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岗村改革精神理论意蕴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2024-08-07路博文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是改革开放总进程中的破冰船。小岗村改革的生动实践诠释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丰富,小岗村的改革实践凝练为“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小岗村改革精神在坚持“人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原点、尊重“人民首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源、坚定“改革勇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三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属于小岗村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小岗村改革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077-05

作者简介:路博文,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历史(长沙 410081)。

四十多年前,小岗村十八户农民为吃饱饭而签下的“生死契约”,表达了他们给中国农村“杀出一条血路”的魄力,反映了改革开放精神中“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价值,蕴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论价值。[1]84-86小岗村改革精神的对象化表达,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国人民贫困问题的坚定决心和政治勇气。其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重要的成果节点,其背后蕴含的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呈现,其实践过程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因此,小岗村改革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前期探索,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性贡献。

一、坚持“人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原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蕴含了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包含了带领全人类走向解放的根本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发挥着寻方向、定道路、谋方法的作用。因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内忧外困的艰难环境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将自在存在的小岗村改革,上升为自为的国家意志,进而引领了改革开放进程,检验了真理,积累了经验。

小岗村改革精神的生动实践是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可实践性的现实印证,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信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何以成为可能的前提,他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531-532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在生存、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需要与需要的再生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的交往关系变革的原初动力,所以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又不断地促进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新性变革,并由此生产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上层建筑,进而引发新的社会历史阶段的到来,开启具有新的历史时代特征的社会发展新阶段。因此,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全中国上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从而表现出强烈诉求,即全国人民迫切地希望提升生活水平,并对物质和精神资料的生产展现出强烈的需要,特别是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更是表现出对变革生产关系的强烈愿望,展现出改变现实状况、变革生产关系的内生性动力。于是,小岗村改革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下,在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期许中,在农民填饱肚子的要求中应运而生,进而开启了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的新篇章。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借鉴小岗村的改革经验,从人民实际的需要出发,制定政策、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出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符合新时代实际需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

小岗村改革的历史成就是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科学性的有力证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信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重要延伸,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其不仅强调人民在物质生活层面的充盈,而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小岗村的改革实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在物质性维度、公平性维度和保障性维度的要求,使小岗村的改革取得了率先脱贫的伟大历史成就,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引领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的进程,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之前,吴庭美在对小岗村的调研中发现:“全队20户,不管大户小户,户户外流过;能跑能蹦的人,一律讨过饭。”[3]由此可见,小岗村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同时,受“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政治路线影响,小岗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平性和保障性被误导,出现平均主义的错误,例如:小岗村农民严金昌因在自家前屋后种了二三分地生姜,一二分地辣椒、大葱,就被公社批斗,差点戴上“暴发户分子”的帽子,以至于严金昌气愤地说,“都喝西北风,就平均了”[1]20。小岗村的这种状况在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后彻底得到了改变,1994年的《人民日报》载文称,

通过对小岗村自1978年以来到1990年的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统计发现:1978年小岗村粮食产量仅为3.6万斤,而到了1990年粮食产量增长至48万斤;在人均收入方面,1978年小岗村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2元,到了1990年人均收入增长到630元。除此之外,《人民日报》还对1994年小岗村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了描写:“今天小岗村还是一派田园景象。农民差不多都住上了80年代以后盖起来的砖瓦房,全村人口从开始‘大包干’时的20户115人增加到44户157人。家家有收录机、电视机。”[4]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并没有停下改革发展的脚步,在新时代小岗村先后建立起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并评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由此可见,小岗村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其改革实践符合了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基本原理,其改革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正确性,其改革成就事实上遵循了小岗村农民公平性和保障性原则,切实地提升了小岗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小岗村改革的历史成就为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验证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充足底气。因此可以说,小岗村改革的成功历史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经验,小岗村改革的实践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愿景提供了重要参照,小岗村改革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巨大历史性贡献。

二、尊重“人民首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源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当中就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性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基和智慧之源。因此,刘少奇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5]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在小岗村农民自觉地迸发出对生产关系变革的诉求,创新出“包产、包干到户”的农业新生产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农民在发展农村、建设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将作为农民对生产关系变革自在探索的“包产、包干到组”,上升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了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农村的发展,有效地支援了城市建设,盘活了改革开放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的成功案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实现突破的是农村的改革实践,在这一变革实践中,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变革过程大致是:包工、包产到组的初步尝试;包产、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对包产到户的不同认识;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的支持;包产、包干到户的政策转变,最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实施。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无到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始于人民的首创,终于党和政府尊重人民首创,并将人民首创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变革性实践。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调整的序幕,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听取关于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显著变化的情况的介绍后指出:“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6]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这实践的过程中人民是农村改革的主力和起点,党和政府尊重人民首创并转化为政策的实践是农村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摆脱贫困是农村改革的主题和终点。因此,尊重人民首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历史超越性的“根”和“魂”,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本质区别的重要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实践走出的创新之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尊重“人民首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说到底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化,而在资本主义剥削下的人民群众虽然在客观上也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虽然也充当着主体作用,但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立场、方法、目标等方面来讲,人民群众处于从属地位,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创新得不到尊重。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缺乏可持久创新的现代化,是缺乏永恒动力的现代化,而资本主义国家统治下的人民群众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现代化地位,其现代化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地加剧分工,进一步地使无产阶级发生异化,给无产阶级带来的不是解放,而是进一步的奴役,使人民群众“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2]159。反观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8]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所建设、发展的现代化,更是为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发展成果与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的回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的体现,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主体上的根本性超越。

