
(二)催生动态小课程
围绕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实证调查获得的“培训课程内容偏向课堂管理、班级管理、教学设计和家校沟通等实用性内容”的需求,结合观察跟访、释疑解难、团队定制等各种行动研究,催生了动态小课程。
1.观察跟访,催生“新教师接班密码”课程
笔者跟访调研后发现,许多小学语文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其不善于班级管理,希望有专家指导其如何接手一个班级。为此,笔者组织培训团队开发了“新教师接班密码”培训课程,主要讲授“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需要良好的沟通”等内容。
2.释疑解难,催生“新班级管理36计”课程
新入职教师担任班主任,其对班级管理知之甚少,他们的工作困惑往往小且零碎,尤其是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行为严重估计不足。为此,笔者组织培训团队对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新入职教师开展“释疑解难”研讨活动,让这些新班主任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零碎问题抛出来,进行头脑风暴,对困惑进行整理和讨论,由此产生了有代表性的9个新班主任疑难案例。每一个疑难案例由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名优班主任担任导师,导师会安排3~5个鲜活实际案例支撑的微课程。经过一周的备课试课,生成“新教师班级管理36计”培训课程。
3.团队定制,催生“焦点式小课程”
新入职教师因其教学时间短、教学知识少、课堂调节能力弱,体现了总体教学能力“浅”的特点。在新课标、新课程推进“为理解而教”“思维可视化”“素养落地”的背景下,培训者需要为不同学科的新入职教师设计聚焦“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培训课程内容。由此,笔者在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培训中提出了“焦点式小课程”。比如,小学语文组的“焦点式小课程”是“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单元的设计方略”。
(三)开展团组提升活动
在具体实施中,笔者推出了一系列从学员中来又到学员中去的团组提升活动。比如,每期培训的各小组“学习简报”交流、各模块的“学习论坛”活动、“新入职教师悦读”展示等,成为每一类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的有益补充。
四、培训课程实施的方式
良好的培训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内化和吸收,并将从培训中获得的内容更好地外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组建成长团队
笔者在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培训过程中,按照实证调查中收集到的具有普遍性的疑难解决需求,以及新课标新课程理念需要落地的“好行动”,“循疑而建”成长团队。每一次组建新成长团队,笔者都会安排一次破冰活动,大家共同商讨,起一个团队的名字,编一首团队的歌,选定培训班班委,明确培训班班规,设计团队的LOGO等。例如,在新入职教师培训团队启动活动中,一方面,使新教师感受并建立温暖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另一方面,创建团队文化,使新教师感受到集体精神,养成团队合作意识,使其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设计学习活动
笔者将新入职教师设计预测课程分为“课堂管理、职业精神、班级管理、成长习惯”四大模块。结合新入职教师实证调查结果,明确了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是本课程重点模块,又考虑到新入职教师未来成长,将成长习惯模块也作为重点模块。为落实这些模块的学习内容,笔者将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的新入职教师需要的新教育教学理念、新学科教学知识、新学科技能、新教育技术、班级管理新经验等组建学习成长团队。例如,班级管理模块的建团原则是疑难类型相近,且班主任、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至少一位。团队了解分享新入职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有序开展疑难的收集、整理、解疑小组实践等活动。
(三)形成生本课堂
教师培训是教师的学习活动,而教师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主动性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要素。为此,笔者采取了生本课堂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一是“新手上路”微信公众号,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阶段性学习思考与分享,将其作为实体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书面作业式补充;二是学习简报,如实记录小组学习活动,增加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导师掌握学习动态,及时安排下一步学习活动;三是班级论坛,促进课堂与实践的融合,使班级论坛成为“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阵地;四是小组长作业,开展问题驱动型团队活动,培养新入职教师团队共同成长、互相学习的习惯。
(四)组织团队活动
在培训中,教师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思考进行学习的,而每一位教师的经验与思考是有差异的。因此,围绕实践工作中的疑难解决需求,笔者组织安排团队头脑风暴活动,这是一种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的高效率学习。比如,围绕某一个学科知识重难点突破,开展小组微课堂实践与展示活动;围绕情境资源建设,开展单元课程情境资源班大赛;围绕班级管理班干部建设,开展案例研讨活动;等等。
(五)设置线上校内导师
新入职教师普遍认为师徒结对的指导方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同时非常支持线上培训。对此,笔者推出校内线上导师制。要求每一位新入职教师在线选择本校导师(也可以选非本校导师),在线呈现遇到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需要改进的教学设计文本内容,如课堂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活动设计等。导师与学员进行线上交流,同时将线上呈现研修成果作为考核导师与学员帮带成效的依据。
线上校内导师每周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不少于40分钟的个性化、沉浸式、全过程的培训课程,基于真实教育教学场景、基于学生真实学情、基于新入职教师遇到的真实困惑而开展磋商、研讨、指导等,实现教师已具备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打散与重塑,解决其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其积累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知识。在开展研讨的过程中,导师与新入职教师之间都会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以及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探索新入职教师实践教育教学智慧提升的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培训实施方式的行动策略,是破解当下新入职教师培训目标不清、实践性不够、实效性不高而践行的培训路径。对新入职教师实施培训,目标需要指向帮助新入职教师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以提升新入职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驱力为基础,促进新入职教师快速掌握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雁茹.虚拟导师制:UCLA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的实施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10).
[2]黄晓娜.基于学习需求的教师培训样态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11).
[3]邹天鸿,陈睿.教师培训项目专业化设计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10).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