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理•情”高中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9-11何军扈雪欢王上锐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6期

摘 要:在认知发展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真实性教育等理念的指导下,柳州高级中学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以探索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为重点,在课程、教学、评价中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打造凸显真实性教育、指向理性思维培养、重视反思学习和经验意义的“真·理·情”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

关键词:真实性教育;理性思维;生物学;课程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004-06

为适应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新形势,提高广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继续推进第二批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柳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柳州高中)2020年申报立项建设基于“真·理·情”理念的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并按照规划目标进行系统建设。基地建设聚焦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挖掘学科育人的内涵和价值,因地制宜搭建课程实施平台,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变革教学方式,探索学科育人的路径和方法,使基地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板、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基地建设已初具特色,生物学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明显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彰显了学科文化创新特色,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真·理·情”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罗姆·布鲁纳提出,它主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关注学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方法。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呈现结论,而是创造探究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建立知识框架。教学中重视真实性教育,把生物学著名实验、经典事例等融入生物学课程中,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追本溯源,探寻科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可以避免平铺直叙让学生静态地学习科学结论,从而生动地展现求实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真实地呈现科学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综合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以科学知识为中心,强调逻辑、科学、理性。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淡化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指出学习是在真实生活中的一种自我经历的过程和自我感知的历程,更加关注学习经历中个人发展的过程。把课程当作一种实践“文本”来理解,认为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教学过程要根据实际制订适合学情的课程目标,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中,使生活与教育、与文化联系起来。

(三)真实性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真实性教育的负责人格兰特·威金斯曾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真实性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真实世界的教学形态,强调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出真实问题,主动展开多角色人际交往与互动学习。教育要使学生学会“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而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来解决,还需要对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未来的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真·理·情”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一)“真·理·情”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的特色

“真”指真实性教育,即在真实情境中恰当说明事实、行为和观念,培育学科素养。常见的真实性教育有基于情境或科学史的教学、项目式学习、案例学习、STEAM跨学科设计等。

“理”指理性思维能力,即尊重客观事实、证据,唤醒崇尚真知、强化科学逻辑分析、敢于质疑与批判等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情”指反思学习与经验的意义,思考立身处世何为正确,在阐释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中,在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中,强化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此外,“情”还有效助推学校“人格健全,自主发展,家国情怀,世界眼光”育人理念的内涵发展。

(二)“真·理·情”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的育人理念

柳州高中“真·理·情”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通过真实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握立身处世之道,即通过学习“真·理·情”课程达成“会做人”“会做事”“成英才”的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真·理·情”课程的育人理念是培养意志坚强、体魄强壮、敢于担当、生命至上,学科学业质量良好以上的学生,使之在未来世界中成为具有创造力、参与合作的终身问题解决者,具备主动关注人类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情怀,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弘扬民族精神等。“真·理·情”课程育人理念如图1所示。

(三)“真·理·情”高中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

柳州高中建设“真·理·情”高中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的目标是重新审视学科课程育人大格局,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健全课程基地运作机制,全方位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育人共同体,成为广西基础教育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排头兵;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引领作用,聚焦核心素养中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在转变育人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案上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三、“真·理·情”生物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因地制宜,搭建课程实施的优质教学环境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手头的纸质资源,又要深入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和开发身边的隐性资源、跨学科资源、校园资源、地方资源等,形成“基础—拓展—创新”“真·理·情”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向性需求,诠释“生活化、综合化、人文化”的课程理念。本课程的实施场地是“两室三区四园五基地”,即组建基础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打造三个课程展览区,以学校百果园为中心建设四个校内实践园区,发掘五个校外实践基地(如图2所示)。

(二)强调开放性与多元化,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真·理·情”课程内容的选择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虑人的发展和个体差异,立足人才多元化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发展,课程内容的情境载体必须是真实或逼近现实的,只有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化的建构中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第二,回归生活,满足社会要求。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整体需要,当前的普通高中教育应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课程内容要科学准确且具有整体性。学科课程既要突出学科育人特点,又要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深度有机融合,从而发挥最大效应。

