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合唱校本课程开展“3+1+N”教学的实践

2024-09-11陈琴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6期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合唱作为一种多声部歌唱艺术,是音乐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结合南宁市部分中学合唱教学情况的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学校实际,提炼了“3+1+N”合唱校本课程教学方式,总结了基础技能和感知阶段、技巧提升与磨合阶段、作品理解和情感表达阶段、艺术表现与创造阶段等四个教学阶段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3+1+N”;核心素养;合唱教学;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076-06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这一体系的核心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科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准则。近年来,笔者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研发了合唱校本课程,总结形成了合唱校本课程“3+1+N”教学方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实践探索成果。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

音乐》指出,演唱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学习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核心素养、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有重要作用。合唱,是一种常见的演唱形式,通过多声部演唱营造层次丰富、和谐统一的演出效果。在中学阶段,开发合唱校本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深远影响。学生既能在合唱训练过程中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升审美素养,还能在团队协作、声部配合等过程中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意识。开发合唱校本课程既符合“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南宁市部分中学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宁市的大部分中学都组建有校级合唱团,但只有少部分中学专门研发了合唱校本课程,以课程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另外,虽然南宁市的大多数中学都组建了合唱团,但并不是每一所中学都足够重视相关工作,导致合唱团建设不是十分理想,学生的音乐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近五年广西相关赛事的获奖情况来看,一等奖获得者基本是南宁市的某几所中学。为了更科学地了解南宁市中学合唱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对南宁市部分中学合唱团的基本情况、教学实施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研包括南宁市的4所高中、2所初中,针对这6所中学的部分学生和音乐教师发放了38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8份,有效率约为96.84%。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南宁市部分中学的合唱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唱训练时间少,教学存在功利性

高水平的良性竞争是推动合唱教学整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调查显示,虽然南宁市的部分中学组建了合唱团,如参与调研的6所中学都组建了校级合唱团,但是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6所中学能够每周正常开展合唱教学的只有3所学校,其余3所学校基本是有比赛才会组织相关训练。这种“有赛就练,无赛则停”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功利性,非常不利于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参加调研的6所学校为了确保学生的学科复习时间,都存在压缩合唱教学时间的问题。

(二)班级合唱教学与高水平合唱团教学未能有效衔接

根据访谈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南宁市部分中学合唱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现有音乐教科书中的合唱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通常说的班级合唱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合唱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授,通过练习教科书中的合唱曲目,使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概念、声部的划分、音准的控制、节奏的把握等,更注重合唱的普及性和基础性,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二是学校组建高水平合唱团,进行更专业、系统的教学,这种方式更强调系统且专业的教学。为了参加各种合唱比赛或演出,学校会组建专门的合唱团,选拔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进行更为深入和专业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涉及更为复杂的曲目、更高的技术要求及更严格的排练。上述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可以形成互补的教学关系。然而,通过访谈调查,笔者发现在组建有校级合唱团的学校中,仅有两所学校能够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其他学校的班级合唱教学与高水平合唱团教学是相互脱节的。

