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选取的五个“转变”
2017-04-02张雯婷
张雯婷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构成了核心性的学科,在培育小学生健康心态的实践中体现了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新课改正在迅速推进;面对新的形势,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课堂也有必要加以转变;从选取课堂案例的角度入手,确保心理健康课堂质量的全面提高。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课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因而教师有必要选择贴近平日生活的真实事例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培育健全的品格和心态。对于心理健康的课堂而言,有必要明确课堂案例的选取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现状,探求五个“转变”原则指引下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案例选取;五个“转变”
从现状来看,小学心理健康这门学科正在受到更多重视,这是由于心理健康的学科教学直接关系着小学生的心态和人格塑造。相比于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显著的实践特征,与此同时专业性也是较强的。受到案例教学启示,现今的心理教育课堂更多引入了真实案例作为课堂的必要部分。然而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却存在案例选择的某些误区,这种现状不利于保障心理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适当选择与小学心理健康有关的课堂案例,这样做有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塑造小学生的优良性格。通过完善案例选取过程中的五个转变,就可以从根源上杜绝案例选取时的弊端和误区,提升课堂效率。
一、让课堂案例成为主角
在小学阶段中,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乏案例作为辅助。心理教育课堂只有融入了形象且直观的案例,才能富于趣味性和生动性。由此可见,案例的选取对于心理教学的成效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只是把案例的搜集和选取视作必要的课堂步骤,并没能深入探求案例教学的根本宗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学涉及到的案例就会浮于表面,因而欠缺必要的针对性。在课堂活动中,案例只是一种点缀,但是并非不可缺失的课堂主角。
从形式的角度来讲,心理教育通常涉及到多样的案例,这些案例应当构成心理课堂的主角。如果忽视了典型案例的选取和剖析,那么就无法突显心理教育课堂的优良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案例搭建了师生交流所需的桥梁,同时也应当构成心理教育所需的载体。借助案例剖析的方式,同学们才能迅速融入课堂,从而激发对于心理健康的浓厚兴趣。
二、让课堂案例一列贯穿
心理健康课程包含了较多内容,但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原理并不十分复杂,这是由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性决定的。在选择心理健康有关的案例时,很多教师通常没能依照特定的次序来选择案例,因此选择的案例多而杂乱。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些教师通常在讲解某个知识点之后立刻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个案例。然而实质上,这样做并不利于保障课堂实效,反而使得课堂案例的讲述变得更杂乱。对于此,有必要转变案例选取方法,用一个典型事例来贯穿完整的心理健康课堂。
为满足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需要,教师有必要在备课时通过全方位的考虑来选择某个典型事例,把这个案例作为贯穿整节课的课堂分析实例。在选择案例主题时,应当符合横向联通的基本原则,确保所选的案例可以联通不同的知识点。从纵向的角度来讲,教师也需要选择贯通性的案例作为讲述对象,巧妙设置发散性的探究问题。
三、让课堂案例关注积极潜能
现今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出现多样的心理问题。在这种认识下,心理健康教师也倾向于选择消极性的实例来揭示特定的心理问题,然后给出相应的防控措施。然而心理健康案例的选取如果只集中于消极问题的解决,则背离了新课改的根本宗旨,同时也很难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潜能。在转变现状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选择更多的积极案例,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正向的潛能。
教师在讲授关于情绪变化的基本知识时,可以选择具有正能量的积极案例用来调动正向的心理暗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摆脱负向情绪给自身带来的困扰,从而更专注于激发自身的潜能。对于积极潜能予以必要的重视,师生就可以获得优良的心理教育效果,让课堂充满阳光向上的气氛。
四、让课堂案例依“生心”而设
很多教师通常认为:小学生并没有达到心理成熟,看待事物仍很幼稚。因此在设计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时,通常也是依照教师自身的思路来设计的。教师凭借现有的经验和兴趣来选择案例,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然而这种案例选择的方式体现了浓厚的主观色彩,甚至很难符合同学们真正的心理特征。由此可见,教师在选择特定的课堂案例时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考虑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样才会贴近小学生特定的心理需要。
教师在讲解如何消除自身的负面情绪时,就需要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性,确保因地制宜的选择案例。小学生处在童年时期,通常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偶尔也会感觉到烦恼。为此,教师在选择与之相关的案例之前先要深入学生中间,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平日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先期的调研,就能确保案例选取的针对性,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依照学生自身情况选择的案例也更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
五、让课堂案例成为学生的实践创新
小学心理健康课堂如果要确保效率,那么前提就应当是激发兴趣。但是实际上,如果只是激发学习兴趣那么远远无法体现真正的课堂实效,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还需要融入更多创新要素。师生只有共同摸索实践思路,才能培育同学们具备的创新意识。因此,课堂案例不仅具备调动兴趣和活跃气氛的基本功能,而且应当深入实践,扩展视野并且活跃思维。在选取适当的案例之后,师生就可以借助案例探析的过程来密切互动,做到充分共享信息。
小学生通常富于形象思维,然而抽象思维并没有形成。结合小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来选择心理教学案例,有利于塑造深层的抽象思维。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划分为各个学习组,指引学生分组探究案例的内涵。利用心理教育课堂的有限时间,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情境,确保学生迅速融入案例情境中。这种情境十分贴近生活,因而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应当予以适时的引导,确保正确的方向。
六、总结
小学生处在特殊年龄段,身心并没有完全达到成熟。为了保障小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健康,应当对于心理健康的日常教育给予更多重视。在心理教育课堂上,师生有必要真正转变认识,意识到课堂案例选取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确保选取符合小学生身心特性的心理健康案例。在完成转变的过程中,师生应当确保紧密配合,共同探析心理健康课堂选取案例的重点,调整并且完善课堂上的案例选取和分析。在未来实践中,师生还需要摸索经验,切实保障五个转变的全面落实,从而服务于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翟媛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选取的五个“转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65-67.
[2]肖新燕,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2(06):94-97.
[3]朱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10):79-84.
[4]杨晓霞,张仁芳.建构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