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2024-08-07姚尚应
[摘 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大环境下,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学校劳动教育模式,要求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深化劳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目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崇尚劳动的美德,对促进学生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教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1-0083-03
劳动教育在中国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独立设置了劳动课程,并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重新被提到“五育并举”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责任。教师在语文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将劳动教育转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必修课,真正落实“以劳育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健心,以劳强体”的理念。同时,教师将思想理论教育与劳动知识、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相融共育,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劳动教育
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覆盖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习作、口语交际等板块,且其中有较多对劳动人民的讴歌、对劳动不易的感叹。教师用好这些内容,可以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根据学情选取适合的内容进行讲解,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常态课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
例如,教学古诗《悯农(其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并通过反复诵读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领悟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剥稻谷的体验活动,先拿出准备好的稻谷,再告诉学生:“只有剥去稻壳才能得到清香、晶莹的米粒,才能烧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刚开始时,学生跃跃欲试,信心满满,觉得十分钟就能完成任务。只见有的学生直接用手剥,有的学生借助铅笔来碾压,有的学生寻找其他工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面前的米粒却寥寥无几。活动结束后,学生不禁感叹:“粒粒皆辛苦啊!我们以后一定要爱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
又如,教师在讲解课文《千人糕》中的句子“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时,先抓住关键词“很多很多”,引导学生体会糕的来之不易,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哪些人参与。接着,教师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得来的。有学生回答要先种植棉花,再纺纱织布,然后裁剪,最后才能做成衣服。最后,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利用周末和爸爸妈妈去纺织厂或服装厂看看,这样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二、利用主题教育课,培养劳动能力
语文教材中部分口语交际、习作等板块内容涉及传统节日等主题,教师可整合多学科资源,利用主题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比如,植树节到来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植树节的由来、植树的意义和爱护小树苗的常识,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化身“绿色小使者”。教师可以在低年级开展“绿色我来讲”活动,通过讲解名人植树的故事、植树模范的感人事迹,向学生弘扬为实现“绿色中国”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植树精神”。教师可以在中年级开展护“绿”活动,让学生晒晒美丽的“绿色角”。学生在班级的窗台、阳台等处培植花卉、绿植,设计了一个个“绿色角”,同时通过制作黑板报,感受到美化环境的意义。教师可以在高年级开展创“绿”活动,让学生邀请家长一起选择步行或公共交通工具,相约绿色出行;一起节约资源,在生活中养成减纸减塑的习惯;选择高效低排的绿色家电、环保家具等。组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倡导低碳生活,助力环保,参与公益,让学生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又如,劳动节到来时,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收拾书包、整理房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体验劳动过程,并创作散文、诗歌等,体会劳动的光荣。在端午节前后,教师先开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从“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诗句中,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情怀;再组织包粽子活动,缅怀屈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过感恩节时,教师让学生为家人制作一顿爱心大餐,可以是蛋炒饭、炸酱面、风味煎饼……学生在煎炸烹煮的过程中,体会到家长平日的辛劳,更加懂得体谅父母。在春节来临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除尘打扫、贴春联、擀面皮包饺子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感受春节习俗,在劳动实践中寻觅年味。
三、课外阅读,树立劳动观念
语文课堂中,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认可,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拓展课外知识,使劳动思想得到深化。比如,教学六年级课文《青山不老》时,教师将课堂学习主题向种树的意义、保护环境方面延伸,并提议学生共同参与种树等活动,借此推荐与劳动相关的书籍,如《朱家故事》《我长大了》等。这些都是内容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可劳动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四、写作训练,强化劳动意识
写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为了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和指引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丰富题材和写作内容,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例如,教材中的《北京的春节》《清平乐·村居》《祖父的园子》等课文,都可以作为写作延伸训练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读后感写作训练,并在写作之后交流感受,谈谈自己对于劳动的新认识、新想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写“我的劳动日记”,让学生写下自己劳动后的感受,并配上劳动照片留作纪念,以加强劳动实践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动效应。教师还可以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者征文比赛,让学生先将自己的劳动感受写出来或者画出来,再在班级和学校里进行展示,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单元习作和节假日进行丰富多彩的习作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亲身感受的机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爱上劳动。这样能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点滴之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五、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技能
