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思维进阶型音乐课堂教学探索

2024-08-07袁子涵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7期

[摘 要]深度学习推进思维进阶,而思维进阶需要以深度学习做媒介。教学人音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丰收》一课,可从教师的“深度备课”(即深度解读教材)、学生的“深度参与”(即深度活动体验)、课堂的“深度梯进”(即深度阶梯式进教学)三个方面推进思维进阶。通过实现思维进阶的前提、关键和支撑,来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深度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深度学习;思维进阶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1-0041-04

一、问题缘起:静观音乐课堂“迷雾”

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尤其是新手教师的课堂,有时会出现忽视深度建构教学的现象。笔者根据自身磨课、观课的体验,将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罗列如下。

1.欠教材挖掘,缺备课深入点

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解读不到位,备课欠缺深度,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教与学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学生在一节课中对音乐未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音乐作品缺乏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如在《红旗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未将文化内涵渗透作为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落在知识技能上,缺少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

2.欠深度体验,缺参与出发点

如今的音乐教学,为了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往往注重音乐实践,设计丰富的体验项目,但有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堂中的音乐实践活动看似丰富,实则浮于表面,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各项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从而出现“有参与无思考”的现象。音乐体验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动或是模仿阶段,就会限制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3.欠目标层次,缺能力增长点

教学过程的推进缺少层次,教师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与有效表达,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出现新的增长点。

在音乐课上,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简单模仿或者机械记忆层面,并未将学习内容内化,没有实质性的融会贯通,更没有建立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二、设计理念:深度学习推进思维进阶

“深度学习”概念由瑞典学者费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首次提出: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个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批判性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本文中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是思维水平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变。笔者认为,深度学习推进思维的进阶,而思维进阶需要以深度学习为媒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进阶所获在解决学科问题时体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能力是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关键,而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见图1)。

三、教学实践:搭建思维阶梯的深度教学与应用

要想将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楚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并思考如何有效开展教学。鉴于目前的教学状况,笔者以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6单元中的《丰收》一课为例,阐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推进思维进阶,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和应用(见图1)。

1.从知识走向能力:深度解读教材是前提

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无法实现深度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教学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教师对教学目标设定不到位,反复机械的操作练习限制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教材内容。

(1)挖掘教材,聚焦作品结构

管弦乐曲《丰收》原是影片《海霞》中的配乐,后由作者王酩本人将影片中的配乐整理改编成管弦乐《海霞组曲》。在曲式结构上,《丰收》采用了两首风格迥异的舞蹈旋律加以组合,以抒发海岛渔民喜获丰收的欢悦之情,前曲热烈奔放,突出欢快喜庆的气氛,后曲通过弦乐营造出柔婉似水的婀娜多姿之态,情绪感人。

所以《丰收》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以从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入手,创设满船鱼虾的渔家大丰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将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分为A、B两段,根据两段音乐的特点将A段设定成热情开朗的渔家小伙,B段则为优雅恬静的渔家姑娘(见表1),将抽象的音乐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音乐的二段体结构。为了深入感受两段音乐的不同之处,笔者从不同的演奏乐器、不同的演奏形式和不同的力度变化入手,将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分步骤展示。如用不同的角色人物来表示音乐力度的不同,并分别用不同的演奏乐器呈现。最后的课堂展示,笔者创设海岛渔民喜获丰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展示、交流、分享中发展思维。这样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和挖掘,实现了深度备课,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2)统整关联,实现学习迁移

《丰收》一课的学习收获不应仅仅停留在本首作品中,而是要在之后的音乐学习中继续提升学生的音乐视听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比如,在之后学习丰收歌舞主题的音乐作品时,学生就会对音乐旋律和音色进行有意识的感知,会主动将不同主题旋律进行对比,主动聆听音乐结构、创设音乐情境、表达音乐感受,甚至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创作,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人们劳动和喜获丰收时的愉快心情。

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解到应用,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实现了学习能力的进阶。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就要打破浅层的目标设定,找准音乐作品的突破口,清晰贯穿教学线,制订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学习目标。

2.从接受走向创造:深度活动体验是关键

(1)以角色扮演,驱动学生深入学习

根据三年级学生热爱模仿的学情特点,笔者以渔家人物的角色扮演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由于《丰收》乐曲的曲式结构为AB式:A段节奏紧凑,主题热烈欢腾,B段旋律柔婉似水,笔者将两个乐段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A段是热情奔放的渔家小伙,B段是柔婉似水的渔家姑娘(见图3)。

A段——男生饰演渔家小伙

创设满船鱼虾的丰收情境,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呐喊声,如“嘿嘿”“哈哈”,并配上自编律动,配合打鼓伴奏进行声势表演。

B段——女生饰演渔家姑娘

通过生生合作,学生随音乐旋律变化利用蓝色绸带模拟海浪的形态。第二部分自主听辨,利用手铃为乐曲伴奏。

这两段角色扮演让学生对全曲结构有了整体的感知,而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对比不同乐段的音乐情绪,使他们在一开始就对所学内容有了整体认识,从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主动以审美的态度去欣赏音乐,知识的提取、迁移和应用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如果说,后期学生的全面参与和思维发展为音乐教学注入了“血”和“肉”,那么前期建构的整体框架就是“骨”和“干”,是实现深度学习的第一步。

