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导向理论的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路径
2024-09-11黄立阳韦艳云刘能兵张功贤
摘 要:“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目前,该课程教学仍然存在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存在差异的问题,导致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需求。基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中职学校应积极引入岗位导向理论实施专业教学,通过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岗位素养、精准对接机电维修工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参照机电维修工的岗位标准制订教学评价标准等举措,深入推进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社会、企业输送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导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110-06
以岗位导向理论指导教学,是指通过将学习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岗位导向理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符合电气自动化行业岗位一体化的需求,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基于岗位导向理论实施教学,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三者密切合作,搭建产教融合的桥梁,学校根据企业和行业的用人标准来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岗位导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存在差异
通过详细分析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广西工业技师学院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大纲,笔者发现,尽管这些学校近年来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但仍有30.00%的课程内容与当前的企业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存在明显的脱节情况。特别是关于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和先进自动化技术等,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却远远不足。此外,笔者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近50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有75.00%的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所学的电气自动化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他们进入职场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再学习。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反映出课程设计和内容更新的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
(二)实训教学与岗位导向不契合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然而,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训教学目前存在与岗位工作不相契合的问题,一些实训项目设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难以真实反映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此外,实训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训设备不足等,导致实训教学效果欠佳,学生未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操训练,未能熟悉生产设备的操作要领与技能,未能明确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阻碍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的专业师资队伍薄弱
实施岗位导向教学,师资力量尤为重要,但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不少教师仍难以驾驭这一教学理论。经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岗位导向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些教师更关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变化,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难以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二是有七成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及毕业生反馈等途径,了解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操作规范和职业素养等相关知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胜任基于岗位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三是专业教师往往把精力用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上,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获取与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相关的新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对接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不能与企业岗位工作有效对接,教学设计脱离实际工作。四是政府、学校组织的“岗学融合”培训较少。教师的“岗学融合”教学经验不足,“岗学融合”氛围不浓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难以达成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评价体系与岗位导向不匹配
目前,职业学校主要进行结果性评价,即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掌握某课程的情况。虽然有部分职业学校也将学生的实训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但是不少教师仍然根据实训结果衡量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未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种以分数和结果为标准的教学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却难以反映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
二、基于岗位导向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意义
(一)基于岗位导向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需求
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来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包含“机械”和“电力控制”两个方面的知识,包含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安装调试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和信号转换技术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如何控制机械装置的运动,融合运用这些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实际生产[1]。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人们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对功能更加完善、工作效率更高、智能化程度更高、技术指标更稳定、安全性能更好的机械设备有更多需求。生产力的提高助推了技术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升级,这一发展趋势促使职业学校与企业生产同步同频,学校只有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培养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来分析,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求和劳动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类型侧重于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即注重提升就业者的岗位胜任力[2]。职业学校需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深化对工作岗位特性、技术标准及职业素养的分析,把岗位能力标准转化为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培养既懂得遵循规程,又精通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机电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探索将岗位技能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致力让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技术知识、锻炼扎实的岗位技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实施基于岗位导向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培养一线生产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且符合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深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二)将岗位知识融入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是培养机电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企业生产对自动化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在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时,职业学校必须依照企业生产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要兼顾学生岗位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与工作素养相互融合。实施岗位导向教学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是能够有效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顺利适应岗位工作的机电维修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基于岗位导向开展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和价值的必由之路。
(三)基于岗位导向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职业学校应当坚守的育人基准。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学校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主要场所,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与岗位相关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坚实基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择业观。例如,在实训过程中,将企业的岗位职责、生产纪律、生产流程、技艺要求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形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大有裨益。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岗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攻克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的热情。另外,机电维修工应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岗位能力,基于岗位导向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不断磨炼安装技术和设备调试技能,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累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做好铺垫,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断锤炼自身技能,促进自身技能和智力双发展。机电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既是一种技术活又是一种体力活,学生在完成相关工作过程中除了需要智力支撑,还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增强身体素质才能应对繁重的专业技能训练。基于岗位导向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需要学生按规范的生产工艺进行布局、架构,这不仅能保证机电设备功能的稳定性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机电维修工的岗位工作为导向,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将企业生产的操作规范、职业素养和产品验收标准引进课堂,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生产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由此可见,基于岗位导向实施教学是中职学校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是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举措。
