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提升路径

2024-09-11伍千惠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6期

摘 要:中职学校推进美育工作是落实国家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跨学科美育师资素养提升的迫切需要。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提升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要以技艺融合为引领,培养有“温度”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核心要素为指导,重构有宽度的师资培训体系;以网络研学为抓手,建立有深度的教研机制;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形成全方位教师美育浸润格局,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关键词: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022-07

教学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是县域中职教师有效完成以美育人目标的跨学科美育教学知识、教学能力与教学特色。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1]。基于此,县域中职学校实施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是加强和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应然要求。

一、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内涵演进

(一)落实国家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的要求

国家多次发文强调要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跨学科美育工作,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科学化和普及化。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强调跨学科交流,实现多学科学习的融合[2]。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树立学科融合理念”[3],标志着我国美育研究和以艺术为主体的跨学科美育工作进入深化和攻坚阶段。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重申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体艺综合育人的功能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4]。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艺术课程的综合性,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关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2023年,《通知》明确提出要“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共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遴选征集跨学科、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优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1]。以上政策、文件和课程标准等充分表明,开展跨学科美育工作已然成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社会发展对跨学科美育师资的迫切需要

跨学科美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整合艺术教育和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对拓宽县域中职教师的教育视野、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缓解县域中职美育教师短缺问题、提升县域中职美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为此,广西立足实际,相继发布系列文件,积极探索跨学科美育师资建设的有效路径。

为贯彻落实《通知》中“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任务,广西先后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美育教师培养要求。如:《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6];《广西壮族自治区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强调要“基本补足配齐美育教师,完成美育教师全员培训任务的80.00%,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7];《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深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和任务,其中,《广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非教师系列技术证书参考目录》将美术师、茶艺师等列为认证教师[8],体现了在职业教育中培养跨学科美育师资具有必然性。

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从广西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出发,尝试阐明其内涵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提升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提供参考。

二、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的内涵

针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构成,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究其本质都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情意等要素[9]。教育学观点认为,跨学科是打破单一学科壁垒,超越一个已知学科边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教育实践活动[10]。鉴于此,笔者认为,跨学科美育教学是指教师在融合艺术和知识、技术等学科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美育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要求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美育教学的理念,能够将艺术的感性元素和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以及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跨学科美育资源,有效组织和实施跨学科美育综合实践活动,并评价反思教学效果,以提升自身的跨学科美育教学水平。基于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的特征。

(一)具备跨学科美育教学知识

跨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县域中职教师对跨学科美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法等的协调、整合能力。跨学科美育教学知识则是指教师整合艺术和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其应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融合性。跨学科美育教学知识是县域中职教师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艺术教育理念,探寻、梳理、调和专业教学中体现的美育特质,将美育的精神和态度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二是艺术性。艺术活动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是美学理论的“具身化”,是建设学校美育的重要路径。县域中职美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艺术实践活动,如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开展美育项目式教学或者主题式教学,让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三是民俗性。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学知识应当能够反映当地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包括民俗节日、民俗艺术、民俗技艺等。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厚的美学理念和审美价值,教师将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美育教学设计,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为跨学科美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

(二)具备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

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是美育教师教学素养的关键因素。县域中职学校教师的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着重强调教师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教师需要明确本学科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艺术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对跨学科美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水平。

县域中职学校教师的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跨学科美育教学设计能力。县域中职学校教师在进行跨学科美育教学设计时,要突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以艺术活动为主体的项目式或主题式教学设计,创设具体的跨学科美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二是跨学科美育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县域中职学校教师应获取各种跨学科美育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或者对教学环境中的美育资源重新开发,以支持跨学科美育教学活动实施。三是跨学科美育教学实施能力。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跨学科美育教学实施能力,在跨学科美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美育资源,把握好教学内容与美育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组织开展跨学科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在学生感知、体验、想象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表达和创作。四是跨学科美育教学评价能力。跨学科美育评价区别于传统知识技能的简单传授,强调把教学内容与审美体验、艺术创造相结合的综合性、过程性、体验式评价。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教学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是否体现了美育的思想和特征;二是对学生的评价,需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三)具备跨学科美育教学情意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美术教师的专业情意归纳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自我专业发展四个方面[11]。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师既要具备对本学科专业教学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又要对美育教学工作有着追求和向往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愫是建立在对美育工作内涵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情意,更多的是指教师对跨学科美育教学的意向,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美育教学愿望和跨学科美育教学理念上。

跨学科美育教学愿望源于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和外部激励。教师的内在需求体现为教师对美育价值的认同和自身健康的审美品格,是县域中职学校教师实施跨学科美育行为的源动力,决定了其跨学科美育教学的意向程度。教师对美育价值的认可度越高,认为美育能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跨学科教学创新力,并由此获得自豪感和荣誉感,对跨学科美育工作的兴趣则越发强烈,其教学动机就会相应增强。外部目标和诱因的刺激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动机,从而加强教师跨学科美育工作的意向。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等是构成这种外部动机的外在诱因[12],为教师跨学科美育行为创造了客观条件。良好的外部刺激能够体现跨学科美育教师的教学理想,具体表现为:跨学科美育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学科共同体提供动力及活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改善县域美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等。

