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实施高中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4-09-11莫东霞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6期

摘 要:全面发展理念讲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实现“五育”并举。当前,劳动教育并未得到学校、家庭、学生的相应重视,劳动教育存在“喊口号”、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两张皮”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育人背景下,高中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观念,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家校联动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从而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中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097-05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导向,强调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由此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教育领域的神圣使命。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科学实施高中阶段劳动教8zoQQLrU4o/e3gyu1A9BYw==育,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学校应正确认知开展高中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中学校未能摆正劳动教育的位置,虽然采取了一些开展劳动教育的举措,但是“口号式教育”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辽宁师范大学某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对L省J市的500名普通高中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随机抽取12位教师和12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发现,高中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劳动教育内容简单陈旧、劳动教育途径单调、劳动教育评价欠缺规范性、劳动教育要素不完善等突出问题[3]。由此可见,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改革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等,是高中学校现阶段需要着力突破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从学科融合、家校联动、科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高中学校深入实施劳动教育的对策,从而实现将高中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一、学科融合:通过科学实施跨学科教学,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论述劳动教育途径时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要有重点地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纳入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由此可见,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学科融合研究,有助于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有利于实现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目标,从而厚植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和能力。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促进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各学科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主要是属于哲学范畴;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逐渐从哲学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学科分化是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和细化的结果,有效促进了各科学的深入发展。然而,自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一些复杂问题的研究牵涉多个学科,学科发展呈现出既有区分又有融合的态势,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开始出现。据统计,1901—2008年间,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52.00%,而在最近十年间这一比例已经接近70.00%[4]。由此可见,学科融合是实现创新创造的基础,也是推进学科深化发展的趋势,这是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劳动教育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等三个方面。具体而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在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在体验工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增强产品质量意识,感悟平凡劳动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就学生而言,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也是落实劳动教育最系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发挥各学科的渗透作用,从而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细处,充分发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如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就是关于劳动教育的一个单元。该单元收录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钟扬》(叶雨婷)、《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等文章,以及关于农事劳作的诗歌《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一单元的设计,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供了载体。在教学时,教师可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袁隆平、钟扬等人物的劳动精神、研究精神,逐步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并让学生总结、学会一些劳动技能。如,该单元所收录的几篇文章都是新闻通讯,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写作任务: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劳动故事?有没有亲眼见到或是听到一些令你感动的人物故事?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并根据课文学习所掌握的新闻通讯写作方法和技巧,写作一篇不少于1 000字的通讯稿件。

通过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既可以从袁隆平、钟扬等人物的感人事迹中获得精神养料,能够系统、深刻地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又可以从学习中掌握新闻通讯这一文体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计与之相关的写作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发现、感悟亲身经历或是发生在身边的劳动故事,从中感悟劳动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这样设计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非只有语文学科才有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也可以与劳动教育关联起来。如,在教学排列组合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将间种、套种等知识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理解间种、套种等种植方式的同时,理解排列组合的内涵、方法和意义;在教学化学反应式、配比等化学知识时,化学教师可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配置杀虫剂、生物肥料等,并指导学生开展给植物杀虫、施肥等劳作;在教学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知识时,生物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种植一种植物,并进行教材中“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一实验,让学生在种植植物、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既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知识,又深刻体悟劳动的意义和生命的魅力。

当然,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不是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教学中都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而是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机进行融合,如果只是盲目融入,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繁杂、目标的不科学,导致学生不知所措。因此,各学科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前,一定要深入研读本学科教材,从中选取适合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内容;此外,还要深入了解学情,设定科学的育人目标,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在有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从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家、校的教育主体作用,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融共生,三者缺一不可。学校和家庭只有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真正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家长和学校在育人理念上的错位,会导致教育效率的低下[5]。学科融合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家校联动则有效延伸了课程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求中小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而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特别指出,各阶段教学都要做到以学校为主、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共育机制。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学校必须响应国家号召,将家庭和社会纳入教育体系中,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劳动能力、劳动素养过硬的新时代人才[6]。

对学生而言,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学习,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体;家庭是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是学生教育的另一个主体。可以说,学生生活、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完成的。对劳动教育而言,学校和家庭是开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家校深度联动,才能有效、全面地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家校联动尚有不足,还存在家长劳动教育意识较为薄弱、家校教育脱节比较普遍等问题,这给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产生了消极影响。

针对家长劳动教育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家校活动对家长进行宣传和教育。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主题活动,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邀请家长利用一天时间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美食”主题活动,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美食、分享美食,让家长在活动中感受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学校可以要求各班班主任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利用班会课时间向家长讲解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或是通过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等,向家长转发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展劳动教育的视频等,不断强化家长在家里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开办家长课堂,邀请校外专家到校给家长做关于劳动教育的专题讲座,逐步提高家长实施家庭劳动教育的能力。