1.校园劳动,注重实践
劳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让学生只是坐在座位上接受知识,而要让学生真正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劳动实践。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在校园里规划了一片劳动实践试验田,每个班级一块,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学生历经“清理、改良土壤—垅土—种苗—放土—施肥—浇水一除草—捉虫—收获”的过程后,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制作成美味的菜肴与家人分享。这一过程,既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认识农耕工具、翻地、播种开始进行劳动实践,每周的劳动课都成了学生最美的期待。学生看到自己亲手撒的小花种发芽了,激动不已;发现连续几天都是大晴天,就开始筹划为小花浇水了;第一次尝试栽种油菜苗,才知道油菜是在初冬种下的……每一节劳动课都是一次新鲜有趣的体验。尽管锄头很沉、鞋子会沾满泥巴,但没有一个学生叫苦叫累。学生争着干、抢着干,像呵护小宝宝一样,关注着班级农作物的点滴生长。
2.家庭劳动,广泛参与
要想让劳动教育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发挥作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要携手关注并参与其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想要学生更好地学习,家庭的配合也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劳动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校内,而应该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延伸。学生在学校接受劳动教育后,会在家中尝试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并提醒家长转变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这些家务劳动包括扫地、擦桌子、倒垃圾、吃饭前摆放碗筷、给家人盛饭、清洗餐具、用微波炉加热饭菜、用电水壶烧水,以及包饺子、汤圆,学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等菜肴的制作。同时,教师让学生将劳动过程通过视频、照片分享到班级群,并做好监督、点评等工作。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生活是一本教科书”,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和付出,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3.社会劳动,内外结合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是一本活的教科书。”社会是比学校和家庭更客观真实的教育环境,对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配合,在一切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劳动。比如,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学生美化小区环境,开展以“我与小树同成长”为主题的植树活动。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学生挥锨刨土、放苗定根、浇水灌溉……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齐心协力种植小树苗,并默默许下愿望:希望小树苗早日长成参天大树。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敬老院服务老人、走进社区捡拾可回收物品等,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或者邀请劳动楷模到班级里举办讲座,号召全体学生向劳动楷模致敬,发挥榜样效应。只有做好课内外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更健康的劳动观念。
4.依托基地,知行合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几年兴起的研学旅行活动,更是检验学生劳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学习研究和旅行体验的有机结合,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lEkDRUJq4OGJ4dx1ooRewyyBXPyJfm2J8HU0QUSeGh0=性于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劳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研学旅行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太湖的文博园,中华百工坊景区的各种生存技艺,让人不得不赞叹中华儿女的勤劳与聪慧;而五千年文化走廊又再次把大家带进了古朴的历史空间,让人惊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奇石馆、化石馆、大象无形馆、天人合一馆、茶马古道馆,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让人震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产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科教农桑,无所不纳其中;三百六十行的工艺作品,美工雕塑,无所不在其里。又如,在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在教师和教官的带领下,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泥塑、沙画、创意气球、盆栽播种、机器人搭建、3D打印、军体拳、非遗剪纸等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劳动实践基地,以亲子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基地为载体,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在研学基地,家长带着孩子择菜、洗菜、切菜、炒菜。学生在感受劳动快乐的同时,体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饭后,学生独立洗碗刷锅,收拾餐具。学生和家长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放慢匆忙的生活脚步,静静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活动的最后,教师开展分组磨制豆浆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有人推磨,有人舀豆,有人负责固定磨盘,忙得不亦乐乎。浓浓的豆香充溢屋内,融化在小小劳动者的心田。中、高年级则组织至少三天的研学旅行。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参与劳动的过程,享受劳动的成果。这样,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既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旅行,又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不易。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经过辛勤劳动才可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语文教师可从多个领域展开探索,寻找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带给学生更多实践及体验劳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实现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常永华.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9(30):32-33.
[2] 赵继学.近年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资讯,2020,18(21):187-188,191.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