(三)合唱教学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

目前,南宁市小学、初中、高中等三个学段的音乐学科教学使用的教材分别是由广西接力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等三个出版社出版的。由于使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及各学校在合唱课程教学上的差异,导致各学段学生在合唱训练上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进行完整、连贯、系统的课程教学和专业训练,是有效提升学生合唱水平、确保合唱教学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根据访谈调查,有4所学校在合唱教学中注重直接排练作品,忽视合唱相关知识的教学,这在本次调查样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鉴于当前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为了有效推进合唱教学,各初、高中学校需要制订一个全面、系统的合唱教学实施方案,将合唱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逐步提升合唱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合唱校本课程“3+1+N”教学方式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资源,经由学校组织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多样化课程。合唱,是音乐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为了有效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十四中)结合合唱教学现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提炼、形成了合唱校本课程“3+1+N”教学方式(如下页表1所示)。这一教学方式不仅确保了学校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学习体验,而且在培养高水平合唱团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审美情感和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N”教学方式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南宁十四中利用校本课程推进合唱教学,保障和提高合唱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而言,“3”表示三个模块单元,即合唱统一性训练、音乐理论知识及音乐作品赏析等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内容共同构成了合唱基础与训练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的合唱技能、合唱审美、作品内涵理解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其中,“合唱统一性训练”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声音控制能力和合唱配合意识,主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素养。“音乐理论知识”模块主要是学习基础乐理知识,如力度记号、和声等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乐理知识更好地理解合唱作品的结构与风格,为合唱排练提供理论支持。“音乐作品赏析”模块则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歌曲及其创作背景,深刻体悟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1”即作品排练与活动实践模块,属于综合实践类课程。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排练并表演(如参赛)。这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N”即能力课程模块,主要涵盖声势律动、舞蹈基础、打击乐器演奏等课程内容,属于辅助类课程,目的是满足不同作品合唱表演的需求。南宁十四中通过采取“3+1+N”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合唱学习路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提升、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三、“3+1+N”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N”教学方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亮点体现在固定的框架与灵活的内容组合上。该教学方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灵活应对不同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的挑战,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采取“3+1+N”教学方式开展校本合唱课程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基础技能与感知阶段、技巧提升与磨合阶段、作品理解与情感表达阶段、艺术表现与创造阶段等四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推进每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合唱过程中逐渐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力。教师怎么教影响到学生怎么学,因此,在每个阶段,教师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聆听分析感受美、运用合唱技能表现美、借助文化意蕴深化美、运用综合能力创造美,才能充分发挥“3+1+N”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基础技能和感知阶段

在基础技能和感知阶段,教师对合唱统一性训练模块中的每个合唱基础训练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并围绕单声部或二声部的谱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气息运用及掌握好音准和节奏上,使学生对合唱有整体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持续保持学习合唱的热情与兴趣。

如教学《春游》这首合唱歌曲,笔者首先给学生安排了一段“热身操”,学生接龙围成圆圈,相互按摩,捶背放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接着,笔者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春游》两首歌曲的音频片段,引导学生了解齐唱与合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然后,笔者出示四张图片给学生讲解合唱的分类,并引出训练内容: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它分为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气息是学习合唱的重要基础,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合唱的呼吸。随后,笔者给每组学生发一朵花,带领学生通过闻花进行吸气练习(感受腹部扩张)、叹气练习(感受气息的深度)、弹气练习(感受腰腹肌弹跳)、打嘟噜儿练习(训练气息的弹性),开始合唱的气息训练。最后,笔者展示谱例,引导学生进行音高的三度内缓吸缓呼练习,帮助学生熟悉五线谱并顺利完成呼吸练习。通过对作品《春游》的赏析,笔者指导学生识读三声部合唱谱,深入理解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重要性。在作品排练中,笔者通过引导各声部学生画旋律线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合唱时的音准。另外,笔者让学生完成一段有趣的身体打击乐表演,为作品的演唱增添生动的声势律动,完成本课的教学。

本课中,笔者在合唱统一性训练中选择了呼吸与发声训练,在音乐理论知识中选择了五线谱识读内容,在音乐作品赏析内容中选择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和《春游》进行对比欣赏,并对《春游》这个作品进行了分析与演唱,接着完成歌曲《春游》的排练。学生在训练中了解了合唱的分类,学习了合唱的呼吸与发声方法。通过对经典合唱作品《春游》的学习与演唱,学生不仅了解了这是我国最早的三部合唱作品,而且从歌声中体会中国诗歌结构与音乐韵律的巧妙结合后的美感。

(二)技巧提升与磨合阶段

进入技巧提升与磨合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合唱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和情感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情感的演唱。教师要重视歌唱姿势、呼吸方法、歌唱发声、咬字吐字、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训练,歌唱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尽可能循序渐进地融入演唱实践。教师要通过教授合唱技巧、和声知识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的演唱技巧。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不断地磨合中逐渐提高合唱的默契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唱录音、最美和声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巩固和提升合唱技能与合作能力,坚定学习合唱的信心。