跨学科美育教学理念建立在教师对跨学科美育内涵的理解基础之上,其核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为目标,并将这一教学理念贯穿于以艺术活动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跨学科美育教学内容与实施路径的创新。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的很多综合类院校注重将地方“非遗”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与跨文化美育课程相结合,为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二是对跨学科美育教育设计与方法革新。例如,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实践、教育戏剧、乡村美化工程等元素融入学科教学设计,将情境教学法贯穿于教学课堂,不断探索跨学科美育功能和美育教学的新路径。

三、广西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提升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美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跨学科美育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美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笔者在与广西部分县域中职学校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适应跨学科美育的新要求。在此现实背景下,提升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成为推进县域中职学校美育工作的必要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需要坚持以跨学科美育理念培养为引领,优化县域中职跨学科美育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探索基于网络研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教研体制,构建全方位教师美育浸润格局,切实提高县域中职美育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以技艺融合为引领,培养有“温度”的职业技术人才

县域中职学校教师跨学科美育素养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以“技艺融合”理念为引领,明确技术与美育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从根本上促使县域中职教师树立跨学科美育意识,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解读技术美,用艺术的手段表现技术美,用艺术的情感投入岗位奉献。首先,中职学校要将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培养目标,将跨学科美育教学融入教师教育课程,聚焦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学特点,让教师进行生产技术与艺术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其次,以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培养内涵和理念为基础,明确跨学科美育认知培养目标,即充分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开展有“温度”的跨学科美育教学,扩展县域中职教师的美育教学知识,引领县域中职教师树立跨学科美育意识,从而培养审美素养高、道德情操美、职业技能优、创新意识强且有“温度”的县域中职美育教师。

目前,广西部分职业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围绕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开展跨学科美育教学,但课程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课程类型不够丰富,且与创新创业课程、现代技术的融合不够成熟。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各个层面的交流、学习计划,汲取国内各高校跨学科美育教学实践经验,如:北京科技大学开设了京剧、皮影戏、古琴等“国潮文化+工业创意美育产业”研究主题课程,贵州师范学院建设面向本土数字文化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实践课程等。对此,广西县域中职学校要不断学习、引进跨学科美育的优质课程,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加以改进、创新,如自主设计乡村教育特色课程,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乡村文化和地方知识教育,使课程突出本土化特色,更加适合县域中职生发展需要,进而培养出有“温度”的职业技术人才。

(二)以核心要素为指导,重构有宽度的师资培训体系

当今世界教师培训正向“问题为本的教师教育”(Inquiry-based teacher education)的范式转变[13],更注重发展教师的信心、责任与能力,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因工作场域的独特性,县域中职教师职后的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此,跨学科美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应该依据县域中职教师的独特属性,秉持核心要素为指导,突出“在地性(艺术创作与特定地点的紧密关系)”、实战性、陪伴性的理念,从而构建有宽度的职业教育跨学科美育师资培训体系。

一方面,要将美育文化认同要素融入培训目标,让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情怀落地生根。情感在地是乡村教师乡谊绵延之根,源自扎根乡村且长期浸染乡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共鸣[14]。县域中职学校美育教师的情感“在地”则源于对本土美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培训目标中,学校要围绕跨学科美育信念、美育知识与实践能力、跨学科美育融合技能等核心要素,提高教师信心、责任、能力目标发展的权重,内容应涉及本地美育文化、依托跨学科美育全程育人、跨学科美育资源整合能力、对县域中职美育环境的创新适应、教师美育素养自我发展等,引领县域中职教师在接纳、尊重、认同本土美育文化的基础上,积累跨学科美育教学知识、提升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强化跨学科美育教学情意(如图1所示)。因此,广西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师培训要强化美育、职业教育双重目标,充分发挥教师在本土文化振兴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美育职能和社会责任;课程内容要从广西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绿色生态文化中吸取美的养分,讲好多彩的广西故事,为县域中职教师树立美育自信、积淀美育情感、激发美育工作积极性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以关键问题为导向,促进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作为理论和实践、政策与行动之间的桥梁,承担着落实课程改革的工作,做好县域美育教师的转化工作又是最难的,因为县域中职教师大多是在岗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实用的、符合跨学科美育教学特点的方法,而不只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常听到一些教师反馈,如“专家讲的理论,我听了觉得很好,但是不知道怎么用,特别是碰到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为此,笔者通过与2021—2023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培训中心组织培训的3 642名县域中职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度交流,采用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关键问题”的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广西县域中职跨学科美育教学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跨学科开展美育实践教学活动”,共有3 246名教师认为这是目前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说明大部分县域中职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是实施跨学科美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对数字化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提升有迫切需求。而针对“如何搜索、获取有效的跨学科美育教学资源”的关键问题,共有3 074名教师表示自己缺少广泛的人文知识,需要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补充。总体来看,广西县域中职教师对自身实践教学实施的能力基本满意,但是在跨学科美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方面存在困难。对此,面向县域中职教师的跨学科美育培训内容应以关键问题为导向,促进县域中职跨学科美育教师找到发展着力点。教育培训应在准确把握县域中职教师独特属性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县域中职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在跨学科美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关键问题进行分类处理。针对不同“症结”制订专门的跨学科美育教学培训计划,着力解决好关键问题,切实提高教学培训的质量,以促进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的提升。

