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校园实践活动
2024-09-01杨小娟
[摘 要]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小学校园实践活动中,有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提升活动效果。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创新的实践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活动能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通过挑战活动能帮助他们应对多方压力,通过集体活动能协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要聚焦互动协作,完善实践活动体制。采取支持机制可以给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运用实施机制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评估机制能关注延时反馈的情况。教师要凝聚共育合力,拓展实践活动的路径。采用学科融合法能联动其他科任教师的力量,融合信息技术能体现出时代性,融合家长力量能推动校家合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校园实践活动;小学班主任
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以人为本”理念,倡导积极人性论,强调对人的积极作用,将培养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的基本目标,培养社会成员的积极归属感,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环境和社会中。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设计校园实践活动是工作重点之一。校园实践活动指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使得他们能在实践中深化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在设计校园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创新活动形式,完善活动体制,拓展活动路径。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积极情感,提升精神品质。
一、基于认知特点,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游戏活动,管理不良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以积极的人性观作为出发点,用开放的、欣赏的观点来对待每个人。这意味着在组织校园实践活动时,教师也要从积极的角度入手,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游戏活动、挑战活动、集体活动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对有趣的游戏充满了兴趣。教师可以将管理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掌握转移注意力、适度宣泄等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通过“憋笑游戏”,能让学生掌握“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游戏中,学生两人一组,一人通过搞笑的动作、语言,让对方笑。通过该游戏,学生认识到,要想提高“憋笑”的成功率,就要适当转移注意力,不要去看对方的动作,不要听对方的话。迁移运用到情绪管理上也是如此,当自己被负面情绪左右时,也要试着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通过“踩气球”的游戏,能让学生掌握“适度宣泄”的方法。学生将愤怒、悲伤、绝望等负面情绪写在纸上,贴在气球上,然后尝试将其踩破,看看谁的动作更快。该游戏有助于学生宣泄情感,尝试将负面情绪“消灭”掉。此外,语言调节等方法也有助于管理不良情绪,教师可以围绕它们设计游戏,安排学生参与。将情绪管理和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调节心态的方法。这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
(二)挑战活动,应对多种压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活动。挑战活动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活动,激发参与者的竞争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参加挑战的过程中,学生要应对多方压力,教师要引导他们采用调适情绪反应、改变认知模式、寻求社会支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口才,增强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教师安排了“挑战主持人”的校园实践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要尝试担当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的主持人,尝试应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这使得学生面对多方压力。一是来自自己的压力,有的学生口才不佳,性格内向,在面对他人时容易紧张。此时可以让他们试着采用深呼吸、倾听音乐、冥想等方法消除紧张的心情,排除压力,尝试用一颗平常心加入挑战活动。二是来自不理解的人的压力。如,有的家长认为学生“主业”是“学习”,担当“主持人”是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改变家长的认知模式,消除这方面的压力。此时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谈心,让家长认识到交流能力也是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尝试改变他们的认知,得到他们的认可。三是来自对手的压力。有的学生能力较弱,觉得对手的能力更强,给自己带来了压力。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寻求社会支持。如可以上网搜索如何担当主持人,通过模仿知名主持人的言行来提升能力,进而消除压力。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学会了应对各种压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挑战自我。同时,这也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精彩纷呈。
(三)集体活动,处理人际关系
小学生一般来说都活泼好动,喜欢和他人一起参加活动。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设计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所进行的活动,利用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方法。
在“互助学习共进步”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向其学习,同时,自己也可以成为其他人的榜样,共同进步。在这样的互助学习活动中,学生如果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则容易被他人排挤,游离于集体的边缘,久而久之,会让他们情绪低落。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一是鼓励学生采用“毛遂自荐”的方式,让他们大胆地展示自我。同时,还要在集体活动中特别安排“个人展示”环节,给这些同学一个展示的舞台。二是鼓励他们适当采用“抢话”策略。当自己感觉被集体遗忘时,可以选择一个其他同学忽略的角度,向大家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话题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则能使得该学生立刻成为集体的“中心”。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常常出现情绪低落、不愿和他人沟通的问题,教师要帮助他们激发自信,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二、聚焦互动协作,完善实践活动的体制
(一)支持机制,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互动的重要舞台。在设计校园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实践活动的支持机制、实施机制、评估机制等各个部分,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元互动协作,提升工作效果。在支持机制中,要设计心理咨询类的专门机构,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这样能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发积极心理。
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安排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可以让心理健康专业的老师坐班,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担当临时心理咨询员,给同伴帮助。还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上传一些心理健康的资料,支持“心理咨询室”。若有条件,还可以咨询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医生,得到他们的帮助。如,在举行“校园运动会”“校园歌曲大赛”等竞赛性质的校园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会因为心情紧张而产生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心理咨询室”及时行动,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用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后续的比赛中。在咨询服务中,可以安排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参与合作。这样能体现出互动性,也能优化支持机制。
