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肺经畅气血,养阴生津解“秋燥”
2024-08-23严石卿严正易
8月上旬,正处于长夏时期,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养脾,秋季养肺,中医导引学则倡导通过对自身经络的主动调摄来改善、提高相应脏腑机能,以达到顺天应时、健康养生的效果。
脾司运化之职,平日里,我们无论是吃五谷杂粮还是山珍海味,抑或是生病服药,都需要依赖脾的运化吸收,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喜暖恶寒,长夏时节雨水较多,天气潮湿闷热,人们常与空调、冷饮相伴,久之则易伤脾胃。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常常食不按顿,进食没有规律,到了正餐饭点也没有胃口,这样容易导致脾胃失调。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生病时,首先会考虑服用药物和补充营养。然而,经验表明,现代许多人的消化吸收问题往往源于过量饮食、饮食不规律等,从而导致脾胃失和。因此,当脾胃不适时,首先应该节制饮食。古语云:“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这里的减少饮食并非完全不吃,而是不随意进食,要按顿进食。那么,应该食用哪些食物呢?可以摄取一些符合国人饮食习惯、具有健脾养胃作用的米油、茯苓、葛根等,为脾胃提供一个调理和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采用中医导引法帮助脾气运化、健脾祛湿。两者相互配合,效果更佳。
值此之际,人们还应注意宣通肺气,中医理论认为,肺朝百脉、主治节,司宣发肃降之职,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调水道。每日习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中疏导肺经导引方和疏导大肠经导引方,有助于宣通肺气,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吸收代谢。
1疏导肺经导引方
此方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韦陀献杵第一势,用以疏导手太阴肺经。韦陀献杵第一势要求“身形中正”“气息平和”。中正者,即身形中正,心无外驰;气和者,专心调息,勿使气滞。
【动作分解】
1.松静站立,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
2.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转掌心向前,在体前慢慢捧起。
3.两手在胸前合掌。
4.指尖向前,平直推出,劲达指尖。
5.两臂左右打开,同时挺胸收小腹。
6.两臂至水平位,两手转掌心向下,舒臂伸指,卷指握拳。
7.两臂放下时,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
8.以上导引动作合为1次,重复导引7次后,恢复松静站立。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95RR8LFPjrqbcfg2mEQYfv.webp)
2疏导大肠经导引方
此方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出爪亮翅势导引法,用以疏导手阳明大肠经。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DcRezeMy8N5nfaoJPrEprT.webp)
【动作分解】
1.两脚并拢,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
2.两手握拳提起,置于肋间。
3.两手呈鸟爪状,向前上方探出。出爪的同时重心上移,脚跟提起。抬头、挺胸、收腹。
4.两手翻掌心向外,两臂外展,向后下方划圆弧至极限位。
5.亮翅时,两臂从体后侧用力收回,握拳置于肋间,同时两肘夹紧。
6.重心下落时,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
7.以上导引动作合为1次,重复导引7次后,恢复松静站立。
【要点提示】
出爪亮翅势导引法是模仿鸟类的一种仿生导引法,《庄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出爪亮翅势导引法,通过咬牙、舌抵、抬头、挺胸、收腹、展翅、踮脚,促阳气上升,有助于聚精、养气、凝神。
3 健脾祛湿导引方
此方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收势,用以疏导足太阴脾经。中医导引诀曰:“调理脾胃须单举。”此导引势适宜在饭前、饭后做,脾胃乃后天之本,常做“左右单举”,有醒脾养胃、健脾祛湿之功效。
【动作分解】
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松静站立。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
2.两手在体前捧起,在胸前分掌。
3.右掌用力上托过头顶,同时左掌用力向下按至环跳穴外侧。
4.眼睛透过左掌虎口看脚跟,呈收势右势。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mKaTxjK6gH9fkuyXyUPhrc.webp)
5.两臂收回,两手在胸前交替。
6.左掌用力上托过头顶,同时右掌用力下按至环跳穴外侧。
7.眼睛透过右掌虎口看脚跟,呈收势左势。
8.右势与左势合为1次,重复导引7次后,恢复松静站立。
责任编辑/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