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续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

2024-08-08关永承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继续教育评价体系

摘要:继续教育在提升个人职业技能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继续教育存在投入不足、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利用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法,在总结有益经验基础上,预测继续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大投入,完善继续教育政策体系”“优化继续教育结构,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创新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形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完善期刊编辑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培训质量”等对策,旨在为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继续教育;需求导向;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9-0008-04

继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个体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新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继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数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期刊编辑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对人才的价值认识更为深刻,进而对继续教育、行业培训和学习型组织的影响认识更加深入[1]。政府因势利导加大继续教育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继续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继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继续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学历教育朝着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态势初步形成”,中国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继续教育人数达到了2.36亿人,比2018年增加了5 700万人。在继续教育政策得以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继续教育体系正得以逐步完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职业资格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均涵盖其中。继续教育的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并且学员的学习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函授、网络培训、自学等均已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另外,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高校、研究机构甚至是企业也纷纷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场地和学习机会。

(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

我国建立了多元化的继续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我国已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分担的合理的投入机制[2]。由于继续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行业部门投入,而教育等主管部门对于继续教育财务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大,导致一些地区未能严格“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足额提取培训经费,致使财政性继续教育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继续教育在实际操作中, 经费开支严重紧缩[3]。此外,一些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出于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和关注,会向继续教育机构捐赠资金和物资,用于继续教育的发展,但社会投入的资金大都是为了获利,资金投入的范围过于分散,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继续教育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学界对继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继续教育的内涵、趋势、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而对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的反思较为稀缺[4]。继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一些继续教育机构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受益,因此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够完善

(1)继续教育观念落后。有些人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学历教育观念上,认为只有获得学位或证书才算继续教育,忽视了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2)继续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政府统筹安排。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3)激励机制不完善。参训学员接受继续教育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时间、体力、金钱等,而继续教育后工资待遇、职称评价等政策尚未全面落实。我国相应的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

(4)继续教育与就业脱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关珊珊认为,“提供清晰且结果导向的职业信息是继续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5]。目前,我国部分继续教育课程与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导致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降低,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吸引力。要通过精准分析,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即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用人单位需求和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求职意向精准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6]。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即追踪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个体技能与岗位匹配度、个体职业发展状况和政府宏观规划等,形成反馈、评价和调整机制,真正使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5]。

二、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良好。目前,我国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已经从单一的编辑技能培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包括编辑理论、编辑技巧、出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此外,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多样,包括研讨会、培训班、学术会议等。

1.继续教育需求较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学术期刊的日益增多,期刊编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出版要求和标准,因此期刊编辑对于继续教育的需求较大。

2.继续教育形式多样

目前,我国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包括研讨会、培训班、学术会议等。这些活动旨在提高期刊编辑的业务水平,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出版政策、技术动态和学术趋势。

3.继续教育课程内容较为丰富

期刊编辑继续教育课程涵盖了编辑理论、出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这些课程内容有助于期刊编辑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培训方式单一、培训结果考核沦为形式等;期刊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研究方法单一,多为文献研究,实证和行动研究极少;研究文献都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博论文和专著,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7]。

1.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

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是对编辑人员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补充、拓展和提高,参加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既是每位期刊编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期刊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重要保证[5]。《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从业者必须接受继续教育,但“受人员编制的制约,有的期刊编辑为了赶工作还要加班加点,无暇顾及提高自身能力。若参加长期的继续教育就会耽误工作”[8]。受大环境影响,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对编辑出版单位来说,要每年对编辑出版人员进行全员培训,真正落实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培训经费的来源也是一个问题[9]。

2.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每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有图书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又分社科类编辑与科技类编辑,还有少数民族类编辑。有刚入行的编辑,也有从事工作多年的编辑。面对这些有着不同需求的编辑,在同一期参加相同内容的培训是很难面面俱到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需求”[10]。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加强对期刊编辑需求和特点进行充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内容。可以提供关于期刊编辑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以提高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可以提供有关期刊编辑技术和规范的培训,以提高期刊编辑的编辑能力和质量;可以提供有关学术出版趋势和市场动态的信息,以帮助期刊编辑了解行业变化,更好地完成工作。

3.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

尽管《暂行规定》中提出了多种继续教育形式,但目前主要还是采用网络在线学习以及集中讲授的培训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效果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11]。面授以大型讲座为主,其他形式基本没有。在线学习主要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培训中心投放的网课[7]。