(二)实施机制,凸显主体地位
实施机制指的是在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时,要经常关注学生的状况,做好预防和监控工作。还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监督自己或同伴的言行,当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同学时,要及时关怀鼓励,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
在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农业生产大行动”,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并关注他们是否激发了劳动意识。此时要落实实施机制,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如果发现学生存在消极情绪,则教师要及时采取行动,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如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劳动竞赛,让他们在激烈的比赛中展现能力,提升责任感。又如,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创新劳动实践,从调整劳动策略、改良劳动工具等方法入手,展现出自己的创造性才能。这些方法都能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激发其积极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实施机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让他们注意到自己情绪的变化。
(三)评估机制,关注延时反馈
评估机制指结合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情况,看看他们是否激发了积极心理。评估机制起到延时反馈的作用,有助于师生反思整个活动过程,并帮助师生调整以后的活动内容。
在“农业生产大行动”活动之后,教师要启动评估机制,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获得反馈。第一种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可以通过让学生、家长填写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如,可以询问学生在参加农业劳动时,是否会有负面心理,在活动后期,这种心理是否得到了改善。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举动,看看他们在后续参与其他劳动项目时,是否态度更为积极、主动性更强。如果他们确实出现了变化,则说明“农业生产大行动”活动起到了教育的作用。第三种方法是采用练习法。可以组织一些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劳动竞赛,看看学生是否有参与激情。又或者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些和农业劳动有关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上传到网络,看看他们是否踊跃参与。利用评估机制,能看到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是否科学,看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如何,这样有助于改进和发展。
三、凝聚共育合力,拓展实践活动的路径
(一)融入学科教学,相辅相成
积极心理学重视环境的作用。它认为,人不能与社会环境分离,应该在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对个人积极徤康的人格品质进行培养和完善。因此,教师在拓展校园实践活动的路径时,要尝试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融入进去,这样能构筑共育的生态系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师,设计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合力,使不同的学科相辅相成,提升实践效果。
考虑到农村的自然风光较好,故此,农村小学可以结合美术、语文、音乐等学科,设计“春游踏青”的活动。在该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画一下农村独有的风景,展现农田的变化,体现农民忙碌的身影。还可以让他们诵读展现自然风光的古诗词作品,让他们徜徉在诗歌唯美的意境中。让学生演唱《春天在哪里》等和春景有关的歌曲,并参与编舞合唱活动,陶冶情操。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中。同时,该活动结合了多种学科,能使更多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感兴趣,所以,如果能融合更多的学科,设计综合性更强的活动,则能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积极心理。
(二)借助数字技术,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不断深入人心。在设计校园实践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借鉴数字技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并调整活动环节。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更能起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在“农村的乡土民风调查活动”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活动的开展,并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由于该活动很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无助感,会显得惊慌失措。为了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设置“实时后盾”。“实时后盾”指的是设置一个微信交流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在群中提出问题,并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能及时得到帮助,他们便不会紧张,消除负面情绪。此外,由于该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继续参与的兴趣。此时可以给他们推送一些相关主题的短视频或者趣味阅读的链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再一次主动投入活动。将实践活动和新科学、新技术融合在一起,也能体现出共育合力。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教师更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与时俱进,提升工作水平。
(三)联动家长力量,立体推进
凝聚共育合力还体现在联动家长力量方面。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亲子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和父母一起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与父母产生矛盾,生成误会,此时教师要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他们消除困扰,和谐相处。
在亲子活动“我帮爸妈干农活”中,教师要积极联动家长力量,推进活动进行。由于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较高,常常责备孩子,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低落,产生逃避心理,不愿意继续参加活动。此时,教师要从孩子和父母两个角度入手,调适他们的心情。对于孩子,要尽可能地安慰、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和家长一起劳动是一个不错的生活体验,能让自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父母的严格实际上是为了让自己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对于家长,要引导他们调整对待孩子的态度,少一些责备,多采取讲故事、谈心的方式来沟通。亲子类实践活动构筑了校家联动的德育体系,但是学生的负面情绪则有可能影响亲子活动的进行。此时如果能引入积极心理学,调解亲子关系,则能提升活动效果。
基于积极心理学设计校园实践活动,能起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效果。教师要积极探究如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设计校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管理不良情绪,应对生活中的挫折,进而得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思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游园会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6).
[2]于蒙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管理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7).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