(2)设交互式活动,调动学生深度体验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实践活动,有效的活动体验也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准确把握重点,走向深度学习。本课通过多频的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

【交互式体验教学回顾】

[师生互动:对比聆听—观察舞蹈动作—画旋律线

①聆听B段,对比体验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②引出主奏乐器,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和演奏乐器的音色有关。

③欣赏渔家姑娘的舞蹈(教师表演),观察教师的动作特点。 ]

[生生互动:肢体、绸带律动—手铃伴奏

①画图形谱,律动感知

A.随音乐画旋律线

B.根据图形谱的特点用肢体表现

C.随音乐加入绸带律动,与同伴合作模拟海浪形态

②聆听B段的第二段,合乐伴奏

A.思考:发生了什么变化?

B.听辨音乐,用手铃为第二段伴奏 ]

本课从聆听A段音乐击打节奏并选择节奏色块到感受力度变化合乐拍击,在此基础上加入打鼓与呐喊的声势创编,这环环相扣的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学习B段音乐时,教师抛出问题“相比A段,B段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B段音乐的图形谱加入律动,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将思维可视化。师生、生生多频互动,让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高涨,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实践活动富有互动性、探究性,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考和艺术表现的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使他们感受到自主体验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3.从浅层走向深层:深度阶梯式教学是支撑

(1)搭建支架教学,提供探究空间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理解的框架。因此,教师在初期备课时就要梳理教学目标并将其分层,构建学习框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整合、优化、升级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自我创作中走向深入理解。

《丰收》中B段音乐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演奏乐器音色的听辨、对比音乐情绪并根据自己的感受画旋律线,发散了思维。笔者还通过对A段呐喊声动作设计、有引导性的学生动作创编、有针对性的B段海浪模拟,给学生呈现有选择性的旋律图谱。这一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使学生在听觉、视觉、触觉、动觉,横向、纵向的多维感知中完成了创作。这样,借助多元教学方式实现了多层次音乐思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知、思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参与,让音乐学习从浅层走向了深层。

(2)分层阶梯教学,促进思维进阶(见图4)

有梯度的教学结构,能为学生铺设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有一个从了解到运用的进阶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

【梯度教学环节回顾】

①节奏色块,自主选择。

聆听A段主题旋律并呈现节奏谱图,学生为色块选择适合的律动(拍手或左右摆头)。

教师在A段主题旋律中加入拍手和左右摆头的律动,学生观察并选择合适的节奏填入色块中。

②模仿拍击,合乐参与。

拍一拍黄色色块中的节奏,教师打鼓,师生合作。

根据力度变化拍击,按照f-p-f的力度连击3遍。

一个学生打鼓,其余学生拍手合乐,谈谈音乐情绪。

③揭题《丰收》并介绍作品来源。

④完整聆听全曲,听辨主题旋律的次数和力度变化。

⑤再次聆听并思考“演奏形式有什么变化?”,欣赏演奏视频。

⑥声势律动,合作表现。

以“全班随A段音乐节奏拍击—一人节奏拍击—全班节奏拍击”的形式模拟三次主题旋律的强弱规律。

选择一个语气词加入声势律动,为渔民加油呐喊,感受激动热闹的丰收场景。

此教学环节在导入部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好日子》的前奏和《丰收》的主题旋律A段展开对比聆听,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音乐学习联系起来。学生了解了两段音乐取材于同一个民间音调,由不同时期的作曲家进行创作加工后运用到作品中。同时,笔者将《好日子》鼓舞的伴奏引入《丰收》A段,让学生经历从学习的初体验到再体验的过程。A段速度较快,要学生聆听出四个乐句有难度,故笔者利用色块和律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四个乐句的变化。学生自己将XX X和XX两个节奏进行排序,通过拍手、击鼓并为节奏配上创编的呐喊声,以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记忆,这个环节就是进一步的深体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听辨三次主题旋律的力度差异在于演奏形式的不同,继而请学生用不同人数的声势表演表现不同演奏形式,这是整个全体验的应用部分。这样,学生就经历了音乐学习的“初体验(输入)—再体验(加工)—深体验(发现)—全体验(应用)”的过程。

四、收获与反思

印证一堂音乐课后学生是否有所获,最好的证明就是课堂最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完整演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唱歌、伴奏、律动和创编等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在合作表演中呈现出来,其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贯穿合作表演的整个过程。学生的音乐能力从一开始的听觉能力进阶到音乐欣赏能力,从音乐表现能力进阶到音乐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核心素养。学生在《丰收》两段截然不同的乐段中听辨主题变化,在角色扮演的艺术表现中领会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并在与同伴的密切合作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创意艺术实践能力,用课堂成果呈现了一幅欢庆丰收的热闹画面。

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低阶走向高阶,逐步把学生引向了学习的深处。在思维阶梯的攀登路上,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是学生思维的推动者;而学生不仅是被动的跟随者,还是主动攀登的探路人。愿我们能带着学生在思维的阶梯上越走越高,也越走越稳。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阚书平.基于深度教学的思维进阶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1(19):78-79.

[3] 冯魏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9-13.

[4] 葛玉海.“高阶思维课堂”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J].人民教育,2019(24):57-5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