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
2024-08-07朱玲玲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的融合点。教师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通过整合诗词资源、渗透技艺文化、融入传统节日、发掘历史事迹等途径,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活动,为学科学习注入活力,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1-0035-03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的融合点。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可借助多种辅学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互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和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锻炼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一、整合诗词资源,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点
学生从幼儿时期就接触古诗词,有一定的诗词累积量。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学情,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建立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机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
1.开展学情调研
古诗词资源较为丰富,教师在整合古诗词资源时,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点,结合当前教学内容筛选古诗词素材,帮助学生延展学习思维。道德与法治学科多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案例内容具有生活化、具象化的特点,教师在古诗词素材选择时,以契合度为筛选原则,确保古诗词与教学内容的适配性,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
五年级学生对汉字演变有一定了解,但对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汉字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以解析汉字的特点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文字进行分析。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教师适时融入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解读作者通过古诗词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开展古诗词记忆竞赛和诗句鉴赏活动,要求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诗句,以及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对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挖掘。学生积极响应,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通过主动解读、互动鉴赏、自主展示等实践操作,将古诗词学习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机会。
2.建立教学机制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知识覆盖面较广。教师在学科教学时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构全面、完善的学科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诗词内涵的理解中受到熏陶,能够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深入探索道德与法治教材和古诗词的融合点,建立系统的教学机制。
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人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根据服装和饰品猜一猜图片上是哪个民族的人。学生参与兴趣较高,积极参与讨论与辨析,增强了对我国少数民族的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诗词中涉及民族团结的诗句较多,教师可整合简单易懂、符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古诗词内容,设置古诗词搜集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诗句。在古诗词解析环节,教师将古诗词内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教学目标结合,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强化了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
二、融入技艺文化,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小学生对古代技艺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且技艺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教师可从琴棋书画、工艺制作、戏曲歌赋等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筛选内容、设计方案、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1.筛选技艺内容
教师在技艺内容筛选时,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力基础等,根据教学内容做好匹配,以发挥古代技艺的助学作用。如编织、雕刻、刺绣、科技、戏曲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学生对这些技艺有一定的认知,教师针对性设计活动方案,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冲击,能够顺利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不同领域的古代科技成果,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对这些成果进行细致观察,梳理、总结不同成果的研发历程,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中获得多种感官冲击,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学生主动展开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代科技成果进行细节上的交流,在讨论中进一步内化“四大发明”和其他科技知识。教师适时加入讨论行列,延伸学生的学习思维,列举推拿、针灸、拔罐等相关的中医知识,二十四节气等相关的农学知识,算盘的发明和运用等相关的算学知识,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促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2.优化教学方案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精选角度,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反馈等,动态调整教学程序,增加互动交流的频次,为学生营造直观性、趣味性的学习氛围。如在实践操作、角色演绎、课堂辩论、游戏竞赛、案例列举等活动中注入丰富的传统文化色彩,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图片,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展示的图片进行分类。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认知对不同的民间艺术进行梳理和归类,将其大致分为文学、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环节,教师继续推出探究性、互动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研讨,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更为立体的学科认知。
三、依托传统节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品质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较为熟悉,教师将传统节日与教学内容融合,推出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思想触动。
1.推出节庆活动
学生有一定的参与当地节庆活动的经验积累,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节庆活动与学科教学融合,通过现场参与、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媒体展示、参观展览等教学手段,组织学生主动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形成学科认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等都属于传统节日范畴,教师可对应节日习俗做出科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实践当中。
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时,可依托传统节日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民间传说为切入点,介绍不同节日的习俗以及不同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提出思考问题:“你们家过节时有什么特别的习惯?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你还知道哪个节日相关的传说?”学生对传说比较感兴趣,主动思考相关问题,主动介绍自己过节时一些有趣的经历,课堂良性互动气氛形成。在讨论环节,教师加入其中,适时以长辈的视角介绍自己过节时的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如在介绍过年贴对联的习俗时,教师鼓励学生现场写对联,自行创编对联内容。经过一番努力,学生书写的对联成品逐渐完成,教师从书法和内容的角度进行点评,给予学生正面鼓励,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加强家校联动
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表现形式。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关联性的学习活动,并加强家校联动,邀请家长参与,推出不同形式的亲子活动,确保教学程序顺利推进。
学生对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的由来和规则有一定了解。在端午节时,教师结合学生喜欢竞赛活动的心理特点,开展赛龙舟游戏,要求学生自行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废旧纸箱制作“龙舟”,并在室外画出“赛道”,作为比赛场地,比一比哪个组的龙舟更美观、更结实、更快速。每个小组的学生积极投入“龙舟”的制作中,借助颜料、胶水、剪刀、彩纸、纸箱、绳子等材料进行创作。具有对抗性的比赛p+47zD5CpLy4UD/CKHEfI/2EDJfGu0a9ehnAw9VXFR8=活动,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将学生手工制作的过程和比赛时的照片上传到家校信息交互平台,邀请家长入校,参与活动秩序的维护、活动技术的指导,确保比赛顺利、安全开展。学生通过参与“龙舟”的制作、比赛、观看、助威等过程,对传统节日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学习启发。
四、挖掘历史事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遴选丰富的历史故事素材,开展故事讲述、故事演绎、故事评价等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1.讲述演绎故事
在解读教材内容、生活案例时,教师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透维度,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历史故事内容,利用讲述故事、角色扮演、辩论交流等活动,对学生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借助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原有积累,组织讲述故事、演绎故事、创编故事、评价故事等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发,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性探索中形成文化素养。
如学生对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等故事有一定了解。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的导学环节,教师讲述“二十四孝”中“拾葚异器”的故事:“蔡顺少年丧父,特别孝顺母亲。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其家里无钱购买柴米,只能拾一些桑葚充饥。有一天他遇到了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打开他的篮子,发现红色桑葚和黑色桑葚是分开装的,于是询问他‘为何将红色桑葚和黑色桑葚分开放置’。蔡顺回答‘黑色的桑葚已经成熟,味道是甜的,给我母亲食用,而红色桑葚尚未熟透,有一些酸,是留给自己吃的’。赤眉军首领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两斗米和一只牛蹄子,让蔡顺带回去供奉母亲,以示敬意。”教师利用故事的启示作用,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2.延伸训练维度
在延伸训练时,教师适当融入不同的历史故事,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讨论、思考、实践的兴趣,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适时延伸训练维度,布置历史故事搜集、整合、创编、评价的电子作业,或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信息交互,能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是从我国的地域角度展开解析的。教师借助学生慕强的心理特点,引入岳飞、樊梨花、霍去病等古代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来组织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渠道搜集更多英雄的事迹,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上传到家校交互平台,参与集体讨论。学生对电子作业比较感兴趣,积极参与信息搜集、班级讨论,借助搜集到的信息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对学生搜集的素材进行针对性筛选,将林则徐、戚继光等典型人物的事迹进行重点推介,利用民族英雄的榜样激励作用,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深潜学生群体当中,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建立完善的学科认知体系。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种辅学手段,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思想品德教育的使命,教师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渗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1):52-56.
[2] 王胜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3(32):62-64.
[3] 潘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融合传统文化的策略[J].新教师,2023(11):68-69.
(责编 刘宇帆)