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要素及其培育探究

2024-09-11卢俊林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6期

摘 要:基于中职生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究中职生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探索并实践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通过靶向施策,确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要素;理实一体,优化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载体;数字赋能,健全中职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五化”齐抓,有效培养具有厚德、精技、健体、尚美、敢为“五要素”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协同育人,建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职生;五育融合;“三全两自”;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017-05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公布,明确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指明了方向,但在职业教育领域暂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从目前的职业教育来看,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倾向。这其实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核心素养内涵把握不充分,导致核心素养特别是隐性素养培养相对薄弱,核心素养培育失衡;二是技能学习重于品质养成,导致育人成效不显著;三是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主体不全、评价方式不够合理,未形成健全的评价体系。因此课题组着重探讨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培养策略,以期建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一、靶向施策,确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要素及培养模式

(一)确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要素

中职学校要跟上教育发展潮流,将能力培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契合新时代技能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素养要求,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内容体系。以廉洁爱国、敬业奉献、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品德培养奠定核心素养之基,以乐学善学、专业扎实、技能精湛、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培养铸就核心素养之魂,以强健体魄、阳光自信、合作精神、顽强拼搏的修身健体培1N+rfkSzdvx9KMeIX3VQiR8KEQZiCeTxMISaCnV+ono=养构筑核心素养之躯,以人文情怀、审美情趣、艺术鉴赏、文化传承的文化培养塑造核心素养之心,以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社会服务、实践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打通核心素养之路,解决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重技能轻素养、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中职生核心素养内容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二)构建“三全两自”的育人模式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作用。中职学校要基于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各个专业培养中细化具体素养培养方案,构建“三全两自”的育人模式(如下页图2所示)。“三全”即全人教育、全面发展、全员参与,“两自”即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校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三全育人”的校级纲领性育人实施方案中,以“尊重、包容、欣赏、成长”的全人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团委—学生会—自治队—志愿者”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以自主发展愿景激活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每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背负着开展核心素养教育之责,通过公共素养与专业素养培养、课堂教学与日常习惯养成、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联动,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三全两自”育人模式,有以下特征:一是彰显职教特色,突出中职生自信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特点,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点;二是体现地域特征,突出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勤奋、务实、坚强、守信”价值观和“敢为、奉献”的精神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抓点;三是传承学校文化,“立德树人,德技兼强”,以“强”文化之“强专业、强素质、强技术、强职业”为发展核心素养实践的落脚点。

二、理实一体,创建“双基、三区、七中心、五模块、四大品牌”基础素养赋能中心

基于“价值塑造、认知提升、行为养成”三个维度,广西物资学校建设了“双基、三区、七中心、五模块、四大品牌”中职生基础素养赋能中心,解决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载体欠缺的问题(如图3所示)。

“双基”即两个教育基地。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孵化覆盖多个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生命安全教育基地,通过交通、消防、禁毒、防诈、急救等主题安全教育、法律讲堂、模拟法庭等,落实学生的安全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区”即三大发展区。一是思政教育发展区,通过“开学第一课”、桂物思政大讲堂和清风廉洁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二是桂物文创发展区,通过文创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三是榜样示范发展区,通过展示大国工匠郑志明、技术能手周洁、优秀校友杨焕良、电商能手黄宁等身边先进榜样,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引领,引导学生发展。

“七中心”即七大分中心。一是学生自我服务中心,以学生会为主,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二是社团活动中心,以团委为主,围绕德智体美劳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工匠精神体验中心,以名师工作坊、大师工作室为主,定期聘请导师授课、定点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职业意识。四是心理健康中心,以公共体育为主,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及干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快乐成长。五是美育养成中心,以商务艺术系为主,通过礼仪、艺体、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六是运动与应急中心,以学工处为主,提升学生运动素养,倡导健康生活。七是学生素养展演中心,以党政办为主,展示学生素养发展成果。

“五模块”即五大模块课程。开发桂物思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文创与非遗课程、特色与特长课程、兴趣与趣味课程,以课程赋能学生素养发展。其中桂物思政课程开发了“清风物校”“桂物思政大讲堂”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成长规律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课堂、活动课堂、实践课堂“三课堂”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内涵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全过程,培养品德优良、勤学精技、修身健体、向上尚美、愿做敢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课堂——理论课堂,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素质养成“三模块”课程体系。价值塑造模块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与人生等思政课程,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活动。知识传授模块开设历史、安全教育、信息技术等基础素养课程,以及职业规范、职业礼仪课程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专业课程。素质养成课程模块开设军事训练教育、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等身心健康素养课程,音乐、书法等人文艺术素养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桂物思政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特色职业素养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厚德、勤学、精技的核心素养。