小岗村改革精神起始于18位农民的勇敢创新,根源于小岗村农民的改革勇气,完成于中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从小岗村走向全中国的历史经过,还原小岗村农民在农村改革开放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经纬,我们可以发现,小岗村农民冒着巨大政治风险施行“大包干”的举动,不仅体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政治勇气,而且凸显着中国人民不竭的创新源泉,并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下人民的创新不被尊重、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的状态,这也就解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缺乏持续创造力的原因。小岗村改革的成功再一次用实践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尊重人民首创”的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说小岗村改革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三、坚定“改革勇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改革是一种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部分的重要方式,其既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存在中的感性表达,也变更人们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旧有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感性和超感性的层面,阻碍新生的、处于弱小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就需要一个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创新进取的政党,看清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带领人民坚定改革勇气,进而引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改革的发展。

小岗村改革实践的曲折性、风险性凸显了坚定的“改革勇气”。受改革开放初期意识形态因素和长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种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被批判为“小农经济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和“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错误认识不仅停留在乡镇地方政府,而且也有来自省外乃至上层的责难和批评。例如:1980年1月11日至2月2日,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会议主要针对农村日益兴起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改革,认为冲击了原有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想通过这次会议统一思想,以坚持“农村的集体经济”,“巩固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9]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的前夜,由于当时的思想界、政治界还没有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中转变过来,没有在思想上实现彻底解放,导致施行“大包干”成为一个在政治上敏感的问题,甚至受“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政治上的“惯性”影响,施行“大包干”很有可能会落下政治上的污点。面对当时严峻的局面,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1978年11月24日来到村会计严立华家,“冒着政治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了鲜红手印,以‘托孤’的方式,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实施了‘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0]当社会上得知小岗村农民施行“大包干”的消息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批评,甚至《人民日报》也刊发张浩来信及编者按批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是“大逆不道”,一些曾多次因包产到户受到批评的地区,不约而同地对安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判。[11]75面对当时严峻的政治局面,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真实、全面掌握人民需求和农村实际情况,顶住政治上的压力,出台了《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在制度层面冲破了错误意识形态的束缚。由此可见,当时小岗村改革的争议之大、阻力之多。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力排众议,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12]因此,在新时代,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同样要坚定改革勇气,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历史超越性要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应坚定“改革勇气”。中国式现代化不论是从主题、主体、主力上讲,还是从现实条件、实现过程、最终目标上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开创性事业,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少有参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下,在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的需要中,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需要中,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中被提出来的,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肩负着人类发展的前途命运,示范着人类通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再加上,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躲不开的深层次矛盾。同时,国际局势持续动荡,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和艰巨的挑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既要因应人民期许和人类发展诉求,又要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还要面对国际环境的挑战。所以,要克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困难,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征,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就要以坚定的“改革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小岗村改革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共同具有的艰巨性、复杂性、开创性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实践中应坚定“改革勇气”的一致性,又由于小岗村改革和小岗精神的历史性,从而使得小岗村改革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历史性贡献。在应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时,小岗村改革实践中所凝聚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给予了我们历史借鉴和经验总结,为我们直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我们克服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重要精神保障。

四、结语

小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精神凝练和经验结晶,蕴含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抽象,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理论价值,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精神财富。小岗村改革的发端蕴含着坚持“人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动力原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岗村改革的历史彰显着尊重“人民首创”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之源的唯物史观规律;小岗村改革精神凸显着坚定“改革勇气”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保障的重要经验。可以说,由小岗村改革实践所凝练而成的小岗村改革精神,充分彰显了解放思想、敢试新路的改革智慧,凸显了务实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胆识,昭示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为我们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精神支撑,为克服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蒋积伟.改革开放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84-8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532.

[3] 贾鸿彬.小岗村40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8:20.

[4] 钱江.在史诗中裂变的小岗村[N].人民日报,1994-03-04(第9版).

[5]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2.

[6] 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6-04-29(第1版).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0.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9]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0.

[10] 李作言.传奇中国:从小岗村到“地球村”——改革开放四十年启示录[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8:4.

[11] 陈俊,张晓亮.小岗精神的新时代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75.

[12]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the Reform Spirit of Xiaogang Villag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u Bowen

Abstract: Xiaogang Village is “the main birthplace of rural reform” and is an icebreaker in the overall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vivid practice of Xiaogang Village’s reform interprets the spirit of all-roun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fter the precipitation of history and the enrichment of the times, the reform practice of Xiaogang Village has been condensed into the “Xiaogang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dare to be the first”. O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the reform spirit of Xiaogang village insists that human needs are the driving for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specting people’s initiative i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urage to refor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which could mak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Xiaogang village reform spiri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arxist theory

责任编辑:李应青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