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体系重构
2024-08-08张晏铭董一冰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全面来临之际,当代生产劳动活动转变为数字化劳动活动。高校劳动教育工作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的重构工作,发挥数字劳动模式的优势,借助多元化的形态和多样化的价值理念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此,高校需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上。优化学生的数字劳动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关系,从劳动教育形态体系、参与主体结构体系、劳动教育时空体系等三个层面入手,加强活动引导,革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建设数字劳动的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可以形成更为正确的数字劳动理念,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以及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奠定有力基础。
关键词: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劳动教育;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9-0108-05
作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劳动教育近些年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家先后颁布了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指导新时代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工作实现快速发展,针对不同层级的劳动教育工作作出了总体性规划和指导,尤其指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发展环境。为此,需要基于全新视角,拓宽新视野,保障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物质性劳动形态,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意大利学者提出的数字劳动概念,强调了数字媒体技术和内容生产中劳动的重要性,指出这些领域的资本积累依赖于数字劳动的支持。数字劳动以主体的情感、认知和经历为劳动对象,以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内容为核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这种变化给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对数字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做到真正的适应,高校就要对自身的使命进行有效的发挥,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对学生的数字化劳动价值进行积极的培养,帮助他们应对数字时代的技术、伦理和社会问题[1]。
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是要融入数字技能的培养,如数据分析、编程和网络安全等。学生需要学会在数字环境中有效地工作,理解和利用数字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高校也应关注数字劳动的伦理问题,教导学生如何在数字时代中保持人的主体性和尊严,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简单而言,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数字劳动能力和素养。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数字公民[1]。
(一)数字时代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目标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作为数字时代劳动主体的平等和独立品格,让他们能够在劳动正义的准则下参与各种数字化劳动实践活动。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数字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并赋予人才培养的新任务[2]。在这个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培养能够适应数字时代生产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数字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已经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技术网络体系。这些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劳动对象、劳动场所和劳动关系,导致传统劳动力市场形势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生产和社会文化上的新问题。在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其追求的目标和主体关系都需要通过时代的检验,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积极探索数字劳动教育的路径[2]。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正确的劳动正义观:在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发展的同时,数字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能力和行为。劳动教育应让学生理解劳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公共作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格。
2.对数字劳动的各项价值做到不断增强。在开展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工作时,要对其经济价值给予重点关注,发挥数字化劳动价值的优势,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时,教育学生广泛参与数字化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结合生产性劳动和教育: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应避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割裂,有意识地培养具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学生,优化劳动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
总之,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承担传统劳动教育的任务,还要肩负起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培养数字劳动人才的时代使命。通过这些努力,高校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数字时代提升学生创造性的劳动能力
在数字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进行快速的提升。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价值的培养,通过开展数字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字劳动综合创造能力。
首先,在传统的劳动活动中,体力性劳动和低技能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在数字时代,这些传统的劳动行为正逐渐为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劳动活动所取代。这种转变产生了大量创造性劳动需求和数字化劳动需求,这要求高校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适应这一变化[3]。数字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活动需要将重点放在优化大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和数字解码新能力上,这包括优化大学生的数字化技术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和智能化的数字化劳动环境,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协作水平、分工能力和劳动适应能力,还要提高他们在数字化劳动环境中的批判能力。其次,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加侧重通过数字化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性尝试、错误,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时得以高效培养。数字时代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需要对智能化传感技术和自然化语言处理模式给予合理化使用,丰富劳动教育的类型,促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参与劳动锻炼活动,实现对其创造性劳动思维的培养。此外,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不同领域的互联互通,可以创造出多元网格化的数字劳动体系,将社会中复杂的、范围更广的、内容更深的劳动教育数字资源更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为激发他们的数字化劳动自觉性和提高他们的劳动反思性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4]。