目前,我国在教师教学关键问题研训方面取得较多成熟经验的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他们的经验主要有:通过定期组织开展针对“疑难问题”的研训,构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机制助推教师职后培训转化成果;采用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校本研训协作研究项目、专家入校指导校本实践活动、省级优秀教研组的培育和评比等多种研训形式,内容涉及学科实践推进、学科项目化、大单元教学、精准教学等多种研训主题;打造网络研学平台,并创编《关键问题解决研训》系列丛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实践方法传达到一线教学场景中。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四级联动教师培育机制,可以为广西推进县域中职跨学科美育教师培养培训提供有效借鉴。

(三)以网络研学为抓手,建立有深度的教研机制

针对教师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县域中职学校可以借助网络课堂搭建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网络研学平台,建设跨学科美育教研同盟,为教师营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研修氛围,支持教师持续发展。跨学科美育教学网络研学平台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第一,组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区域跨学科美育团队。以网络研学平台为媒介,联合当地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优质中职学校、“非遗”技艺名师工作坊和企业组建跨学科美育团队,让县域中职教师在跨学科美育团队的指导下,一同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主题式、项目式跨学科美育实践活动和跨学科美育教改,打磨跨学科美育教学案例,形成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名师工作坊、企业与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研学共同体。第二,建设本土化的跨学科美育教学优质资源库。以网络研学平台为载体,将国内外优质的跨学科美育教学案例、丰富的跨学科美育教学资源分享给县域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解决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资源缺乏的关键问题,促进县域中职美育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的提高。第三,形成上下联动的研修工作机制。根据县域中职教师所遇到的跨学科美育教学关键问题,组织专家团队答疑解惑、发布跨学科美育项目、提供解决方案,就具体的跨学科美育教学项目实施进行在线对话和交流。第四,涵养一流的区域跨学科美育文化与研究生态。专家团队通过网络研学平台,针对县域中职美育教师的研修成果,如跨学科美育项目设计、跨学科美育实践活动教学等,提供持续性的、可行性的评定意见与建议,推动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向纵深发展。

(四)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形成全方位教师美育浸润格局

《通知》对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提出三大任务和目标,即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其中,以美育浸润教师是浸润学生与学校的前提条件。因此,做好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浸润是地方政府、学校、教师的共同责任,需要三方协同配合。

首先,地方政府要履行《通知》要求,加大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落实县域中职学校教师跨学科美育浸润工作举措,同时要积极利用好国家对西部师范院校的相关政策,促进县域中职教师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高质量发展。一是用好《教育部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政策。如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对县域中职教师的人才培养,为广西县域中职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政府可利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加强与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协同合作,从跨学科美育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资源共享、网络研学等方面,塑造广西县域中职师范学校跨学科美育的特色,培养能引领县域中职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跨学科美育师资队伍。二是用好“银龄—讲课”教师计划。如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是“银龄—讲课”教师计划第三批试点院校,也是广西县域中职学校师资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这些高校在美育创新创业课程、美育与现代技术融合等方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带领广西县域中职教师提升跨学科美育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县域中职学校跨学科美育教师队伍质量。

其次,县域中职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教师美育浸润的号召,善于作为、探索创新、临难不惧,根据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有计划地将跨学科美育浸润的理念与行动落实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当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意识到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同时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研思的内驱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

最后,教师个人要提高认识,树立跨学科美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政府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明确自身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努力提升跨学科美育素养水平和跨学科美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加强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并能熟练操作各种教学工具,能够对跨学科美育教学数字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并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各种优质共享资源,全面提升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

为全面贯彻美育浸润行动,深化美育工作及实践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县域中职学校要追根求源,以技艺融合为引领,以核心要素为指导,以网络研学为抓手,以目标为导向,建立有深度的教研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教师美育浸润格局,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有效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美育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0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 / moe_794 / moe_628/202401 / t20240102_109746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4-04-15].http://www.moe. gov. 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 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1.htm.

[5]王璇,倪嘉敏,李亚洲.跨学科视域下乡村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路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3(30):50-55.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桂政发〔2021〕34号)[EB/OL].(2021-10-26).http://www.gxzf.gov.cn/html/zfgb/2020nzfgb_20210226/d22q_zfgb2021_123638/zzqrmzfwj20201231/t11139015.shtml.

[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EB/OL].(2021-05-06).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t8782313.shtml.

[8]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23年广西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23-06-25).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t16692813.shtml.

[9]高妍彦.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35-45.

[10]张冬梅.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及其激励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

[12]衷克定,申断亮,辛涛.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的结构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28-32.

[13]龙宝新.论效能取向的当代美国教师培训改革[J].教师发展研究,2017,1(1):107-116.

[14]容中逵,阴祖宝.乡村教师在地性的意义澄明与实现图景[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3):19-24.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县域中职美育师资素养与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XZZJG2022B141)的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