如《四季的问候》这首合唱歌曲,笔者围绕“合唱的平衡”这个主题展开教学。首先,笔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单声部视唱练习、音阶练习、二声部和声练习及节奏练习。其次,笔者播放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四季的问候》,引导学生听音频、识读乐谱、听辨歌曲主旋律,提示学生使用彩笔标注出主旋律,提出“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合唱的声部平衡问题,让学生知道当主旋律在某个声部时,其他声部演唱的音量就要减弱。学生通过再次聆听分析,认识到当主旋律在两个(或多个)声部之间交替时,各声部的演唱应在音色和情感表现上力求一致。根据学生的表现,笔者进行小结:主旋律在声部间交替时,应保持衔接的流畅,声部间转换时音色要尽量统一,在演唱过程中要关注整体音响效果,倾听其他声部,调整自己的声音,使每个声部在演唱中达到和谐。在作品演唱中,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合唱知识,关注自身声部的音量并及时调整,让学生顺利掌握合唱平衡的要领。最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如虫鸣声、鸟叫声、流水声、雨滴声等,并将它们融入《四季的问候》这个作品的演唱中,为合唱表演增添更多生动与创意。

本课中,教师在合唱统一性训练中选择了单声部视唱练习、音阶练习、二声部和声练习及节奏练习等内容,在音乐理论知识中选择了五线谱识读和合唱的平衡内容,在音乐作品赏析内容中选择歌曲《四季的问候》聆听与分析,通过作品《四季的问候》的排练,并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融入课程内容,为合唱加入模仿与创编的表演。通过本课教学,学生的歌唱技巧和声音融合度实现了显著提升。一是通过标记主旋律的方式,学生认识到在合唱作品中,主旋律并非始终由高声部承担演唱。二是通过欣赏和作品分析,学生了解到合唱中声部平衡的重要性。本课教学重在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合唱技能,通过二声部和声练习和节奏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变化。通过学习与演唱各类合唱作品,学生得到进一步磨合,使整体音色更为和谐,最后通过模仿与创作表演,提升合唱的感染力。

(三)作品理解和情感表达阶段

在作品理解和情感表达阶段,教学主要侧重于作品的排练。教师可从排练的作品谱例中挑选出重点、难点乐句,经过适当改编将其变为练声素材,供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这种做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中的细节、难点及演唱技巧。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在演唱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内涵,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能够用歌声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

如教授《花腰彝弦》这首合唱歌曲,笔者先播放一段精心准备的视频资料,内容展现了云南四季更迭的壮美景色。视频中,春天的云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夏日的云南绿意盎然,清新宜人;秋季的云南五彩斑斓,如诗如画;冬季的云南则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韵味。这一系列画面令学生仿佛置身于云南,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多彩与魅力。随后,笔者播放一段云南“花腰彝”姑娘的歌舞视频,给学生介绍“花腰彝”姑娘的传统服饰及独特的节日习俗“祭龙”。接着,笔者将《花腰彝弦》的第一部分作为排练重点,把歌曲中的重点乐句和难点乐句单独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笔者通过让学生解读歌词,了解第一部分的歌词的大意,引导学生通过演唱音色的运用和力度的变化,赞美“花腰彝”人民的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最后,笔者让学生学习“花腰彝”的经典舞蹈动作,并将其融入合唱表演。

“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其独特的服饰、歌舞、节庆活动及民俗风情,是展现“花腰彝”文化特色的重要符号。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花腰彝”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而且领略到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这为后续的合唱表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本课中,笔者挑选了排练作品中的重点和难点乐句让学生练习,同时结合音乐理论知识讲解,教授了五线谱的识读技巧,重点通过让学生聆听和欣赏“花腰彝”的歌舞,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理解深藏在作品中的艺术意蕴。此外,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演唱作品《花腰彝弦》和学习“花腰彝”的舞蹈动作,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合唱表演技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艺术表现与创造阶段

