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养顺四时,脾旺不受邪
2024-08-23王梦琪王文卿唐青涛
临床上常遇到这类患者,整日头昏脑涨、易疲劳;胃口不佳,伴随胃胀、消化不良等;手足湿凉,睡眠质量差。这些症状的出现大都与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熬夜、晚起、不吃早餐、常点外卖、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爱吃夜宵等。这些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一步一步损伤了他们的脾胃,“蚕食”着他们的健康。
脾胃——人体能量的“补给站”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饮食的营养要被人吸收,则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黄帝内经》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食物进入胃部后,通过脾胃的消化,使食物的精气被肝吸收,滋养周身肌肉筋膜。食物的水谷精微被注入心,再由心布散到血脉中。血气在经脉中流行,汇聚于肺部,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再将血气精微布散到皮毛。四肢末梢的精气汇合,还流归入于脉,周流于脏腑。而水饮的吸收代谢,则经过了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布散,肺的宣降、通调,膀胱的汇聚、排出,使周身得到濡养。
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作为水谷吸收转化的第一站,二者的功能强弱是否协调、摄入和排出是否运转正常,决定了五脏得到水谷精微滋养的多少。五脏只有得到充足的滋养,人体气血调和,人的生理和精神活动才能维持正常。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人以水谷为本,以滋养周身。如果脾胃生病,人就容易出现各种症状:如果脾胃吸收能力不佳,肢体则缺乏营养,容易出现消瘦、肌肉萎缩等;如果脾胃转化功能不佳,身体代谢的废物容易在体内堆积,导致血脂升高、血糖升高等;如果水液代谢功能不佳,就可能会引起身体沉重、腹胀、水肿等。
脾胃不和还可能影响人的睡眠和情志。临床上常见到一些脾胃病患者常有入睡困难、眠轻易醒等问题,而在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中,有消化系统症状的人也不在少数。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可导致胃肠浊气上攻,扰乱神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肠轴菌群失调可导致这类情况发生。人体的肠神经系统大约由10亿个神经元构成,可独立调节肠道功能。肠道菌群通过代谢和神经内分泌,与肠道细胞和肠神经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沟通”。肠道菌群在免疫和防御、消化和代谢、炎症和细胞增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饮食不和、胃肠失调时,脑-肠轴调节功能失常,就可能出现失眠等症状。
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以及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想要身体持续健康,护好脾胃是关键。
顺应四季,调养脾胃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医把人体的脏腑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了“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两种对应方式。这两种对应方式反映了脾胃在一年不同时期的功能特点。具体而言,在一年不同季节,脾胃协助或抑制其他脏腑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夏秋之交,应关注脾胃本身功能是否协调。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3WnC9GprN6JdMckAMSEU93.webp)
春应调肝健脾
春天,肝木生发,若疏泄太过,则容易克脾土,可出现反酸、胃灼热、胃胀等诸多不适;若肝气抑郁,脾胃不能正常运转,则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打嗝、恶心等症状。因此,在春天调养脾胃,首先要舒畅肝气、调畅情志,不仅心情要轻松愉悦,还要规律作息。
孙思邈有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应少吃酸,饮食要以温、软、淡、易消化为主,防止刺激脾胃。可以适当饮用陈皮茶、大麦茶,以疏肝健脾。
夏应健脾祛湿
夏天,气候炎热,外界湿气重,人体处于阳气外散而内脏相对虚弱的状态。寒凉可伤脾胃,肥腻可生痰湿。全真派道士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提出夏天应“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其中,桂汤就是桂花汤;豆蔻是一味草药,具有芳香化湿、开胃消食之功效;熟水即是烧开的水,也是花草茶饮的代称。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湿脾虚的毛病,于是,她就制作了“白豆蔻熟水”用以日常代茶饮用。同时,由于夏季炎热,较多人喜食瓜果生菜,这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痢疾等,脾虚的人也更容易出现腹泻等症状。所以,夏季应少食生冷、肥腻的食物。对于素体脾胃虚弱的人群,如果出现了慢性腹泻,也可以考虑适量服用参苓白术散改善症状。
秋应健脾润肺
秋天,天干气燥,是许多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哮喘、支气管炎、肺炎高发的季节。肺与大肠相表里,胃肠通畅能促进肺系疾病的好转。因此,体热易患积滞,痈、疽、疔、疖、口疮,便秘,痔疮者,不适合吃干硬食物、烧烤等,可以吃一些清润、易消化的果蔬食物,防止引发肺胃旧疾。秋季宜“少辛增酸”,可适当食用酸甘、质润之品,如百合、葡萄、梨、玉竹、沙参、木耳、芝麻、莲藕、蜂蜜等,以养阴生津,防秋燥。
冬应温食防燥
冬天,阳气在内,阴气在外,饮食上既要保障人体的热量供应,又应该避免食用易生内热之品。因此,冬季应少吃燥热刺激的食品,以防燥热损伤胃络,出现溃疡、出血等。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提出:冬天应“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炙煿即熏烤食物,易使人燥热;面条、馄饨是“死面”,不易消化,会困阻脾胃气机。对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血糖在冬季容易出现波动,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如面条、蛋糕等应少吃,可以适当喝一些温胃的普洱熟茶,调节糖脂代谢功能。
责任编辑/李思涵
“脾不主时”与“脾主长夏”
“脾不主时”:“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是指脾土旺于四时交替变换之时,主四季过渡,而不独主一时,即脾为生化之源,在五脏之中长养四脏,反映了脾胃作为后天之本的重要地位。
“脾主长夏”:从脾胃腐熟转化水谷的功能特点出发,认为其与长夏之际湿热交蒸万物化成的状态相呼应。长夏之际水湿较重,脾胃功能呈现“脾弱胃强”的特点,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