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法的运用

2024-09-01崔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6期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摘 要]体验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体验为载体的授课方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应用体验法,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心理教师需要做到:立足课程需求,遵循差异性、转化性、参与性等体验原则;指向课程特质,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体验性活动;聚焦课程实践,创设具体情境,优化教学细节,激发积极情感体验。

[关键词]体验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理论知识,将知识和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构筑体验式课堂,强化学习感悟,提升学习效果。体验法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借助专业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领悟,最终助力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体验法强调“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小学心理教师将体验法带进心理课堂,设计体验式活动,优化体验细节,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课堂体验效果。

一、立足课程需求,遵循体验原则

在小学心理课堂践行体验法,心理教师需要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差异原则、转化原则和参与原则。

(一)关注差异,尊重个性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真实、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以执教“做情绪的主人”为例。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差异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有的学生理性思考能力比较强,个性沉稳,可以推荐他们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学会理性、辩证地解读曾经或当下经历的事情以及为事情所困扰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体验;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强,可以推荐他们使用“叙事疗法”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调节,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心理教师通过专业回应引导来访者多维度解读自己的故事,进而产生不一样的积极情绪体验;还有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让他们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把内在情绪体验充分外化,演绎调节情绪的心路历程。基于个体差异设计教学活动,既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体验效果。

(二)情境转化,优化成长体验

转化原则体现的是心理教师鲜明的教学目标意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性认知客观存在的心理问题,更要指导他们调整和优化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体验感。

以执教“你来我往”为例。非心理课的教学流程大概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的原则有哪些,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然后引导学生找到“转化切入点”,让他们反思自我,看看自己身上存在什么问题;最后从认知层面指导学生调整个人行为,转变待人接物的方法。以“体验”为主的心理课堂,更重视以真实感受促使认知改变,以认知改变带动行为优化。转化点则是学生自己在人际交往的具体事情中、以他人“看到”和“引领”为前提的体验改变。执教“你来我往”时,部分学生卡点在于“对同伴的不了解”。心理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主题相关的亲身经历中去,让学生进入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师以协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鲜活具体的情景中尝试角色替换体验:“在你刚才的讲述中,老师听出了在愤怒、无奈情绪背后对同伴之间友好关系的期待。看似不可爱的情绪中,蕴藏着非常美好的期待。如此看来,透过眼见的事实和显露的情绪去看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期待,真的很重要呢。我们来一个角色互换,重新走进你刚才分享的成长故事,试着去感受一下同伴不友好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期待,你愿意吗?”用心感受,自然引导,不着痕迹地“转化”,正是心理课的教学艺术和魅力所在。

(三)鼓励参与,涵养积极态度

心理课堂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交互模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是协作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良好的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

以“今天我当家”为例。这一类主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设计这一类主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体现参与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设计、合作探究、活动总结等环节中来。在“活动设计”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干过的家务活,自主思考家务活包括哪些,自己胜任哪些,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以保质保量完成一天的劳动任务等。在“合作探究”环节,放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去超市购物买到质量较差的食品该怎么办?菜炒咸了该用什么方法补救?桌子上出现了很难擦拭的油腻该怎么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谈论和大组分享。在“活动总结”环节,让学生自主讨论、自由表达,分享经验,分析不足,使学生充分觉察自己在家务活动中的成就感和欢喜心。学生是自己的问题的终结者,真实美好体验是行动的内驱力,更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保鲜剂。心理教师在课堂践行体验法,强化参与意识,对塑造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

二、指向课程特质,设计体验活动

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设计疏导活动、抗压活动、集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助推其获得心理自救技能,打造阳光心态,塑造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核心特质。

(一)体验式疏导,提供成长支持

在疏导活动中,心理教师要有发现问题的慧眼,更要有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设计专业疏导方案的智慧。

在“做乐观开朗的人”主题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是否具有亲社会、积极交往的行为特点。如果发现学生存在明显且持久的低落、消极的情绪,可以尝试使用“回忆体验法”,假借视频、照片等媒介,唤醒美好回忆,将学生从低落的情绪和过强的主观感受中抽离出来,回到理性思考的状态,找到情绪低落的症结所在。或者尝试使用“想象体验法”,在轻柔的冥想音乐中,用温暖舒缓的、画面感较强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消除了悲观情绪,以热情开朗的姿态面对他人、面对生活的美好。教育是对生命的影响和唤醒,过程漫长,让心理课堂成为打造学生美好情感体验的魅力能量场,是对成长最好的支持。

(二)沉浸式抗压,应对逆境挑战

抗压活动是指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或再现主题相关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挫折,并自主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学校实施挫折教育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重要环节。

