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视角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综合评价体系探索
2024-09-11吴春芳
摘 要:将心理健康监测纳入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针对中职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的单一性问题,课题组提出构建基于多元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反馈、企业意见以及心理专业团队评估等维度,构建全面、动态的心理健康评价网络,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中职学校育人实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评价体系;多元视角;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059-05
当今社会快速变革,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他们面临着学业、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对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心理健康作为评估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对中职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往往局限于单一的评价维度,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二职校)为例,旨在探索一种基于多元视角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综合评价体系,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中职学校育人实效提供科学依据。
一、构建多元动态的心理健康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精准地评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课题组构建了一套多元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合了多个评价维度,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反馈、企业意见以及心理专业团队评估,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网络。
(一)自我评价:深挖内心世界,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审视与反思[1]。基于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以及詹姆斯·格罗斯(James J. Gross)的情感调节理论,课题组设计了“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评估表”(如下页表1所示),旨在帮助学生更具体、更系统地认识自己,促进自我认知与发展。该表涵盖了“自我了解程度”“价值观清晰度”“焦虑程度”“压力感受”“快乐程度”“与同学交往频率”“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遵守校规校纪情况”等多个方面。通过填写这份评估表,学生不仅能够对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还能在评分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例如,在“自我了解程度”项目中,学生要思考对自己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在“价值观清晰度”项目中,学生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明确和坚定;而在“焦虑程度”和“压力感受”两个项目中,学生则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状态,评估自己的焦虑和压力水平。
(二)学生互评:提供外部视角,拓宽心理认知层面
学生互评允许同伴之间进行相互观察和评估[2]。通过“同伴评价量表”(如下页表2所示)重点关注“近期情绪状态”“课堂表现”以及“与同学交往情况”三个关键维度,便于揭示某些学生可能隐藏的心理困扰,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交技能。具体而言,在“近期情绪状态”项目中,同伴的细致观察有助于揭示某些学生可能隐藏的心理困扰;在“课堂表现”项目中,同伴的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果;而“与同学交往情况”则能准确地映射出每名学生在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三)教师评价:结合教育视野,全面审视学生成长状况
在教师评价环节,课题组融合了教育与心理学的多元理论,通过“教师评价量表”(如表3所示),全面审视学生的成长状况。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学习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以期有效预防并及时介入处理潜在问题。
(四)家长评价:深入家庭环境,全面把握学生心理状态
家长评价是洞察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心理状况的关键环节。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在家庭中的心理状态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因此,通过家长评价量表(如表4所示)全面评估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交流、规则遵守及活动参与情况,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际的心理状态,为后续提供精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引导奠定基础。同时,我们鼓励家长与学生深入沟通,并寻求教师或心理专家的专业指导,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企业评估:精准量化职场表现,全面检验学生心理素质
企业评估关注学生在实习或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场适应能力。企业通过“企业评价量表”(如表5所示),对学生的工作环境适应、同事交往、面对工作压力的反应,以及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全面检验其心理素质水平[3]。
(六)心理教师团队专业评估:运用科学量化手段,制订个体化指导策略
心理教师团队依托科学的量化手段,结合多元化的心理学专业方法与工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课题组精心选择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多种经过验证的评价工具[4]。
心理教师团队遵循严谨的工作流程,涵盖初步心理测评、深入心理咨询与针对性治疗三个关键环节。在接收到班主任提供的学生综合信息表后,心理教师团队会结合表中数据与心理测评结果进行细致分析,精准筛选出需要给予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随后,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二次沟通,通过精心设计的开放式问题,如在“自我了解程度”部分深入探索学生的自我认知,以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心理教师团队制订个体化的心理指导策略,并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及心理动力学疗法等,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完善标准,构建协同机制
(一)完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从多维度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在积极心理学与发展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题组对心理健康评价标准进行了精细化完善。新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关注其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并对每个维度进行了详细划分和明确定义,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深度,从而更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在自我评价方面,新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而且强调学生应具备明确的自我定位、合理的目标设定能力,以及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成长意识,实现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又如情绪管理评价方面,心理团队着重考查学生的情绪识别与管理能力、意志力与抗挫力,以及心理韧性等关键指标,系统评估学生在面对情绪挑战时,能否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应对、快速恢复情绪平衡,并保持坚韧的心理状态。