4.学术期刊编辑队伍老化

当前,我国期刊编辑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年轻编辑的比例较低。这可能会影响期刊编辑的整体素质和继续教育的参与度,因此,如何吸引和培养年轻优秀的期刊编辑,是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

5. 继续教育组织和管理有待完善

虽然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活动较多,但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估不足、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培训机构或组织部门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对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科学地评估”[12]。完善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继续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一)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应该紧密结合期刊编辑工作的实际需求,以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为核心,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编辑人员的实际需求,涵盖编辑理论、编辑技巧、出版政策法规、新媒体发展等方面,使编辑人员能够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应该鼓励编辑人员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学术资源、开展优秀论文评选等方式,激发编辑人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加大投入,完善继续教育政策体系

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完善继续教育政策体系,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教学模式上实施多元化教学,如面授培训、在线课程、研讨会、实践操作等,使编辑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三)优化继续教育结构,灵活安排培训时间

继续教育应从传统的学历教育朝着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继续教育应注重提高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设置水平。继续教育是指即将或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基于学习和适应工作、社会发展需要,而主动进行的一种大学后非学历追加教育[4]。因为其面向的是即将或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所以在学习时间上就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差异性。继续教育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随机性强,时间的互融性、零散性和可塑性大[13],因此,继续教育者要善于在工作生活中捕捉并调控时间,接受教育,方可收到预期效果[13]。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参培人员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应为学员提供弹性的学习时间,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四)创新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形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传统培训中,“培训者过于依赖单一的专题教学讲座培训形式, 根源在于该培训形式操作简单, 组织方便, 受众范围广, 目标一致”[14]。事实上,参加培训的学员是个性化的,他们的需求点是不同的,需求会有层次或者类型上的区别。受个性化因素影响, 培训方应为其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多元化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参培人员个性化需求,提供诸如“自学、网络教育、面授、函授、社会助学等”教学形式[15]。要不断创新,积极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管理体制及办学方法[16]。多样的教学形式,能让参培人员体验到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丰富学员的知识,提高学员素养。多元化继续教育注重个体差异,能为不同学习者灵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形式。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应创新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在满足期刊编辑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应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期刊编辑应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编辑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期刊编辑的国际影响力。可以通过邀请国际专家举办讲座、组织编辑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项目等形式,促进国际交流合作。除了面对面交流,期刊编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与其他国家的期刊编辑进行网络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六)完善期刊编辑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要想提高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就应该针对新时代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实践的变化及不足,通过优化布局、分类培养、丰富培训模式等措施,完善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并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可通过现场问卷或者通过调研通等软件对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另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参培后业务能力提升快、工作质量高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李中亮.关于“十四五”继续教育规划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当代继续教育,2020(6):4-14.

[2]邵波.继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6):7-8.

[3]王坤,张敏.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实证研究[J].中国培训,2018(3):11-13.

[4]胡欣.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继续教育问题表征与根源分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4):18-21.

[5]关珊珊.不断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英国继续教育政策十年发展变化的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27):70-79.

[6]王永珍.高校精准就业指导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8):98-102.

[7]彭艳梅.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传媒论坛,2021(2):101-102.

[8]单凝.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4):370-376.

[9]彭分文.创新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形式对提升期刊水平的意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125-128.

[10]朱兴红.期刊编辑继续教育问题探讨:以甘肃省继续教育培训为视角[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95.

[11]翟宇.从续展登记注册看编辑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出版,2013(5):64-65.

[12]赵怡欣,杨斌,张钰.对新时代出版编辑继续教育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9(11):86-87.

[13]朱质林,景淑英.继续教育时间的捕捉与调控[J].继续教育,1998(6):45.

[14]冯迤.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需求与培训形式多样化改革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88-89.

[15]李海萍,陈喜.略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J].成人教育,2006(5):16-18.

[16]刘文胜,司红.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所面临挑战机遇和对策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15-17.

Research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ak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Journal Editors as an Example

Guan" Yongche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Continuing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personal vocational skills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ina’s continuing education faces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uneve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nd an imperfec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upon summarizing beneficial experiences, this paper predi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dopting a demand-oriented approach and emphasizing practical skill cultivation”,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improving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rranging flexible training schedules”, “innovating the for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o meet diversified need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to enhance global influence”, and “refining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Demand orientation; Pract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继续教育评价体系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