柳州高中“真·理·情”生物学课程在坚持“国家课程为主,地方和校本课程为辅”的原则下,按照《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条件,围绕“真·理·情”学科课程育人理念,立足“三高”(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管理构建三级课程内容(如图3所示),厚植“三心”(精心、全心、耐心)教学,指向“三会”(会做人、会做事、会成功)育人。每一级课程包含“真”“理”“情”三个方面,但是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时指向性有所侧重,如基础性课程体系中的“生物学基础实验”侧重“理”,拓展性课程体系中的“生物学与职业选择”侧重“真”和“情”,而创新性课程体系中的“生物学竞赛”则侧重“理”和“情”,旨在达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三)明确教学核心指向,丰富课程实施途径

“真·理·情”课程的教学核心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通过真实性教育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高理性思维品质、增强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以真实情境中的人物、事件等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十大关键能力,突出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下面以生物学科学史教学为例论述课程实施路径(如图4所示)。首先,在科学史教学中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基地构建了四种成熟的教学方式:指向生命观念的生物学概念发展史、基于论证式的概念构建、角色替入的实验探究、聚焦社会责任培养的故事汇。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有相似的情境要素,即与生物学相关的人物、事件、社会现实议题等。以介绍科学家人物传记来激发学生的“观念理解”和“观念应用”关键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独立自主的科学态度;依据生物学科学史重走探究之路,培养学生建模、推理、论证、创新等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联系当前社会热点议题,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做出假说、制订方案并实践检验,得出证据予以支持或辩驳、分析评价,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四)以科学评估机制提升“真·理·情”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这种资源有利于诊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全面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1.评价理念

根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结合柳州高级中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真·理·情”课程实施倡导学习回归生活,重视科学探究,锻炼科学思维,渗透人文素养,评价突出“三心”教学、指向“三会”育人,从而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评价目的

基于生物学学科学习特点,课堂教学过程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由“正确地做事”转变为“做正确的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真善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深化学生对学校“人格健全,自主发展,家国情怀,世界眼光”育人理念的理解,使学生能洞察社会、完善心智,明确自己对社会、民族和人类福祉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教师认同“真·理·情”育人理念,丰富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完善课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3.评价标准

(1)评价要求

课程评价要发挥正确导向功能,以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高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学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加强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点考查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评价细则

①基础性课程评价

基于“真·理·情”课程育人目标,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围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从“真”“理”“情”三个主题展开,细化形成五个大项二十一个子项的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

②拓展性课程评价

拓展性课程主要开展拓展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激励为主,常采用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开展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等主体多样的评价活动。在拓展性课程的评价中,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活动表现、档案记录、积分榜等,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情况,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拓展性课程评价表如表2所示。

③创新性课程评价

创新性课程指向明确,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要涉及强基计划后备人才的培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基础教育阶段是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创新性课程评价以按需施教、按需选学、人尽其才为目标,发现与挖掘学生的天赋和创新潜质,有效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例如,从实验设计的创意性、材料环保性、实验效果、应用价值等入手,通过达人评选和成果展示等综合性评价,营造创新教育生态,在客观评价学生的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模范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基地建设强调“真”“理”“情”三者的融合,即追求真实科学、理性思维和情感共鸣的生物学教育大环境。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尝试跨学科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大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素养、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从而打开生物学教学新思路,迈向生物学教育新生态。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对教育环境现状的反思,还有对学校育人特色的考量,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符合的。通过基地建设,学校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有趣、深入的生物学学习平台,引导他们走向科学探索的道路,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基地将联合教育科研部门积极完善基地的制度和文化,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生态系统,发挥区域内的学科示范引领作用,让基地成为生物学教科研的孵化中心,让学生在有人文温度的真实性生物学教育中获得熏陶,提高思维品质,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胡鸣艳,龙中儿,游清徽.高中“诺贝尔奖与现代生物学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57-59.

[3]卢立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重要变化与实施建议[J].福建教育,2022(27):8-10.

[4]郭元祥,叶飞,刘志军,等.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1):68-80.

[5]夏青峰.北京中学:为创新人才的持续成长打好基础[J].中国基础教育,2023(3):29-32.

注:本文系2023年度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科学家精神融合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2023-C27)的研究成果。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