以“在挫折中成长”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在热身活动导入主题之后,执教者抛出问题“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经历是什么?你当时的感受如何?”借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带到自己的成长故事中。执教者使用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共情”和“自我开放”技术,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因为调皮,经常被父母和老师批评,甚至挨揍。我经常会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父母和老师的训斥如同压在我瘦小身躯上的大山。”由此引导学生用具体可感的物象把内心看不见摸不着的压力“外化”。执教者示范之后,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画出代表自己经历挫折的物象。在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画作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挫折故事,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分享过程中,小组长记录每一位成员在挫折事件中的不良体验。在随后的“与挫折辩论”环节,小组成员轮流扮演辩论赛的正反方,在多维“碰撞”中,挫折经历的“狰狞”面目慢慢变得明朗,课堂抗压活动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用理性认知和积极期待覆盖或弱化了挫折经历的不良体验。

(三)尝试性合作,增强集体动能

库尔特·勒温(Kurt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理论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作如下表述:个体成长与其内在驱动力密切相关;其所处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科学设计尝试性合作体验活动,是一种能提升学生集体体验感的重要手段。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合作友善的集体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养成。

以“合作创奇迹”主题为例。执教者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名为“同舟共济”尝试性合作体验活动。具体活动方案为:每个小组备有一张垫子,这张垫子代表一条小船,垫子平放在地上,其余地方都代表河水。小组同学一个不落站在这条“小船”上,即为挑战成功;若有同学站在“小船”外面就代表落水,挑战失败。首轮成功的小组可以升级难度,选择更小的垫子继续挑战。全员在“船”即为挑战成功,成功小组数不止一组,用时最短者胜出。在活动分享环节,学生都感谢自己积极参与,感恩同学通力合作,关于成长的喜悦在教室里肆意流淌。挑战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一起流的汗水,彼此全力以赴的合作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三、聚焦课程实践,优化体验细节

体验法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也要做好情景创设、感受表达、体验迁移等方面的细节处理工作。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好体验

学生自带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能量,心理教师可以秉持这一信念,在心理课堂创设主题相关情境,用积极情感体验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改变现状的力量。情境创设的路径很多,如,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虚拟情境;心理教师用合适的提问引导学生聚焦自己的成长故事;设计冥想活动,用专业的引导语带领学生进入主题相关的各种情境回望过去或展望未来;等等。

心理课堂的情境式体验不受时空限制,加上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独特,恰如其分地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打通丰富多维的情绪情感体验通道。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专业化的细节处理。在省心理优课评比中,《生命真奇妙》主题执教者在“拥抱奇妙生命”这一环节,运用“想象体验法”,引导学生在冥想音乐中再次感受生命的奇妙。笔者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执教者用轻柔却又有力量的语言提醒学生:“将右手放在左胸上方,找一个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坐着,慢慢闭上眼睛……”笔者清楚地看到,右前方的一个女生把右手放在左胸上方的那一刻,泪水汩汩而下。以拥抱自己的方式感受心跳的节奏,生命的奇妙,生命的伟大,在那个瞬间体验得淋漓尽致。

(二)引导表达,唤醒积极思维

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交互影响。在小学心理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正向思考和表达,是打造学生积极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以“生命真奇妙”为例。在“体验生命成长”环节,执教者设计了一个趣玩成长游戏——“鸡蛋变小鸡,小鸡变大鸡”。细心的执教者注意到几个没有顺利升级的同学情绪有些低落,在询问并同理当事人的感受后,问道:“如果游戏的时间再长一点,你觉得自己有可能顺利升级吗?”学生使劲点头回应。随后,老师摸着学生的头说:“来,跟着老师说,这只是一个游戏。”细节处理的动作让学生低落的情绪瞬间得到缓解。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体系里,思维方式决定个体对事情的解读,而认知会直接影响或左右个体的情绪体验。反过来说,积极的体验和解读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让人的思维方式由消极趋于积极,由固定化趋于发展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成长,是学生收获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和必经路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是对思维方式和生命态度层面的影响。

(三)体验迁移,收获实践技能

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行为和学生自我成长画上了句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更有价值的部分在于课堂体验和认知的实践迁移和延伸。从这个意义说,心理教师的课堂外持续关注很重要。笔者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成长日记”,真实记录将课堂体验和认知转化为实践技能并身体力行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在下一个主题开始之前以“小组交流”和“大组分享”的形式进行集体复盘。课堂内“输入”,课堂外“输出”,及时记录,如实分享,终身受益。

体验法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授课方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心理教师基于课程需求,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特质的体验活动,创设情境激发真实体验,优化体验细节,让学生在自己的主线故事里生发更多支线故事,丰富其生命体验,塑造其阳光心态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兆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21(14):94-96.

[2]庄子运.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74-7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选取的五个“转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初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