第二课堂——活动课堂,搭建核心素养情感体验与内化平台。以学生五大核心素养养成为主题,实施“十个一”学生成长圆梦系统工程。依据学生特点及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系统实施生涯导航、阅读悦读、文明修身、强身健体、艺术涵养、劳动实践六大项目,促进学生职业操守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体育和“双创”素质的提升及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通过“五育”促进中职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以勤学精技的大国工匠精神体验为主题,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品牌活动;以修身健体的体育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比赛;以向上尚美的美育为主题,开展京族独弦琴非遗艺术进校园、壮族十八岁成人礼品牌活动;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为主题,开展桂物思政大讲堂品牌活动,在桂物思政大讲堂上,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好青年”系列活动。

第三课堂——实践课堂,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平台。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基于优势专业特色,实施产教融合,开展“党旗引领职教助农乡村振兴”特色品牌活动,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比如,电子商务专业联合企业、政府打造“智慧农商”团队,深入农村开展电商帮扶培训服务工作,通过送教下乡、孵化农民创业项目和为农民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农民将优质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四大品牌,即桂物思政大讲堂,桂物文创工坊、“农小二”农商创业、民族体育运动四个教育与实践活动品牌。

三、数字赋能,健全中职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为了客观评价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学校可量化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将核心素养要素细化,在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从课程学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300个具体可测的观测点。

一是构建“三元四级五维”评价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愿景,构建诊断性、成长型动态评价体系,形成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总体框架设计—五育指标细则—学生成长记录”三级综合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见下页)。制订学生发展标准,搭建学生全面发展标准总体框架;细化“五育评价指标明细表”,组织学生填写“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十个一清单’成长手册”等个性成长档案;指导学生制订并实施计划,进行周总结和学期自我评价,将即时性与过程性评价、发展性与增值性评价等相结合,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生成长内生动力,实现教育教学与管理同向而行、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搭建学生发展管理平台。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化动态诊断与评价,学校可搭建学生发展管理平台,将评价与信息化有机结合,通过智能化处理,减少人工统计、静态采集的主观性、复杂性和局限性,多角度提供真实数据、反馈学生状态,开展直接、便捷、即时、有效的评价,实时生成学生个体“数据库”,实现动态诊断与评价,及时监督评价效果。

四、“五化”齐抓,培育中职生核心素养

中职学校可以行动为导向,聚焦厚德、精技、健体、尚美、敢为五大素养要素,通过“五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图5所示)。

一是系统化规划。遵循“系统性设计、整体性规划、品牌化经营”的原则,由学校进行顶层设计,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二是阵地化布局。做好智能教室、基地、实训中心布局,建构一个集学习、体验、感悟、养成、展示于一体的基础素养赋能中心,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筑一个综合、坚实、立体的阵地,提供素养赋能载体。三是课程化实施。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发挥名师工作坊、导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将体验选修课、青年志愿活动、电商助农社会实践服务、社团活动等纳入校本课程,开展课程化教育实践活动。四是实践化感悟。让学生在赋能中心体a41f38fc96d64fd871e9be6c97e176f51ecfb44f617c16aa7547e2331d27f37c验、操作,在承办赛项中参与筹备、演示,在学校特色活动中表演、鉴赏,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五是可视化呈现。首先是培养理念可视化,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校训、校风等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其次是培养过程可视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类展示、培训、观摩、体验、交流活动,展示技艺,内化价值理念,增长知识、才干;最后是成果可视化,将获得的各项荣誉进行集中展示,建立荣誉墙,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五、协同育人,建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保障机制

学校要利用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优势,建立各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基础教研室建立基础素养赋能中心,探索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双元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名师+名匠”育人师资团队,并进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及教学评价。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比如,建立“1+N”智慧实训基地、广西供应链集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特色教育实践基地、广西独弦琴京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以及创新创业中心、桂物文创工作坊、生涯发展中心等。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化动态教学诊断与评价,促进教学质量螺旋上升(如下页图6所示)。

从实践来看,这些策略操作性强,引导力强。广西物资学校从2014年起进行探索与实践,经历起步探索、改革创新、提质推广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10年间,学校受益学生人数2万多人,对口升学率从35%提升至87%;学生获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奖项52项、省部级奖项1 182项。2022年,参加广西学生运动会(中职学校第一届参加)获19个单项冠军、3个团体冠军,冠军数和获奖数排名全区中职学校前列;2020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杨焕良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登上《人民日报》。目前,“价值引领,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已经在区内外25所中职学校进行推广,累计惠及1 000余位教师、4万多名学生。

中职学校要将素养培养和技能培养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五育”并举构建中职学校“三全育人”新格局[J].吉林教育,2023(18):6-8.

[2]杨筱玲.中职学校“以德为首,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要求思考[J].广西教育,2019(10):68-69.

[3]张远平.中职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和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12):42-45.

注:本文系广西教改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政校企行’四方协同共育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1A034)、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评价改革专项重点课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2022ZJY620)、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中职财贸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研究”(2021B319)、“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陈静思政名师工作坊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