艺术表现与创造阶段是一个兼具挑战性与创造性的重要学习阶段。艺术的创造性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就失去了艺术自身的魅力,无法让人产生心灵共鸣[2]。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与合唱团成员共同深入探索合唱作品的演绎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合唱的音准、音色、力度及动态变化上做到精益求精。此外,师生可共同设计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作与队形,以增强合唱团演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提升表演的整体艺术效果。

如教授《月亮喊下来》这首合唱歌曲,笔者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三声部的和声与节奏练习,并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歌曲《月亮喊下来》。其次,笔者通过播放合唱与身体打击乐表演视频《送别》,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内涵,并让学生尝试模仿2—4个小节的节奏进行表演。再次,笔者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张声势图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识读声势图谱,完成身体打击乐的节奏练习。最后,笔者按声部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各组学生尝试为歌曲《月亮喊下来》的C段“月光下的舞蹈”创编一段身体打击乐。

本课中,笔者在合唱的统一性训练中选择了有难度的三声部和声与节奏练习,在音乐理论知识中提取声势图谱识读内容,在音乐作品赏析内容中选择了合唱与身体打击乐表演《送别》进行赏析,让学生演唱《月亮喊下来》,结合身体打击乐学习并进行创编表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学习了作品中难点乐句的音准、音色、力度变化,做到了精益求精,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识读声势图谱,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并为作品创编身体打击乐,学生形成了创新性思维,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3+1+N”教学方式在中学合唱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

南宁十四中采取“3+1+N”教学方式实施合唱校本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而且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理论基础与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合唱竞赛的紧密衔接。实践证明:无论是班级合唱教学的质量,还是校级合唱团教学的质量;无论是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还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信心等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在学生群体层面

一是学生的合唱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了合唱的相关知识,有90.00%的学生成功完成了从声乐知识零基础到熟练掌握并出色完成各类合唱作品的华丽转变。通过合唱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对多声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演唱技巧,进一步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二是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增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提升了演唱技能,而且掌握了学科知识,并树立了学习音乐知识的自信心。在合唱团的集体互动与合作中,学生不断探索自我,适应变化的演唱群体和环境,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不断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增强了自信心。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学生的表演自信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荣誉的获得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是学生的品德素养有了显著提升。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间相互尊重、理解,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在团队外出展演中,学生能够自律自主,遵守公共秩序,安静有序地等待表演。同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文明得体,展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能够互相协助,共同完成任务,展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师成长层面

一是教学技能的提升。在采取“3+1+N”教学方式实施合唱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南宁十四中的教师始终秉持研究的心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教学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是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在集体教研中,教师共同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共同面对不同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的多变挑战,并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优化。这种合作和交流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是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而且能够积极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和研究。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教育论坛及在线交流等,教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教育科研能力。

(三)学校文化层面

自采取以“3+1+N”教学方式实施合唱校本课程教学以来,南宁十四中的艺术特色品牌——绿帆合唱团的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成绩突出。合唱团在2015年代表广西参加第六届中国童声合唱节展演,2017年、2019年演唱的《老师的眼睛》《老师不老》两首歌曲MV入选“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在2022年荣获中国第八届中国童声合唱节银奖,在2023年荣获广西第三届中学生合唱节一等奖(第一名)。南宁十四中合唱团连续17次荣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合唱总决赛金奖,还编撰了校本课程系列丛书《绿帆合唱团教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艺术师资力量的培养,确保音乐学科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

上述数据充分地证明了采取“3+1+N”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可以有效提升中学合唱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当然,“3+1+N”教学方式是基于南宁十四中校情、学情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他学校在借鉴这一教学方式时不宜“照搬照抄”,要充分分析本校校情、学情,结合学校办学方向、育人目标,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校本化改造,使之适用于学校的教学,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方式的教学功能,这是各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更需要与时俱进,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3+1+N”教学方式在系统传授音乐知识与合唱技能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更新、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真正实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目标。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