三、基于岗位导向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对策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操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肩负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要想培养符合企业行业用人需求的专业人才,就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管理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应以就业者的视角去梳理岗位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厘清岗位工作流程,理性判断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使自己具备过硬的岗位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指导学生学习岗位技术和开发与岗位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的能力,才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使命。要培养兼具教学管理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求教师对照机电维修工职业岗位标准,打牢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主动分析机电维修工的岗位性质、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岗位规范及工作环境,系统了解机电维修工应具备的技术资格和岗位素养,并以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指标,找准自身的专业知识空白区、盲区,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岗位理论知识,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同时,教师应能准确传播机电维修工岗位工作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就业岗位,确定就业方向,培养学生能够胜任机电维修工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是提高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和学习技术规范的示范者,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开展岗位实训的指导者[3],其专业技能和岗位素养的高低关系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注重规范操作,重视生产流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为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广西南宁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南宁技师学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在个人层面,南宁技师学院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水平,为实施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层面,南宁技师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并通过“以老带新”、安排教师前往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使教师能够精准对接机电维修工的岗位工作需求,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同时,南宁技师学院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岗位素养融入实际教学,搭好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桥梁,使岗位工作与课程教学相互融通,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是要求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在专业领域发挥岗位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示范作用,学生学习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特点,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教学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传递知识和与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教学“工件的识别与分拣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这一任务时,教师可以带领各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实训需要准备实训材料、实训工具,并仔细检查工具的功能是否正常,检查并调试好设备,检测电气的安全情况,为实训教学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带头穿好工作服和劳保鞋,做好实训操作规范演示,做到动作协调大方、速度适中,工位也要保持整洁干净。由此可见,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亲自参与专业实践,为学生树立示范模仿的榜样,脚踏实地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技术领域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二)精准对接机电维修工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中职学校要深入了解机电维修工的职业岗位需求,包括技术要求、工作流程、行业标准等。如南宁技师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市场调研等方式,获取最新的岗位工作信息,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可带领学生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接触企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生产器材,了解设备和器材在生产中的作用,观摩企业技术人员操作生产设备,听取岗位一线技术人员的讲解,了解机电维修工岗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初步的认知。
二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制订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案。在校企合作中,南宁技师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相关企业联动培养人才,实现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相互融通,深度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调发展。企业行业专家是生产活动的最直接参与者,长期奋战在企业生产一线,既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能够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聘任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产教融合教学,能够为学校培养合格劳动者提供专业师资的支持。因此,南宁技师学院积极利用产教融合的契机,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求企业专家从企业的视角,迅速判断在校生岗位能力与机电维修工岗位所需能力的差距,为学校实施基于岗位导向的教学提出实质性建议。然后,学校参照企业专家提供的岗位用人标准,修订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标准;参照岗位工作内容、岗位技能要求、操作标准和职业素养要求,编写校本教学读本,从岗位能力培养的角度指导教师开展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教学。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岗位教学情境,提取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并提炼岗位工作知识和技能要点。例如,在设计“粮油厂自动供料系统的安装和设计”工作任务时,企业专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提供系统的控制要求、设备选型、触摸屏选型及控制设计相关资料和数据,整理实践过程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取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为学校开发校本教学资源提供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缩短了学校开发校本教学资源的时间。再一方面,企业行业专家拥有企业生产的大量素材,如企业生产所需的机电设备的型号、安装尺寸、安装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安装质量标准、故障案例等,这些材料能够有效支撑基于岗位导向的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使教学资源内容和岗位要求相吻合。
三是根据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引领作用。首先,南宁技师学院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双向交流,实现双方专业知识共享、专业技能互通,让教师有机会在企业岗位锻炼技能,能够收集企业生产的资料,从而促进教师企业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南宁技师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入校开展岗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了解企业岗位动态,指导学生根据机电维修工的职业要求、技术标准、生产规范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岗”“学”的无缝对接,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同时,这也为企业培训员工节约了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以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要求为导向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机电维修工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笔者将“工件的识别与分拣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学习任务描述为:某公司为了提高分拣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采购了六组工件的识别与分拣设备,要求供货商提供装配与调试服务,工期为一个星期。具体操作如下:机电维修工从班组长处领取派工单和相关技术文件,明确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安全规范和设备要求;查阅分拣安装工艺要求,制订安装计划;选择并领取材料和工具,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工件的识别与分拣,进行装配与调试;规范填写设备检测单;自检合格后,整理作业现场,填写工作记录单;完成后交付班组长检查确认。在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中,维修工要严格遵守现场工作规范。
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根据企业岗位工作职责,以真实岗位任务为依托,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线,树立职业责任担当,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的,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寻求“岗”“学”最佳融合方式,提高“岗”“学”协同育人效果,实现岗位文化育人、岗位实践培技、岗位实践育美、岗位实践强体与专业知识增智齐头并进的目标。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课程学习和岗位实践得以有效衔接,确保两者相融合的质量和效果,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担当,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从“岗”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机电维修工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然后根据真实施工环节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岗位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使真实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将岗位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实施“工件的识别与分拣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这一项目的教学时,笔者有计划地将岗位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恪守岗位工作职责,做到勤学苦练、遵守规范、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乐于奉献,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艺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维修工岗位工作的本领。
(四)参照机电维修工的岗位标准制订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受到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班级人数过多等因素的限制,南宁技师学院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评价仍以教师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重点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情况。笔者认为,只有基于岗位导向制订教学评价标准,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笔者结合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对过去的教学评价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完善评价功能,侧重于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4]。二是参照机电维修工的岗位标准、企业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指标化评价内容,将评价项目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大项,将评价内容进行科学量化,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在评价过程中力求客观、公正,强调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体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通过完善评价体系,笔者进一步根据企业标准制订合理的评价机制(如下页表1所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标准,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找自身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差距,以达到“以岗育人”“以岗培技”“以岗促教”的教学效果。通过评价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驱动力。
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将岗位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中职学校应借助企业的力量,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岗位能力培养的内容,围绕提升学生岗位能力目标开展教学,在教学评价中以评价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教学资源优势,结合企业岗位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并寻找岗位能力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契合点,全方位将岗位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解决学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与产业优化升级不相匹配的矛盾,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冬,卢永霞,杨辉静.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J].工业设计,2011(4):99.
[2]樊涪彥,马超群.职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20(3):90-91.
[3]孔令跃.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4]肖付刚,孙军涛,张永清.创新体系下“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农产品加工(下半月),2018(4):75-77.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劳动教育融入中职低压配电设备安装与维护课程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2B108)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