针对家校教育脱节比较普遍的问题,高中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校联动教育活动。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节假日,设计“我学会了一道菜”“我和爸妈一起下田”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发送学生和家长,让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孩子一起完成某一主题活动,并将完成过程拍摄成视频,或是做成照片PPT,上传至班级QQ群或微信群。又如,班主任可以每个月设计一个家庭劳动任务,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发送给学生和家长,由家长自选时间、自定内容与孩子一起完成,并将完成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传至班级QQ群或微信群。活动完成后,学生可自选方式在班会课中进行展示,或是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或是制作展示PPT,或是几人组成一个小组编演情景剧,充分展示学生的劳动收获和感悟。在开展班会课前,班主任还可以在班级QQ群、微信群中向家长发出邀请,鼓励有时间的家长参与到主题班会课中,与学生一起展示,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能力。

然而,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时间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活动。因此,学校在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家长的时间安排和意愿,有主题、系统化地开展好每一次家校联动活动,切忌随意而为,否则会挫伤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降低家校联动教育的效果。在开展相关活动前,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向家长发送邀请书,鼓励有时间的家长尽量参与。而对没有时间参与相关活动的家长,学校可要求班主任将相关活动拍摄成视频,上传至班级QQ群、微信群,让每一位家长都可以观看到相关活动,以此不断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是说,在深化家校联动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和态度,而不是以“下任务”的方式强制性要求家长参加,当部分家长不能到场参与相关活动时,要通过其他方式向家长呈现,这样才能确保家校联动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教育评价科学与否不仅关乎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关系育人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教育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7],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评价,重在评价教师实施教学是否科学;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测验等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科学的教育评价是确保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多样的评价方式、科学的评价手段、客观的评价结构及多元的评价主体等密切相关[8]。可以说,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风向标”和“龙头工程”,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科学劳动素养评价系统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9]。目前,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存在标准比较单一、不成熟,评价理念、评价导向、素养落实等有待优化,评价方式比较落后、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等问题。就评价内容而言,过去的劳动教育评价主要围绕劳动知识与技能点进行,侧重劳动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知建构和知识理解的过程;就评价主体而言,过去进行劳动教育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降低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多维度的,应该包含学生pE93+eNdju5TDfkvHGIkzg==的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10]。也就是说,在劳动教育评价中,高中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如:既需要评价学生的劳动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又需要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如勤劳、负责、团队合作等;既需要评价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如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精神等,又需要评价学生的服务精神。只有构建起全面的评价内容,才能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因此,高中学校首先要进行学情调研,充分掌握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将评价内容划分为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态度、服务精神等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又设定较差、合格、良好、优秀等四个评价标准;接着由学生根据内容和标准完成自评、互评,由班主任完成总评,并填写教育评价表。明确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是实施教育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科学完成这一步,才能确保教育评价的有效落实。

教育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是制约劳动教育有效落实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去,关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是采取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这样的评价难以反映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也难以综合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改革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是当前实施劳动教育必须落实的工作。高中学校可以引入竞赛机制,通过组织相关比赛考查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的掌握情况。如高中学校可以利用“广西三月三”等节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劳作竞赛,如制作美食、洗衣大赛等,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初赛,各班级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比赛,每班由学生自主选出优胜组参加校级决赛。通过竞赛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有效掌握相关劳动技巧,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高中学校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评价方式,即在进行线下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微信、QQ等通信手段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线上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还能有效反映学生开展劳动的过程、掌握劳动技能的情况等。尤其是在学校深入推进家校联动实施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班主任难以及时掌握家庭劳动教育的情况和效果,这是难以有效开展教育评价的症结所在,而采取线上评价方式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高中学校实现了宽带全覆盖,加上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评价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那么,高中学校、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评价呢?以开展“亲子美食”主题活动的评价为例,在进行线上评价时,主要是先由学生、家长将制作美食的过程拍摄成视频,然后上传至班级QQ群或微信群,由班主任、家长、学生就相关视频进行评价,以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在进行线下评价时,主要是由学生通过PPT、情景剧、撰写劳动心得等方式进行展示,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班主任进行总评。通过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开展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班主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促进劳动教育取得预期的育人效果。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扎实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在此形势下,高中学校应积极转变传统劳动教育观念,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家校联动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劳动教育落到细处、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曹良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大学,2024(09):27-30.

[3]严晨曦.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4]马麟,孔菲,程方骁,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J].大学与学科,2021(4):100-107.

[5]田青敏,侯妍.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共育:价值与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5):80-81.

[6]周强.探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协同共育[J].学苑教育,2024(8):10-12.

[7]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何玲燕,何卓文,王莹莹.SOLO分类理论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构[J].创新人才教育,2024(2):70-75.

[9]张普伟,朱涵琪,黄燕玲,等.基于区块链的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系统[J].科技风,2024(12):143-145.

[10]刚劲,令狐昌连.中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及目标实现路径[J].教育,2024(4):62-6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课题、重点课题“跨学科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创新素养的可行路径研究”(2023ZJY1324)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