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入墨”,墨随血行通脏腑
2024-08-23王莉翟艳鑫
一提到墨,很多人会先想到它的文化属性,毕竟墨是文房四宝之一。不过,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墨还可用来入药,在中医药文化中,它又被称为“药墨”。
药墨,又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付墨等,因其产地的不同,分为徽墨、香墨、金墨、陈墨等。药墨在我国久负盛名,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并称为“三大奇药”。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古书籍中均有提及药墨,可见药墨具有文化和药用的双重属性。
“药”“墨”兼具功效多
“药墨”,顾名思义,兼具中药与墨的功能,既可“以药入墨”,将功效不同的中药加入墨中;也可“以墨入药”,将药墨加入配伍好的组方中,增强组方功效。
药墨不是单一的中药饮片,古人对于药墨的认知虽然颇有争议,但对其的基本认识是相似的:药墨味辛,性温,归心、肝、肾经,具有凉血止血、敛疮生肌、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外敷可治疮疖等。宋代《开宝本草》记载药墨“味辛,无毒”;明代《本草纲目》载其“辛,温,无毒”;清代《本草备要》言其“辛,温”。
药墨主要是由烟料、胶料、药料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每种成分的优良都会影响药墨的最终质量,如气味芳香度、质地细腻紧密程度、颜色均匀润泽程度以及功效是否显著等。
烟料,主要为松烟、油烟或其他烟料。胶料,一般是用动物的皮和骨骼制成,首选鹿角胶,其次是牛皮胶、鱼胶、阿胶等,但动物胶容易变质、生虫、变味,因此,也有人用鸡子白、干漆作为胶料。药料,即制墨过程中加入的各种香料或药材,如各种中药饮片等,可以起到增值、增香、增色、增亮及防腐等作用。
从“邢夷制墨”到“百草霜”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天然形成的墨就被用作书写、绘画的颜料。春秋至南北朝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导致纸张逐渐取代简牍,人们对于墨的需求递增,人工墨开始萌芽发展。最早的人工墨,据传是西周时期的邢夷偶然发现的:有一天,邢夷发现灶炉下的锅灰乌黑细腻,于是取之与水混合用来作画,后为了方便携带,邢夷在锅灰汁中加入糯米粥、松炭等,混合晒干而得墨条。“邢夷制墨”可以视为人工制墨最早的文献记载。《述古书法纂》载:“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以药入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韦诞,即“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这开创了贵重药入墨的先河。南唐时期,药墨中多加入藤黄、冰片、麝香、珍珠粉等名贵中药。宋代民间则用稻草、杂草燃烧后在锅底或烟囱内残留的黑灰治疗扭伤出血、便秘等,称之为“百草霜”。到了明清时期,墨锭深受欢迎,商人虽不通文墨,但也会随身配备,以备不时之需。因为药墨制作过程繁杂,需要经过烧烟、中药发酵、炼胶、和料、雕琢、阴干等多个步骤,加上所用药料珍贵繁多,样式精美多样,所以也受到宫廷内院、官宦文人的欢迎。
药墨有其独特的优势
临床上与药墨有关的制剂有八宝止血药墨、小金丸、小金片、万应锭等。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八宝止血药墨,以八种珍贵的药材为原料,再用醋作为药引,可治疗如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等症,治病范围广泛,八宝止血药墨也因此成为宫廷贡品。
药墨因其制作过程漫长、制作工艺繁杂常常受到外界的质疑:为什么不直接用中药治病,而要做成墨,这样岂不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北宋本草书籍《本草衍义》中提到“以药入墨,墨随血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皮肤”。现代研究也发现,药墨的烟料为纳米级颗粒,不仅具有吸附作用,能吸住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一步发挥药效,而且渗透力强,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弥散在体内。
和常见中草药相比,药墨不易虫蛀,利于保管。作为药用,疗效广泛,可消炎解毒、止血止痛、镇惊解痉等,对于缓解带状疱疹、皮炎、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银屑病等也具有较好的效果,既可内服,亦可外用。
从选材、研磨到调和,传统制墨技艺历史悠久,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技艺,体现了中医药的传统智慧,但随着新式书写的普及和智能化的逐步完善,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墨的文化属性和药用属性正在逐渐减弱。尽管如此,传统制墨技艺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的文化爱好者所关注。许多艺术家和匠人纷纷投身于传统制墨技艺的研究与传承中,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如今,在国家的支持下、制墨匠人的坚持下,及年轻一代的热爱下,药墨这一古老的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药墨的学习和传承中,各种药墨制品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药墨不仅发挥着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药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药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古老而神奇的药墨将在未来绽放新的光彩。
小贴士
巧用药墨止鼻血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则用墨止血的说法。相传唐朝有位秀才,常常挑灯夜读。有一天半夜他正在读书时,突然开始流鼻血,且血流不止,他怀疑是因为自己经常熬夜,阴气损耗、虚火旺盛导致。中医五行理论认为,“水”能克“火”,秀才想:红色的血应属“火”,而墨汁是黑色的,应属“水”。于是,秀才随即用碎棉蘸上墨汁塞入鼻中,鼻血果然很快被止住了。
擅制药墨的“三品墨官”
相传,唐太宗因为胃病寝食难安,御医无论如何施治也不见起效。制墨师祖敏知道后,建议他用松烟与鹿角胶所制得的药墨敷肚子,唐太宗用后,没多久身体就痊愈了,祖敏也因此被封为“三品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