总的来说,数字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生产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创造性劳动能力。通过优化他们的数字化技术使用方法,既提高他们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校劳动教育将为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建数字时代学生健康劳动关系
在进入数字时代以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劳动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劳动关系。
首先,数字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环境中的数字技术关系。数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智慧化和智能化,它们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如果大学生对数字技术了解不够透彻,就会使其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判断能力降低、自主反思意识不强的情况,制约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与数字技术实现亲密的沟通,引导学生使用数字技术来完成自主学习活动。其次,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活动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亲密沟通,彼此之间坦诚相待。数字技术的价值表现为互联与共享,对传统的社会关系进行了重塑,使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特点[5]。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注重对学生数字劳动迁移能力的培养,使交往成为家常便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能力显著提升,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促使高校劳动学习共同体得以快速形成。最后,高校在开展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活动时,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劳动教育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采取高效的措施回避数字技术给自然规律带来的挑战。通过数字化劳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经济发展的理性问题,提高对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认同,实现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有效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简单而言,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关注学生与数字技术的关系,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并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6]。通过这些努力,高校劳动教育将为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体系重构思路
(一)重塑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形态体系
在新时代,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要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的贯彻和学习,分析当代劳动教育的具体情况,创新发展现代化劳动教育工作。
首先,传统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集体劳动、生产性物质劳动,这些基础劳动教育形态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通过体力劳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品质。真实劳动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个体与大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对其融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道路上,生产性劳动发挥的作用无人能比。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从事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劳动。其次,在创新方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需要融入新型劳动教育形态。例如,将具有一定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数字劳动教育活动,如视频编辑、软件工程设计、网站开发等,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形态中。同时,应排除传统的劳动教育形态中追求自我娱乐的游戏型劳动,如影音视频观看、社交闲聊等。此外,应将具有一定沟通性和交往性的情感劳动教育活动与高校劳动教育形态有机结合。在数字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情感劳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受众就是大学生[7]。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里,情感劳动发挥的作用格外重要,使大学生能够对其内涵和价值做到全面掌握,实现对数字生产作用机制透彻了解。在传统劳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新型劳动教育形态,培养具有主体性、创造性、沟通性和交往性的劳动人才,为新时代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重整劳动教育参与主体结构体系
在数字时代,劳动者的数量和范围显著扩大,各行各业都与之紧密相连,形成了多样化的劳动者群体。这些不同行业的劳动者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劳动教育而言,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
一方面,传统的技能型和技术型工人,如机器生产制造类工人、装卸工人以及工程设计师和技术工人等,他们在数字时代仍然发挥着稳定和合理的作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对于劳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操作经验和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新型劳动者,最为常见的有零工经济的家务工作者、软件平台骑手以及所谓的“玩工”群体,他们在数字劳动生产链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玩工主要是指在网络游戏中进行无报酬劳动的玩家,他们通过游戏体验提供反馈,帮助游戏软件优化。这些新型劳动者虽然可能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参与对于产品的生产和社会的运转同样重要。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中,将不同类型的劳动者进行全覆盖,形成一个更为广泛和包容的劳动主体体系。这样的体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技能者,也包括那些在数字时代中以不同方式参与劳动的无技能者和玩工群体。通过这样的融合,劳动教育既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当代社会的劳动现实,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时空体系构建工作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时间的无间断性和劳动活动的空间弥漫性对劳动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确保其丰富多样性,以适应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需求。
在时间方面,劳动教育要走出课堂,不受课堂时间的局限。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时空体系中,教育者将学生碎片化的时间、闲暇时间全部包含在其中。在商品化机制的作用下,在所有的对象化劳动形式中,用户在线时间占据着重要位置。新时代劳动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引导学生对数字化劳动产生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中。
从空间层面出发开展分析工作,做好劳动教育内容的拓展工作,不仅对以往的劳动生产性空间进行关注,还要对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性空间进行重视。数字时代的劳动形态已经变得十分丰富,工厂劳动形态是最基础的形态,劳动者的工作场所变得更加分散和自发性,同时也实现了团体合作。此外,直播、网络、线上交流和视频制作等空间形态也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空间不仅包括物理空间,还包括虚拟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拓宽劳动教育的空间范围。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维度都需要拓展。教育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和现代、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确保劳动教育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需求。
三、数字劳动时代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价值体系的方法
(一)加强活动引导