(二)构建“家—校—医—社—企”协同机制,优化评价工具与方法
为了更精准、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课题组积极构建了“家—校—医—社—企”多方协同机制。这一机制汇聚了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和企业等各方力量,通过明确的分工与紧密的协作,共同推动心理健康评价工具与方法的持续优化。
在协同机制方面,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提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信息和反馈;学校负责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测评,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或教育;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建议;社区组织通过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活动,营造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为心理健康评价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测评工具方面,课题组经过精心筛选和比对,引入了“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具有广泛认可度的心理量表。同时,课题组还积极运用心理测评软件、心理健康电子档案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精准把握和动态追踪。
在预警方法上,课题组注重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快速响应,通过定期测评和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数据或行为表现,系统将立即触发预警机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及时干预。这种预警方法不仅提高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效率,还确保了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
(三)系统提升评价者专业素养,保障评价的科学有效
为确保心理健康评价体系能够科学、有效地实施,课题组重视全体教师心理健康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工作坊研修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深化教师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同时,学校积极构建针对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应对和处理相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三、丰富评价形式,完善与创新评价模式
为了全面提升心理健康评价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课题组丰富了评价形式,并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
(一)引入动态评价机制,持续监测学生心理发展
动态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当前心理健康状况,还强调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持续追踪和评估。例如,实施心理健康动态监测项目,通过每季度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学生的日志记录以及心理健康活动参与度记录等,成功实现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持续追踪。如在某次动态评价中,课题组及时发现并干预了一名焦虑水平持续上升的学生,使该生的焦虑水平得到显著降低。这一实践证明了动态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心理健康综合评价研究中,课题组采用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进行量化评分,客观地衡量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访谈、课堂观察等质性评价方式,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例如,针对一名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课题组不仅进行了量化评估,还通过访谈了解其成因,并为其制订了个性化的辅导方案。经过辅导,该生的自信心得到显著提升,学业成绩也有所提高。
(三)强化跨文化比较研究,重视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课题组着重对比了柳州市区学生与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对比分析,课题组发现这两组学生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还初步摸清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韧性方面表现更优。为了深入探究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课题组从文化价值观、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综合分析。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心理健康评价的智能化升级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水平,课题组正在与专业机构合作研发一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评价系统。该系统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全面收集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数据。教师运用先进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并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与深度学习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的潜在规律并捕捉可能被忽视的心理问题。此外,该系统还可以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能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建议。在研发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关注数据隐私保护和模型的泛化功能。为此,课题组采取了严格的数据加密和匿名化处理措施,以确保学生个人隐私的安全。最后,课题组通过持续的模型训练和验证,不断优化模型性能,提高其在各种场景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五)融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心理健康辅导全程跟踪项目中,课题组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情况,还对其在辅导过程中的态度变化、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这种融合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动态过程,为后续的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某次辅导中,课题组发现一名学生在辅导过程中态度积极、参与度逐渐提高,虽然最终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情况一般,但其在辅导过程中的表现值得肯定和鼓励。
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监测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多元视角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综合评价方法,旨在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这一评价体系将得以不断优化,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刘静怡.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评积极性[J].科教导刊,2015(5):171-172+177.
[2]于红.国内外同伴互评文献梳理[J].校园英语,2020(6):73-74.
[3]程耀坤.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农机化,2020(6):112.
[4]朱业标,郑国阳.基于SCL-90量表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7):20-2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研究项目“中职生发展性心理健康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22ZJY652)的研究成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