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4-08-07李玉菊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与分析,明确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找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劳动教育,感受与体会劳动的意义,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1-008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劳动精神,体会劳动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找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师要深入挖掘与分析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从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劳动认知、劳动意志及劳动行为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为开展劳动教育奠定基础。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师应基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找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科学、合理地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发掘体现劳动个人价值的内容
劳动的个人价值是通过个体劳动,使劳动成果得到认可的一种形式。如在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文中,青蛙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泥塘变得更加美好。青蛙改变泥塘的过程就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告诉了学生美好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劳动产生的个人价值是可以以劳动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向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对劳动的体会与感受更加深刻。
(2)发掘体现劳动社会价值的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中还选编了一些劳动产生社会价值的文章,教师可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以革命战争年代为背景,让学生明白了“打一口水井不仅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让劳动成果留存下来,让子孙后代都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这也是劳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劳动的社会价值具有深远的影响,学习这样的课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通过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愿望。
(3)发掘体现劳动文化价值的内容
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还可以创造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一般表现在劳动的文化价值方面。教师可以教材文本为凭借,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文化价值。如一年级上册《剪窗花》一文,“剪窗花”就蕴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也属于通过劳动创造文化价值方面的内容。劳动产生的文化价值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教学时可以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2.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
劳动认知是指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总体认识与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劳动技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
(1)习得必要的劳动知识
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主要指劳动者应用劳动工具及劳动原理等进行劳动的一些常识。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知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文,讲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原理;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文,菜谱中暗含着烹饪方式;《千人糕》一文,详细记叙了制作千人糕的方法和步骤;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对古代造纸术进行了完整的介绍。这些都是蕴含劳动知识的课文,有助于学生借鉴与运用。劳动认知对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引领学生参与劳动起到促进作用,也是学生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
(2)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是指运用劳动知识亲自参与劳动,形成属于自己的劳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文本中蕴含的劳动知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如一年级上册《小书包》的课后练习“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自己整理书包”,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整理书包这项劳动生活技能。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
3.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
劳动情感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情感方面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劳动者心理感受的直接表现。劳动情感一般表现在劳动态度与劳动美感方面。
(1)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
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劳动成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劳动态度可以使劳动成果更加突出。人们常说的“劳动最光荣”“尊重劳动成果”等,都是劳动态度的反映。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文,主要介绍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的制作,凝聚了千名劳动者的付出。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每一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我们要尊重劳动的各个环节”。这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
(2)获得美好的劳动体验
劳动美感是指学生对劳动创造产生美的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教材文本中蕴含美感的劳动教育内容的挖掘与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如一年级上册《剪窗花》中的“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等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劳动者在剪窗花这一劳动中感受到的神奇与乐趣,不仅传递出亲子情感之美,还将劳动中产生的审美具象与情感合二为一,培养了学生美好的劳动情趣。
4.增强学生的劳动意志
许多小学生对劳动只有一时的新鲜感,缺少坚持下去的意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1)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
培养劳动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参与劳动的习惯,让学生逐渐成为热爱劳动的人。如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美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味蕾。教师教学时就可以借助这些美食菜谱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制作美食感受到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劳动品质就是劳动的态度、积极性,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辛勤劳动、团结合作、认真负责等美好品质。良好的劳动品质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关于劳动者典型事迹的文章,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典型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古诗《悯农(其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锄禾”“汗滴”等描写劳动细节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劳动者辛苦劳作的品质。又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中讲到,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仍然亲自植树,这就是领袖榜样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适时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5.培养学生的劳动行为
劳动行为是指劳动者为实现其劳动目标而进行的具体活动过程或操作过程。劳动行为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深化学生劳动体验
劳动体验是学生作为主体,在亲自劳动后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如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参与劳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又如,四年级下册习作“我学会了 ”,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会做某件事的经过写清楚,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想到洗袜子、洗碗等劳动活动。这类习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劳动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2)鼓励学生劳动创造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劳动工具或者劳动产品的不足之处,并尝试去改进或者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可以依托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劳动创造意识,以实现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主要讲述造纸术的发明,展现我国在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教学时,教师立足于教材文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创意想法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教师把本课的学习主题确定为“我是小小发明家”,鼓励学生把自己GEr/tO1FevzoqWZbr08+yQ==的发明成果在班级内展示与分享,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创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丰富的有关劳动题材的文本,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条件和契机。教师要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中实现全面发展。
1.课内外结合,实现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本着“语文为主,劳动为辅”的原则,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找准劳动教育渗透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写观察日记”为例,习作要求:能够连续观察,并且能够把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亲自种下花籽或者其他种子,观察它们种下以后的生长情况,并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样带领学生进行习作,既能让学生经历劳动的全过程,又有助于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顺利完成习作任务,实现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彼此共融、互相促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紧跟时代步伐,感受劳动的时代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感受劳动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文本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内容的挖掘与运用,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主要讲述造纸术的发明是时代的发展进步。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讲解现代社会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种植技术(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等相关知识。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劳动教育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信心与决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关注亲身体验,引领实践创造
对劳动的深刻体验,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挖掘出教材中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鼓励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并通过体验产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主要描绘了乡下人家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亲自到乡下去看看,实地感受乡下人们的劳动场景。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认识到劳动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对家庭环境进行美化。如种植花草或者装扮房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可以创造美,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审美素养。在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凸显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结合在育人方面的教学功能。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注重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可以使劳动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社会适应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智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44):57-58.
[2] 孟媛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69-70.
[3] 陆珊珊.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施[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18-20.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