高校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宣传,加强多方主体对数字化劳动教育的思想认知,在校园内对劳动教育的正面价值进行积极的宣传。首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和载体来对劳动教育观念进行宣传,将高校打造成为劳动教育宣传的主阵地,通过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和专题知识讲座等活动方式,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弘扬,并使其发扬光大。在校园内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氛围,鼓励学生都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以劳模为榜样,发扬工匠精神,使得劳动观念在每位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让大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需要进一步强化活动引导,借助一系列感悟活动,形成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数字劳动思想的劳动教育品牌,让学生可以主动关注数字时代的劳动价值[8]。并加强对宣传手段的合理使用,将重点放置在大学生聚集的网络平台上,如快手、抖音、微博、b站等,借助于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做好数字劳动精神的宣传工作,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对劳动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
(二)革新课程体系
高校需要结合新时代数字劳动形态的引进发展路径,通过各种创造性的条件,让数字劳动课程内容得以革新,进行层次不同、类型有所差异的劳动教育,创造出更为多元化的劳动形态。举例来说,可以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开设与各产业发展有关的标准化生产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志愿者服务类课程。并结合高校的校企合作现状,持续推进公益活动、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到劳动的艰辛,接触到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劳动生产上的标准形式,继而体会社会生产实际脉动,了解到虚拟劳动的开展方式。同时,高校也可以开设与劳动有关的创造性生产课程、创业类课程,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特征,体会到新时代各行各业发展对于数字劳动人才的需求。
(三)建设实践基地
高校在开展数字化劳动教育工作时应加大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劳动教育发展空间。在高校长远的发展规划中,需要对数字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给予充分的考虑,加强对本土自然、经济、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并结合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适当拓展劳动教育空间,进一步延长劳动教育时间,把生产经营活动的创造性劳动实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规划体系中去,建设更为全面的劳动教育基地。例如,可以结合时令和季节的变化情况,实现劳动时间的全面流动;可以在本地农庄、草地、山林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设施的条件下,构建把农业生产、种植、科研以及数字化生产作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基地、教室[8];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数字化制造生产车间,以满足数字劳动的生产性教育需求。德国在这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最为突出的,其中,德国卡罗·施密特学校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该校成立了数字化商店和生产车间,学生进入其中以后,切身地感受到数字时代劳动环境的先进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了解到新工艺产品的设计过程和生产特征,掌握更多的数字化工艺。另外,积极拓展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劳动教育基地,在课后或是学生的闲暇娱乐时,高校可以取得与当地博物馆、科技馆或者社区的联系,将其作为学生的生活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虚拟劳动体验训练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劳动生活情境进行模拟,使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积极开展劳动空间拓展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实践锻炼机会,使其切身感受到数字劳动的先进性,并主动参与其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之际,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指导,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使其与新时代数字劳动教育特征相吻合,做好劳动教育体系和内容的升级工作,使其实现快速发展。并围绕形态体系、结构体系、时空体系,强化劳动教育活动的引导,对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建设更多的数字化劳动实践基地,进而为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提供有力支持,夯实高校育人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升,段晋云.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23(3):1-11.
[2]赵发珍,宋怡贤.新时代大学图书馆劳动教育体系及内容设计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3(3):72-77.
[3]胡淑云.数字劳动主导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5):20-22.
[4]聂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想象性特征提升高校劳动教育[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4):109-111.
[5]赵利平,吴晓英,郑勤红.走向“新现代性”:数字革命下中国式劳动教育新道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0):8-15.
[6]代以平,冯珊珊.数智时代劳动的新形态与新挑战——兼论学校劳动教育的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3(3):104-111.
[7]施广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价值意蕴及路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3(5):53-56.
[8]冯孟.数字劳动时代劳动教育模式重构的逻辑起点、重构路径及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23(5):5-12.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Labor Era
Zhang Yanming Dong Yibing
(School of Marxism,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labor activities have transformed into digital labor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lso needs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actively reconstruc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model,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labor models, and completing tasks in diversified forms and values. Therefore, the focus needs to be put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rect labor values. It is suggested to optimize students’ digital labor creativity,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labor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ree levels of systems: labor education form system, participation subject structure system, and labor education spatiotemporal system, by strengthening activity guidance, reform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further exploring practical bases for digital labor, we can foster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correct concept of digital labo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and socialist successo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Digital labor era; Labor in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System 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